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0|回复: 1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

[复制链接]

488

主题

67

回帖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31
发表于 2014-9-13 15: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导读代序

董氏奇穴为我国山东省平度县人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代代单传,至董先生在台湾行医,始允许学生在其诊治病人时侍诊学习,间亦回答学生发问,虽有讲义油印本,从未以上课形式传授,故门下诸生各人所得不尽相同,但其学生编书时,均以董先生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为蓝本,再加入自己所闻及经验。本讲义穴位用法经验系以赖金雄师伯所编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为本,删除部分罕用穴位,而本人经验部分及诸多董先生门人分别发表之病案,将以课堂讲述为主。

董氏奇穴按董景昌先生定名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盖有不自囿〞奇穴〞一隅,而认为是正统针灸之意。今附上董先生于1973年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时自序的部分内容,以为读者一窥董先生将其「祖传之秘」公诸社会之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
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五针穴,颁行「五脏图」,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垂今历二千五百年,医圣辈出,遗着亦伙,惜以文字深奥,语意含蓄,非躬亲体验,实难领悟真谛,是以面授口传,居于重要地位,但囿于私相传习,秘而不宣,致高深医理,每失所传,良可惋惜!

一般所传之针灸医学,循十四经脉络,订为三百六十五穴位。但观历代名医遗着,经穴经废弃者有之,经外再发现者亦有之。不独「俞穴铜人」未臻完备,十四经脉络穴位亦迭有鼎革,针灸医学仍须继续研究与发展,乃不争之论。

景昌 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术神速治愈。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奈 先祖遗着毁于兵燹,至深遗憾!所幸景昌记忆力强,对 先祖面授之针术尚能牢记要诀,来台以后施行义诊,计有三十万病患同胞深受董氏针术之惠,复因三十万人次之临床验证,董氏针术之疗效乃无可置疑者也。为响应政府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发扬我国传统而优良之医术,景昌之奇效针术虽属 祖传之密,亦愿公诸社会,贡献人群,一则复兴中华文化,再则亦为 先祖「救世济人」传统医德之发扬。(中略)

景昌临床治病,固以祖传针术为要着,然对「十四经」各穴之治效亦曾研究而比较之,经临床验证,一般「十四经穴学」中所列各穴之主治病症,有未尽者,亦有效微者,特将有关穴位经景昌验证确定其主治之病症,按实修订附载于后,提供同道参考,亦期抛砖引玉也。

去年十月,发现市面上有所谓「针灸ㄨㄨ奇穴集」者,经查对其中半数乃剽窃我董氏针灸奇穴之部分内容(其中穴名有些仍用董氏原穴名,有些穴名则已篡改)。景昌对此欺世盗名之徒固属不齿,为免读者受愚,特将《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之内容予以充实后付印,俾读者能见我董氏针灸奇穴之全貌。

本书之出版承袁国本先生协助编辑、点穴与校订,并予致谢。

董景昌
西元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五次赴高棉前序于台北市

本讲义主要参考书为董先生原著,其次为董先生门下杨维杰老师之《董氏奇穴针灸发挥》及赖金雄医师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赖师伯不幸英年早逝,希望此讲义弘扬其应用董氏奇穴的经验,使其经验得以帮助各位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应用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虽号称奇穴,但系统井然,穴位分布全身,比传统经络系统更为缜密,治疗病症的范围极广,但应用上极为简便,不弄玄虚,特点清晰,兹分析讲解如下:
一、 一般不在局部取穴、仅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施针,胸腹及腰背部位,则以三棱针浅刺出血,危险性少。

二、 施针手续简便,不拘泥补泻等繁复手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各种手法,配合「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另有所谓「指挥针法」,杨维杰老师将其要旨发展成「牵引针法」。此三种针法为目前使用董氏奇穴的医师所习用,为方便了解,先以传统经穴应用此三种针法的具体操作解说如下:
例如病人右膝疼痛,因董先生认为膝痛与心力不足有关,故可取健侧左内关穴强心,配合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左间使穴或大陵穴便成为「倒马」针法,若膝痛部分位在肝经路线范围,则取肝经之俞穴右太冲以为「牵引针」,留针期间要求病患时时活动膝部,即为「动气针法」。一般留针30分至45分。
此三种施针手法不必一定全用,但「动气针法」则为必要。如果患处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则令患者按摩或深呼吸,如病患不能自行活动其手足等,则可令旁人协助其活动肢体。

三、 注重全息对应。例如以「心门」(接近小肠经的小海穴位),治疗膝部内侧疼痛,即为全息对应的一种。全息对应有「等高对应」、「手足顺对」、「手足逆对」、「手躯顺对」、「手躯逆对」、「足躯顺对」、「足躯逆对」、「头骶对应法」以及「头足对应」等,但并非所有对应均有疗效,请学习者注意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不可将全息对应无限扩张,否则必成为「寸寸人身皆是穴」,可以一穴治全身病,也可以所有的穴皆可治同一病,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 多以「段」或「区域」为取穴单位。赖金雄医生说此法取穴范围大,取穴方便,且各穴往往成组或倒马使用,效果更佳。例如足三重穴组(足一重、足二重、足三重共三穴),虽谓在腓骨前缘,外踝骨尖上三寸、五寸及七寸处,但只要在该线段上倒马(成为三穴并用的大倒马)取穴即可生效,不需太拘泥于尺寸。又此种方法常有上、中、下三焦全取以治疗整体之意思,例如前臂小肠经路线上,自腕横纹上三寸、六寸、九寸计有肠门、肝门、心门三穴,乃括囊下、中、上三焦。又如手掌大肠经上,灵骨(合谷穴后半寸)、大白(接近三间)穴组为董氏第一灵效穴组,即掌握了所谓「第二掌骨全息律」,又掌握手掌全息竖掌时的上下焦,针尖朝向的范围又掌握手掌全息横掌时的上、中焦,意透下焦(小肠经的后溪、腕骨)。


五、 诊断擅用掌诊。赖金雄医师说:董氏掌诊的具体方法是察看手掌青筋或红筋分布的部位,从而审知病因之所在而据以用穴治病。因为各脏腑皆有经络到达手掌,若脏腑有病,便会反应到手掌上;又因为董氏奇穴所言某脏某腑神经或身体某部位神经,具有与该脏该腑或该部位的相应关系,(并非即一般所指解剖学上的神经),透过这种脏腑与手掌及脏腑与穴道的连系关系,便成为一种诊断与治疗的体系。例如某人患坐骨神经痛,其掌上肺区出现青筋,即可断知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可调整肺功能而治肺虚,则针此二穴便一定有显效,且往往针到病除,效果稳定。
又如诊其手掌二、三尖瓣部位或心区有青筋、则相关疾病便可用有心神经通过的穴道取效。本书经验病例中所述董师用通关、通山、通天治下利清谷的例子,便是该患者掌上心区青筋明显,断定其为心弱,乃爰用上述穴组补火生土而治愈。总之,董氏奇穴言某脏腑神经通过的穴道,即指可治愈该脏腑的疾病;而欲知病在何脏腑,透过掌诊便可以辨知。

六、 重视观察身上病变反应的暗影、青筋或红筋。赖金雄医师说:至于穴道上的青筋或红筋(尤其是手指上的穴道),它是诊断点,也是最好的治疗点。例如心常穴附近见青筋明显,对准该青筋施针(出血),则胸次立舒,各种身上的不适亦可随之改善。这是因为心常穴有心神经通过,心功能有问题该穴才会出现青筋;在此情况之下,如果身上有病痛就与心脏有关,也就是心常穴的有效治症。不过,这并不是说心脏方面的病变必会在心常穴上出现反应点,此时心常穴自然就不一定是最好的治疗点。而且,由于手指的痛觉特别强烈,除非有明显的反应点(青筋或红筋),是不轻易取用的。

七、 重视体应。杨维杰老师说:「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明与应用,掌握此一原则,不只能将董氏奇穴应用得更深入更有效,以之用于在十四经穴方面,也能加强及突出其效果。体应之要点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

八、 重视脏腑互通的性质。这是杨维杰老师在董氏奇穴理论上的发现,对了解董氏奇穴的内涵有巨大的贡献,比那些动辄说董氏奇穴蕴涵「天地大道」的玄虚说法较具体且有根据。在此,将杨维杰老师解释此原理的全文录下以供读者参考,并彰显杨老师的发现:
这是董氏奇穴应用最突出、最广泛及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在董师书中从未提及这方面的理论,但其应用则时时处处与之相合。五脏别通首先见于李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注:李梴原书并未有五脏别通之名称)。唐宗海之「医经精义」(注:书的全名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有较细的发挥。但他们都并未深入了解其源流,五脏别通应系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发展而来(开合枢则又系由易经演变而来)。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又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作手足相配之表如下:

三 阳 太 阳 少 阳 阳 明
〈开〉 〈枢〉 〈阖〉

足膀胱 小肠手 足 胆 三焦手 足 胃 大肠手

∣j ∣k ∣l ∣m ∣n ∣o

手 肺 脾 足 手 心 肾 足 手 心包 肝 足

〈开〉 〈枢〉 〈阖〉
三 阴 太 阴 少 阴 厥 阴
〈按:横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通,手足太阴相通…..〉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胃也应与包络通。从此一原理来探源董氏奇穴之原理及应用,许多疑惑自是不言而解,以此原理发挥应用更能挥洒自如,早在1992年本人重新修订之「董氏奇穴针灸学」已将此一原理之应用明注于该书各穴位之说明中,现将其中部份用例再提出看看,当能更了解其应用。

例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但可治膀胱经之背痛,及肩胛部疼痛。眼黄穴在心经上,透过心与胆通,所以能治眼发黄;还巢穴在三焦经上,因三焦经与肾相通,故透过治理三焦,疏肝补肾能治妇科病、不孕症等。又如火包穴在胃经第二脚趾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痛甚效。通关、通山在胃经上治心脏病亦甚效。木穴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气痛,其它大、中、小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又五十肩病痛多在肩背小肠经处,针肾关(在脾经上)特效。

十四经穴应用五脏别通之原理取穴,疗效亦非常好,例如:以曲池治头晕,就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运用。腕骨在小肠经,能清脾湿、治黄疸,自古为治黄要穴。中渚在三焦经上,治肾亏腰痛甚效。足三里为胃经穴,但治心脏病甚效。内关为心包络穴位,但治膝痛甚效,此因通过膝部最主要之经络为胃经。

此种方法应用极灵活,例证甚多,疗效极好,在此不再多举。
(註:本原理和对应法一样,不一定处处正确)。

九、 放血疗法也是董氏针法的精髓之一,尤具釜底抽薪的效果,应用得当,病痛往往唾手可愈。董氏的放血疗法多取远处特定穴位或病变呈现的暗影、乌青、青筋、红筋放血,与时下流行的放血疗法相较,另有特色。

十、 穴位常在筋骨、肌肉之间,故进针或贴骨或贴肌腱等等,与我国已故著名针灸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杨甲三教授「三边」、「三间」的说法相符。按此针法,如足三里虽云与胫骨棱相距一寸,实际进针时,若采与胫骨棱相距约五分(即董氏奇穴的四花上穴),则针贴合胫骨功效更好。本人可说是到目前为止(2010年10月)针对董氏奇穴的特异性做过科学性实验的唯一一人。实验方法是测量人体针刺前后在特定部位经皮逸出的二氧化碳的量。例如针刺足三里而在丰隆穴上测量针刺前后与出针后经皮逸出的二氧化碳的量,与针刺四花上穴,而在丰隆穴上逸出的二氧化碳的量相比较,发现针刺后逸出的二氧化碳均大于针刺前,提示代谢增强,但针刺足三里者在出针后其增加之量很快衰减,逸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恢复与针前相同,而针刺四花上穴(与足三里仅相差五分,但四花上穴紧贴胫骨),则在出针后原增加之二氧化碳并未急速衰减,约在两个小时后才恢复至针刺前的水平,提示针刺董氏奇穴的效力持久。


十一、董氏奇穴的分布井然有序,而其细腻处更胜传统经络,例如在足阳明与足少阳循行于小腿的范围内尚有侧三里、侧下三里、四花外等穴,套句现代用语,可说「分辨率」更好。

十二、最后强调董氏奇穴是董氏历代祖先以其独特的心法,又吸取我国广大民众的方法经验,例如挑羊毛痧、放血等,经无数的临床实践验证而来,绝非玄学,也不必套上什么天地之道,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疗效。学习董氏奇穴,最重要的是在汲取前辈的经验后,不停的临床验证,比对,再修正,再临床验证,如此方能灵活运用董氏奇穴,而不囿于那些玄虚的大道理,自欺欺人。本人谨以此与读者互勉。
穴位学
第一章 一一 部位

【大间穴】

部位: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桡侧外开三分。
解剖: 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 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睪丸墬痛、手指麻木。
手术: 五分针,正下一分为心脏分支神经;正下二至二点五分为大小肠神经。
注意: 禁忌双手取穴。
经验:
赖氏:1. 本穴治疝气限于寒疝。腮腺炎引起之睪丸炎无效。久年疝气则无反应点,亦无效。
2. 大间、小间、浮间、中间治疝气以穴位上咬污点或青色反应点,针之必效。

【小间穴】

部位: 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两分。
解剖: 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 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手术: 五分针,正下一分治心脏,二至二点五分为肺分支神经。
注意: 禁忌双手取穴。
经验:
赖氏:*咳嗽若有反应点者有效。(星号为赖师伯讲课时特别强调的经验)

【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分至二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中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二分半。
运用:治疝气成方 --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主治疝气之特效针。
注意:禁忌两手同时取穴。

【凰巢穴】

部位: 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 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 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预防流产。
手术: 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凤巢穴】

部位: 在无名指中节(手心向下)桡侧。
主治: 同凰巢。
手术: 针深一-三分。
经验:
赖氏: 凤巢凰巢配妇科穴为治不孕症之特效穴,一般在二十次之内可以获得喜讯。

【指驷马穴】

部位: 食指背第二节外侧,中央线外开二分之直线上。
解剖: 桡神经、正中神经、肺分支神经。
主治: 肋膜炎、肋膜痛、脸面黑斑、鼻炎、耳鸣、耳炎头昏。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 董师曾治一妇人哺乳,其子已十二岁,早已不吃奶,但看遍台北中西医,竟无法回奶,经董师针刺本穴三次,竟将十二年乳水不退之疾治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心膝穴】

部位: 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 正中神经(即脊椎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 膝盖痛、肩胛痛。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 本穴主脊椎痛、膝无力、膝关节痛及曲泉穴一带疼痛。

【木火穴】

部位: 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向上一分。
解剖: 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 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手术: 横针皮下半分。
经验:
赖氏: 1. 本穴为董师赴高棉为龙诺总统元帅治半身不遂时所发现之新穴。当时龙诺半身不遂,觉下肢冰冷无力,甚是痛苦,董师诊治时发现本穴呈乌黑色反应点,即在穴上扎之,顷刻下之觉热,而且较有力,龙诺甚赞董师针技之神奇,其私人法籍西医亦对董师之针术敬佩不已。
2. 本穴一般应用于小腿肚胀痛及曲泉穴一带筋紧。
3. *配肺心治头痛

【肺心穴】

部位: 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在线。
解剖: 正中神经、心脏及肺分支神经。
主治: 背椎骨疼痛、脖颈痛、小腿胀痛。
手术: 横针皮下半分。
经验:
赖氏: 1. 本穴治尾骶底椎(第十六椎以下)至尾骶骨尖端痛有特效。但尾骶骨尖端痛不属本穴主治范围。
2. 本穴治髂骨后上脊两侧痛有特效。
3. 本穴治足跟痛、脖子痛。
【二角明穴】

部位: 在中指背第一节中央在线。
解剖: 桡尺交叉神经、肾神经。
主治: 闪腰岔气、肾痛、眉棱骨痛、鼻骨痛。
手术: 横针皮下半分。
经验:
赖氏: 1. 本穴治腰眼痛眉棱骨痛最具特效。
2. 肾募京门穴处疼痛针本穴有效。
3. 本穴配中白穴治前额痛。

【胆穴】

部位: 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 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 心惊、小儿夜哭。
手术: 以三棱针扎出血。
经验:
赖氏: 1. 主足外踝痛、足跟腱痛、手大指痛。
2. 治眼睑麦粒肿。

【火膝穴】

部位: 在小指甲外侧角后二分。
解剖: 尺神经、心脏神经。
主治: 膝盖痛、关节炎、心脏性之风湿病。因生气而痰迷心窍之精神病两边同用。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 1. 董师曾治一妇人,因与夫吵架,而得急性精神分裂症,董师为针双火膝穴,当时吐痰涎约二碗余,其病立愈。
2. 治肩臂不举属心者有特效。
3. 各种急性心痛,翻胃特效。
4. 治心脏二尖瓣阻塞引起曲泉至阴陵泉(膝关节内后缘)一带筋急、耻骨至大腿足阳明胃经一带酸痛、膝盖痛等。

【木穴】(又名感冒穴)

部位: 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 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肺神经
主治: 肝火旺、脾气躁、眼发干、流泪、发汗、止汗、感冒、发寒热、皮肤病、手掌皮肤硬化(鹅掌风)、角化不全(手掌心脱皮)。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 1. 本穴能止感冒流清涕于片刻。
2. 本穴能止外感风邪不宜之皮肤搔痒于数秒钟之内,诚神效之穴也。

【脾肿穴】

部位: 在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在线。
解剖: 正中神经、脾神经。
主治: 脾肿大、脾炎、脾硬化。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 1. 本穴配通山、通关治消化不良有特效。
2. 本穴配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温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治胃下垂有殊效。

【心常穴】

部位: 在掌面中指第一节之中线外开二分处。
解剖: 正中神经、心脏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心跳、心脏病、心脏性之风湿病。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 1. 本穴治心悸及心跳过速有良效。
2. *慢性心脏扩大特效。

【木炎穴】

部位: 在掌面无名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处。
解剖: 尺神经、肝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肝炎、肝肿大、肝硬化。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治肝火旺,口苦睡不着。
【眼黄穴】

部位: 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 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 眼发黄。
手术: 针深半分。
经验:
赖氏: 1. 本穴配合天黄、明黄、其黄能治慢性黄疸病。
2. 急性黄疸应与肝门穴配合。

【妇科穴】

部位: 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赤白肉际。
解剖: 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 子宫炎、子宫痛(急性、慢性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白带、偏头痛、胸痛、头顶痛。
手术: 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经验:
赖氏: 1. 本穴治经痛不论前后期都有效。
2. 本穴治子宫前屈、后屈、左屈、右屈不正都有奇效。
3. 本穴配凤巢、凰巢能治不孕症,本门师兄称之为送子观音穴。

【制污穴】

部位: 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在线。
解剖: 桡神经浅枝。
主治: 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手术: 以三棱针扎出黑血者当时见效。
经验:
赖氏: 1. 某师兄之子臀部长瘤,经荣民总医院开刀,久不收口,流水不止,董师为其在本穴放血,一次即愈。
2. 一般疮伤久不收口,流水不止,针之有特效。
3. 开水烫伤流水不止,针之亦特效。

【五虎穴】

部位: 在手大指掌骨第一节外侧缘。
解剖: 桡神经浅枝,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 踝扭伤且肿、脚跟疼、手指疼、头顶疼、膝后疼。
手术: 针深二分。
经验:
赖氏: 1. 五虎一、二治手指麻痛,五虎二、三治足趾麻痛,五虎三、四治足背麻痛,五虎四、五治足跟痛。
2. 足跟痛以五虎四、五配小节,不论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者皆效,但以扭伤最具特效。
3. 治内外踝痛五虎四、五配中、下白甚效。
4. 治膝痛五虎四、五配肩中穴。
※五虎穴之顺序为自靠指尖的一端向腕部依次为一、二、三、四、五。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3 15: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氏奇穴及单穴治疗学释义
                             
这份资料是基于笔者十年以前收集散见于各书用董氏奇穴的方法而整理的
“董氏奇穴及单穴治疗学”,当时只是收集,现在随着笔者自己的灵感流动,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来对其中一些治法加以解释,由于这纯然为笔者随意而不严谨的意见,也未下太大考证研究的苦心,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一定很多,希望读者不见怪,能批评或修正,是笔者最希望见到的。又解释针灸治疗的机理不免会陷入因文释义的毛病,或只引用经典资料来解释的毛病,这是目前尚无法避免的,主要是经脉的实质尚无定论,实质不定那能有一定的解释机理的方法?所以引用经典或各家的经验来说明是不得已的方法,请读者不必对本数据所言存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态来批评。又奇穴一般是定义为不同于十四正经穴位以外的穴位,但笔者心中认为董氏奇穴可以归于正经,而且是正经进一步的发挥发展,有些穴位与正经的穴位实无两样,有些差别很小,有些是补充了正经不足的地方,所以董师公的书即命名为《董氏正经奇穴学》。由于大家对正经的体系及理论已经非常熟悉,所以用正经来解释董氏奇穴的机理始终横贯于这数据中,也因为如此可以使读者很快精通董氏奇穴,不必再耗费时光一穴一穴去了解董氏奇穴,如此可推广董氏奇穴,光大董师公之学。可能有很多的前辈同道不屑于这种想法,就请谅解,或请公开指导大家正确的机理,不要“宝贝”自己抱着不放。在此笔者要特别提及杨维杰博士对解释董氏奇穴的机理的贡献,杨博士是笔者知道唯一曾对董氏奇穴的治病机理提出有体系的解释的针灸临床家及理论家,其它的人要不故做神秘,要不委之神异,要不就是收取高额费用才透露一点董师公的经验与资料,这是笔者期期以为有负于董师公的。笔者才力有限,而且写这份数据只是随着灵感流顺手写下,意在抛砖引玉,并不是写论文或写书那么严谨,以下所言想必有很多不当之处,有些道理也可能一时没想到,或根本不知道,希望读者指正错误并补充不足之处。附志:2008年3月中笔者读到杨维杰博士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一书,就将其中一些笔者之前未提到之处补充进本数据,希望读者可以更有收获。
有关董氏奇穴的理论请参考杨维杰博士的书,以及他在脏腑互通理论的发挥。笔者认为读杨博士的书一定可以节省很多苦功。
至今日(2007年12月底)为止,对董氏奇穴做过科学性实验的文章似乎只有笔者的博士论文,文中用经皮二氧化碳释出量来验证董氏奇穴的特异性。例如足三里与四花上,火主与太冲的比较,确证董氏奇穴即使拔针一小时后,经皮释出的二氧化碳仍接近未拔针时的量,而邻近的正经穴位虽然进针后二氧化碳释出量的增加率与董氏奇穴相符,但拔针后二氧化碳释出量即快速下降。笔者提出此事实
似乎与上节所说董氏奇穴可以归正经之说矛盾,其实是说明了董氏奇穴虽与正经有相符之处,但却可以说是正经的修正版,而董氏奇穴似乎有20条经脉线,更是正经的增订版,(有关新经脉的问题可以参考《六条新经脉的发现——针灸临床新疗》,盛善本医师着,港青出版社出版),另外董氏奇穴进针讲究贴骨,也与正经进针位置有些微差别。但正经因为广为大众知悉,用正经的部分说法来阐释董氏奇穴是条快捷方式。不过还是希望读者不以笔者的解释为满足,而努力去挖掘董氏奇穴之宝,把其中的奥秘揭穿,则董公含笑,而世人受益。
文中正体字是各家的治方,斜体字是笔者不成气候的个人意见。由于解释各条治法是由上而下,故有些机理上面已解释过,下面就不再赘释,请读者自行上下对照。五行生克,全息对应,或转折太多的理论有很多专家说法,一般也省略掉。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费曼1974年发表的著名演说「货币膜拜科学」说:“所谓的科学思考与操守,是「一种全然诚实,一种竭尽所能」的态度来提出每一个疑问,检视每一个阐释”。假如要按这标准,则以下的文字实在不成熟,但基于临床上亲身所见,仅力求诚实而不敢要求疑问完全解决,请有识者鉴谅。
最后要声明以下各观点只是个人意见,本数据并不保证内容完全正确,也不负使用后的任何后果。任何人使用其中提到的穴道或治疗方法均为该人自家行为,应自行负责因此所导致的任何后果。
    1.头痛:木火加肺心穴。 妇科。 富顶。 后枝。 火主(心脏病引起)。 天皇。 火散。 针灵骨立可缓解。 五岭点刺。大白穴甚效,或配中白或叉三更佳。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治慢性头痛甚好。太阳穴点刺最特效,轻症二、三次,重症三、四次可以痊愈。
木火加肺心穴治头痛应该是肺心穴可治颈脖子疼痛,用木火据笔者经验有调整身体上下平衡之作用。笔者曾治一上热下寒的年轻妇女,针百会、涌泉、木火,一次痊愈,真神效也,木火可能起到沟通上下之功。肺心穴赖金雄医师经验治尾骶椎至尾骶骨尖端痛有奇效,笔者有点疑问,因董公既名之为肺心穴,则对应于胸背的用法当是主要,但赖医师是笔者认为最好的董氏奇穴临床家之一,他的说法应该是有所本吧?   妇科治头顶痛可能还是治疗了妇科病之效吧?仲景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妇女多厥阴肝经病,可能附带引起头顶疼痛的机会大些,但妇科穴不只用于妇女,男子也有用到的机会,读者不可误会。妇科穴可以看成是肝经在手上的对应,读者以为有点道理吗?     富顶、后枝治头痛应是降压之功。     火主、天皇治心脏病引起之头痛,也是治本。      火散近公孙,应该是治前头痛。     灵骨为补气第一要穴,气虚头痛是其主治范围。     笔者用五岭点刺,10分钟后立降血压30mmHg,高血压头痛当然解决。富顶、后枝笔者未曾使用过,与其在同一经脉在线的后椎、首英据说治腰扭伤有时有特效,使用他法无效时取用此两穴据云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惜的是笔者从未用过这四个穴位,没有经验。至于富顶、后枝治头痛大概也与其能治高血压的道理一样吧。  中白与液门相近,感冒头痛针此穴与大白穴效果很好。其机理或用经脉所行,或用全息律,或用五行理论都可讲得通。由于用灵骨也治头痛,笔者认为灵骨、大白合用也可通治头痛,尤其是气虚头痛。扎中白或液门时,可改用叉三,一针透液门、中渚,效果更好。杨维杰博士认为头痛第一穴组就是液门、三间,也就是叉三、大白,第二穴组则是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侧三里、侧下三里的位置恰在足阳明与足少阳之间,两穴倒马治包括两经及其间的病,加肾关也许是考虑到“久病入肾”,总之这套用法有广泛性及针对慢性更好的特点。   太阳穴放血切实是治久年头痛属于血瘀型者的特效方法。笔者从前部属的夫人产后头痛已经七年,发作时痛不欲生,每每以头撞墙,经笔者介绍给杨维杰博士治疗,仅在太阳穴放血一次后就不再来诊,笔者也不敢追问,三年后来电说要介绍朋友找杨维杰博士,笔者与她交谈后才知她经一次太阳穴放血后,七年头痛霍然而愈,真神效也。笔者回忆当时杨维杰博士也扎人中、后溪、束骨、复溜,认为患者产后致病,为骨盆扩大影响脊椎,合并瘀血,故按治腰椎之法合并太阳穴放血。读者于此案可以体会辨证论治的重要。

2.眉棱骨痛:二角明。 花骨一。 肾关。 公孙。 昆仑。
为何用二角明可治眉棱骨痛及闪腰岔气,笔者一下子也没有好解释。(有一种说法是二角明在中指心包经上,心包与胃互通,故能治面部之眉棱骨痛等。但若深就之,心包经是否行于中指背面有待商榷,又脏腑互通的理论无限上纲地用来解释穴道的作用机理也是值得商榷的。但这是中医理论的宿命,中医理论的模糊性是不容否认的,中医理论不是若且唯若更是事实,我们一方面想尽力解释穴道的机理,一方面也得自我警惕,不可不重视实证而得意于操弄理论来自圆其说。笔者在本数据中的解说也免不了有与上面所说矛盾,请读者视其为权宜之计,只是为了让临床家方便记忆及理解董氏奇穴,要说这些解说合乎严谨的逻辑,肯定是不可以的)。记得笔者师弟锺政哲医师(现为加拿大温哥华地区很成功的医生)曾在天津治一腰痛病患,用尽方法都未取得良效,后来打电话给笔者当时助理胡光医师要他查看董氏奇穴中还有什么好穴位,查到二角明穴,锺医师用之竟获奇效,病患立能下床行走。可惜未问清楚痛点是否在脊椎正中,若是,则把中指中线视为督脉也是一种说法。   笔者没有用花骨一的经验,仔细想想,连火硬、火主也只是把其当作肝经的行间、太冲用,真是惭愧。火硬及火主在董师公书上的解剖位置是心脏支神经,心脏动脉为主,其次才为肝之副神经,主治是以心脏病变为主,还有妇女子宫病变,其它用法相当凌乱。为什么在说到花骨一时来提火硬、火主呢?因为花骨一可以说是火硬、火主在脚掌底部的对应穴位,其中阴阳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则过,用之不殆”,花骨一在肝经的阴面,主治为肝开窍于眼的“眼”病,治疗眉棱骨痛,鼻骨痛等,想必是因肝火旺,眼睛红肿疼所引起的牵涉痛。至于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之理甚深,限于篇幅与能力,就此打住,但还是希望读者找《内经》研究,并与针灸结合,深入之后一定知道其中奥秘无穷。    赖金雄医师说肾关穴:“向外侧针刺治肾虚眉棱骨痛等肾亏之病;向后侧直刺治胸口疼,是强心开胸理气之法”。肾关穴又与脾经接近,笔者的看法是此穴治疗因脾肾虚亏而引起的头眉棱骨痛。
3.前额痛:二角明加中白。火菊加火连。 水相加中白。 五虎四。
前面提到二角明或与督脉有关,前额在督脉影响范围,中白在三焦经上,调理三焦气机升降,看来此处的前额痛应与上焦气机滞碍有关,了解这机理才不会错用穴道,影响治疗效果。   火菊加火连笔者认为还是脾经问题。   水相接近太溪,再加中白,肾经气机问题也。又脏腑互通,肾、命门与三焦通,水相加中白治肾经有病引起的头痛很明白了。   五虎四在肺经上,治疗的前额痛应是属于肺经病的。    从眉棱骨痛到前额痛都用到二角明,若加中白调气机,则效果会更好。
4.后头痛:指三重; 火菊加火连。水相加正筋、正宗。冲宵点刺。委中点刺。
赖金雄医师说:“指三重治后头痛,后项痛配人皇,治偏头痛有特效”。可能与手足三焦经循行路线有关。附带提一下董师公的指肾穴也在三焦经上,肾及命门与三焦通的思维是一直存在于董氏奇穴中的。把“五脏穿凿论”里提出的五脏六腑互通的概念拿来阐释很多董氏奇穴的机理是杨维杰博士首创,是非凡的成就。
火菊加火连治后头痛就不好解释了。(有一说火菊、火连取火为名,与心有关,菊花清利头目,黄连清心火,故治因心火旺而导致的后头痛。当然用火菊、火连治前额痛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认定上面所说的前额痛及本处所说的后头痛都是同一病机。以取名来解释机理当然没有道理,只能是帮助读者了解首创用这些穴道来治某病的前辈的心思而已)。   正筋、正宗治的后头痛应该是属经筋病的后头痛,必须加以分别。   冲霄点刺或委中点刺治后头痛,符合上病下治的概念,又都在经脉行过之处,读者很容易体会。
5.偏头痛:指三重。妇科。六完。 三重及四花外点刺(特效)。 侧三里加侧下三里加肾关4至5次即愈。九里。 三泉。次白加木斗。 足解穴加耳背点刺。中九里。门金。
次白与木斗手脚相对,与肝经及脾经有很大关系,治偏头痛机理就不好说。其它穴位都循行于体侧,治偏头痛有理。    足解穴在胃经附近。     耳背放血不仅治头痛,还治极多病痛,这是大家都了解的。    疼痛只在阳明经或只在太阳穴附件的头痛针门金贴骨进针就很有效。   中九里接近风市,为镇静要穴,行于身侧少阳经,治偏头痛也很有效。   请读者注意董氏奇穴常贴骨进针,门金之于陷谷,中九里之于风市,差别就是董氏奇穴都讲究贴骨进针。   又久痛不愈,具有瘀血症者,太阳穴放血仍是最好的方法,中药则以血府逐瘀汤为不二之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3 06:48 , Processed in 0.33769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