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0-18 09:32 编辑
关键词:颈椎病;倒马针法;刺络疗法 董氏奇穴针法首创于民国时期董公景昌先生,其临证处理异于正统,取穴尤为奇特,在针灸学术上自成一派,为海内外广大针灸学者推崇。其中倒马针法是董氏针灸中颇具特色的针法,本研究采用重子、 重仙二穴倒马针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24 例临床效验颇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 2010 年 12 月至2011 年 9 月期间康复科门诊患者,共观察50 例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 组 ,每组各 25 例 ,其中由于工作调动原因2 组各脱落 1 例 , 对照组因家庭因素脱落 1例,实际完成 47 例临床观察。 其中男 21 例,女 26例;年龄最小 16 岁,最大 69 岁,平均年龄(47.23±11.87)岁 ; 病程最短 1 月 , 最长 26 月, 平均病程(8.41±3.26)a。 2组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据症状、体征 ,结合 X 线检查明确诊断 。①症状:患者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椎旁有压痛,疼痛向下放射到肩背、前臂和手指,常合并分布区皮肤麻木,肌力减弱,持物无力等特点。② 体征:压颈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 X 线检查:X 线示颈椎有骨质增生或生理曲度改变, 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等。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①重子穴 :虎口下约 1 寸 ,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取穴法为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1 寸处是穴位。重仙穴: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取穴法为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 2 寸处是穴。 倒马针操作方法:医者与助手各持1.5 寸毫针 ,同时在重子及重仙穴上各进1 针,进针深度 1 寸左右。 ② 刺络疗法:患者颈肩部充分暴露, 碘伏消毒后用 75%酒精脱碘,梅花针沿督脉及夹脊穴行“川”型叩刺。 同时以压痛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叩刺,如无明显压痛点则在疼痛区域叩刺。 待皮肤及梅花针上的酒精挥发干后,用梅花针重叩以上区域,以全部渗出细密的出血点为度。 每周治疗 3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观察指标并完成疗效判定。 2.1.2 对照组 常规针刺取穴以天柱、 大椎 、后溪、颈椎夹脊、颈项局部取穴为主,临证加减。 操作:大椎穴直刺 2 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直刺1 寸,施平补平泻,使针感向项、肩、臂部传导。 得气后留针 30 min,中间行针 3 次,每周治疗3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3 个疗程后统计观察指标并完成疗效判定。 2.2 观察 指 标 采 用视 觉 模 拟 评 分 法 (visualanalogue scale,VAS)标准。 VAS评分为1 条 10cm 长的直线,分为 10 个点,患者在其中标出疼痛程度。 依患者的主观感受采用划线记录法,0 表示无疼痛,1~3 表示轻度疼痛,4~6 表示中度疼痛,7~9 表示重度疼痛,10 表示难忍受。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 照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②显效:原有各种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程度或VAS 评分减少 3 分以上;③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有所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④未愈:症状无改善。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疼痛(VAS)评分量表以及秩和检验。 3 结果 2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86.9%。 4 讨论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骨质增生等引起以颈肩部酸痛、肢体麻木无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发病率最高的类型。 尤其伏案工作者日益增多,其发病率不断提高。传统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为标。本病属中医学的“痹证”范畴,与《素问·痹论》所述之筋痹、骨痹更为相近,其发病多与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有关。其筋骨失养为本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风、寒、湿、热邪为引起本病的外因。 其主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