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8|回复: 1

石学敏院士经筋理论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发表于 2015-4-13 16: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5-4-13 16:50 编辑

    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四十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吾跟师以来,耳提面命,深受教诲。尤其是导师对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灵枢经》中的经络理论有很深的造诣,曾破解十二经脉的是动病和所生病,提出并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手法量学、经筋刺法、经筋刺络法等。本篇主要就导师的“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作以简要探讨,不妥之处,还望高明者指正。
       经筋理论的探讨
       经筋出自《灵枢·经筋》。导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解剖知识的认识以及多年的临床实践,对经筋理论的认识如下:
      经筋的概念
      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说文·筋部》:“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首先,竹性柔韧,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用的材料,秦汉时就用它来织布,并称这种布为竹布。“竹,物之多筋者”,说明竹是富含纤维的物质;其次肉是指肉体,身体。竹、肉、力合起来就是人体能产生力量的纤维组织。今天我们知道人体产生力量靠的是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所以从现代意义看,《内经》中所指的筋就是神经和肌肉(括结缔组织)。《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指出生殖股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直通于生殖器,宗筋是最粗大的腰箭神经干。
    经筋的理论认识
       经筋它包含经筋组织结构体系形态学论述、生理功能、病因病理、临床证侯、检查诊断手段、治疗法则及施治疗法等。古代的经筋学理论,已将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统一,初步构成古代经筋疗法模式,但比较简单。例如,古人对十二经筋循行图上,缺乏固定治疗穴位描述记载,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键、筋膜、关节囊、键鞘、韧带等软组织。
    《素问·痿论》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束者约束也,束骨即指骨的关节连结问题,涉及的是解剖学的韧带学内容。关节的主要组织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裳、韧带、关节盂、关节盂缘等属于经筋学的范畴,同样,在关节韧带受到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即韧带在骨骼的附丽点出现结筋病灶点。
    《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疾病,常见病。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导师认为十二经脉属于形而上的经气系统,而十二经筋则属于形而下的筋肉系统,经筋理论将成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大惑论》日:“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基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经筋病主要由外界环境和机体致病因素作用,导致人体经肉系统发生病变。外界环境之六淫,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肌筋受伤,发生“淤积”之症,严重者,损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损及脏腑。机体自身动态活动中的动静力学因素,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具有活动度量及方向性等生理因素制约,凡超过生理负荷的活动,皆可致肌筋损伤。
       经筋理论的价值
       经筋循行于四肢百骸,是卫气游行出入的场所,经筋的正常生理状态可以使卫气发挥固护体表、防御外邪的作用。但在邪气的传变过程中,经筋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成为辨证的依据。《医宗金鉴》在论述摸法时曾谈到筋的体征差异:“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筋强筋柔,筋歪筋整,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素问·奇病论》则提供了脉诊与筋急结合诊断的例子:“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现,此为何病?歧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现,则病甚”。尺脉数,说明阴邪有余而水不足,筋脉聚集而出现拘急,这是外在表现,两者合参,诊断该病为“疹筋少。尽管历代医家对经筋理论以祖述《灵枢》为主,发挥较少,但是由于中医关于“筋”本身的认识非常系统,因此经筋理论在客观上早已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包括经筋基础理论、经筋疾病理论、经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经筋疾病的预防。
        以上是导师对经筋理论的论述,为临床治疗经筋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对经筋刺法也提出了治疗准绳。
       经筋刺法的应用
       经筋刺法的概念
       经筋刺法广义上指的是所有沿经筋走行施行针刺的方法,狭义上指的是根据《灵枢·经筋》篇所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经筋治疗理论,应用围刺、透刺、排刺等针刺方法。经筋刺法最早见于《灵枢》,如《灵枢·官针》篇指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又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经筋病候特点
      在《灵枢·经筋))篇里,十二经筋各有病候记载。十二筋济病候既包括在十二经脉病候之中,又有经筋为病的特点。本篇在综述十二经筋病候时指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不伸。”十二经筋在循行途中都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之处,如踝、膝、牌、臀、腕、肘、肩等,这与《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相吻合。十二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各有定位,由于致病因素如寒、热、风、湿等邪气的侵袭以及跌打损伤等原因,十二经筋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如弛纵、挛急、掣痛、转筋、强直、口僻及肩不举、膝不可屈伸之类的关节活动不利以及肢体偏废不用等。临床上常见的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闪挫伤引起的肌键或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以及肌肉的萎缩不用。
      经筋刺法特点
      根据经筋病候和选穴特点而立的“经筋刺法”是石学敏院士汲取祖国医学“经筋理论”的精华,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而创立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学术价值。治疗经筋病,长期以来,其选穴多崇古训,即“以痛为腧”。“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叙述十二经筋的病候后,提出其“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腧,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石学敏院士依据现代临床知识,将“腧”引申理解压痛点、反应点,更体现了《素问·调经论篇》所说:“病在筋,调之筋。”的经筋病治疗思想。《灵枢·卫气失常》中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腑。基于此石学敏院士指出,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及一针多向等透刺,该针法综合了《灵枢·官针》篇中的分刺、恢刺、合谷刺等,即“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3 16: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5-4-13 16:47 编辑

经筋排刺刺法
       导师临床时经常应用经筋刺法有排刺法、合围刺法、透刺法、散刺法等。下面以经筋排刺刺法为例说明如下:
排刺的意义
       排刺,是在人体某一局部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排刺是导师在古代针法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创立的针刺大法。排刺法多以经络辨证为依据,结合经筋在体表的分布。
      《灵枢,官能》有:“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根据临床表现,在整体辨证基础上辨别疾病归属于何经、何筋,但临床操作中并不拘泥于此,而是灵活运用。如沿血管排刺、以痛点为中心排刺或排刺受压神经通路治疗疾病者。排刺法多用于治疗经筋病。       中医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筋肉骨节的体系,是与十二经脉相关联的筋肉系统。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肌键,韧带,筋膜,肌肉等组织。从《灵枢,经筋》所载病症看,经筋病变主要涉及了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相关器官的病变。
经筋排刺法的机理
       导师带领科研人员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经筋排刺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①改善了局部微循环;②改善了病损神经的细胞代谢;③改善了病理性的肌肉电生理。     排刺的临床应用
      现代经络研究中,经筋与神经关系最为密切。导师主要用在顽固性面瘫、面肌痉挛、中风后遗证之筋肉挛急、各种关节痹痛等病症。
    《灵枢·经筋》在论述经筋病治疗时,多次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输”。此即以疼痛部位或压痛之处为腧,而不必拘于经穴、何筋所限。这种取穴原则开后世“阿是穴”应用之先河,至今仍是治疗各种经筋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导师根据这些原则,在治疗经筋痹痛时常常采用经筋排刺法,即在疼痛的部位,用直径0.3--0.35mm, 25-40mm的不锈钢金属针在疼痛的区域内每隔l cm刺一针,分三排,一般以三至五针为基数进行排刺,每天一次,3到5次一个疗程。对急慢性的各种经筋痹痛有非常明显的疗效。由于经筋的循行大多是与经脉相伴而行的,且受经脉的气血濡养和调节,因此有许多经穴也可治疗经筋的病候。故治疗经筋病除了“以痛为输”取穴外,有时还需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选取适当的经穴进行治疗。
    《灵枢·经筋》指出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此法主要针对寒性筋病而言;若“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燔针亦名火针,即用烧红的针直接刺入经筋。以劫散寒邪,温经止痛。目前燔针在临床上较少使用,而多采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针灸法,它具有热力深透而不伤皮肤的优点,治疗各种寒性筋病效佳。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肩周炎,治疗时可在肩部压痛点及肩髃、肩等穴处施温针灸法,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此外,临床上用合围刺法、透刺法、散刺法等治疗颈淋巴结核、膝踝关节的滑囊炎和痤疮疗效显著,有待今后进一步总结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8 02:16 , Processed in 0.20437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