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4|回复: 1

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99

回帖

56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4
发表于 2015-5-12 16: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5-12 16:41 编辑

       火针疗法至今有数千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它从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操作方法和狭窄的临床适用范围,逐步改进发展完善,成为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笔者经过十数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 火针的治疗机理在于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或部位,达到增强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的目的。因此在临床上凡是由于感受寒邪阳气亏损、气血不足经脉阻滞、体质素虚脏腑失调导致的病证均可以运用火针来治疗。
       历史沿革
      《内经》首次提到“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中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由此得出“燔针”和“焠刺”即为“火针”和“火针疗法”。火针疗法到汉代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仲景在《伤寒论》中称火针为“烧针”和“温针”。 晋代的《小品方》最早记载了火针的名称,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将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治疗外科的疮疡疖肿,并提出了火针疗法的禁忌穴位。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最早将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并列举了许多有效病例。火针疗法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清时期,明代的代表著作有《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书,其中《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疗法论述最为全面,包括了以前许多针灸家未涉及的内容,从针具、加热、刺法到功效应用和禁忌等都做了全面精细的论述,说明火针疗法进入了较成熟的阶段。到了清代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临床应用
       火针疗法是利用一种特殊质料制成的粗细针,将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她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 火针的临床应用与它的作用机理是分不开的,由此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火针的作用机理在于用温热刺激穴位或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达到助阳补肾升阳举陷、祛寒除湿温经止痛、通经活络散瘀消肿、运行气血解痉止挛、温阳化气消症散结、 生肌敛疮去腐排脓、宣肺定喘祛风止痒、引热外达清热解毒等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成为目前针灸治疗中最具特色、最有效的针灸疗法。笔者在近数十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对火针疗法治疗如下疾病有了更深的体会。
       面部疾患的治疗
       古人认为面部禁用火针,《针灸大成·火针》记载:“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针灸聚英》云:“人身之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这是因为火针古时又称大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九曰大针,长四寸。 ……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火针疗法的针具要能耐高温,能速刺,所以要求针体粗大,针尖微圆,加之当时针灸用具的制作工艺比较粗糙,所以火针治疗后局部有可能遗留疤痕,因而古人认为面部应禁用,但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火针治疗面部疾患效果颇佳。
       顽固性面瘫:面瘫多因卫阳不固络脉空虚邪气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一般患病后只要积极治疗,并配合适当休息,大多数患者可获痊愈。但如果失治误治或病人体质虚弱以及没有很好地休息就会遗留后遗症。此时外邪虽去,但正气受损气血俱亏,对此类病人如果单纯采用急性期的毫针治疗效果均不满意。而火针通过对针体的烧红加热, 使通经活络的作用加强,而起到温通经络之效。中医学历来认为,阳主动、阴主静,面瘫患者以面部活动不利为主症,治疗以振奋阳气通经活络为大法, 患病日久正气必有耗损,故采用火针疗法,通过温热之力使得正气充实卫外固密,发挥温煦机体、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鼓舞气血运行,使筋骨肌肉得养,发挥驱除邪气的作用,最终达到顽症得除的目的。笔者曾经进行了 60 例临床观察,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加用火针治疗,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面瞤、面痛 :面瞤即为西医的面肌痉挛 ,是以一侧面肌的抽搐样收缩为特点,起病常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搐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口角、眼角抽搐为多,严重时整个面肌发生痉挛,并可伴轻度无力或肌萎缩。本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多因肝血失荣、肝风内动或风痰阻络所致, 肝血不足风痰阻络则可引起筋脉失养,风扰经络则出现肌肉的抽动。本病也可由风寒侵袭而致,《内经》认为寒主收引,寒者热之,在临床上以火针治疗为主,采用火针直接点刺痉挛部位,根据痉挛部位和范围每次点刺 5~10 穴,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加局部的血供以祛除风邪,使其温通经络调畅气血正气充实,则邪散风熄拘急抽搐自止,再配合平肝熄风安神补气之体针则疗效更好。笔者近两年治疗面瞤患者约 20 例,均收到满意效果。面痛即为西医的三叉神经痛,多因风寒侵袭、情志不遂而致,直接火针点刺痛点即可。
       以上病证打破了面部忌用火针的禁区,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适当型号火针, 只是在接近五官附近时要格外注意避免伤及眼睛等器官, 操作时选用细火针或者普通毫针代替火针浅刺,则不但可以治疗疾病, 而且火针术后遗留的痕迹数日即可消退不会出现疤痕。 目前笔者在临床将火针广泛应用在面部疾患的治疗中,从未出现过失误。
       痹证   古人云:“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痹证的主要症状是疼痛, 疼痛的发生多由于邪阻经络气血郁滞而致,而邪气之所以入侵人体,多因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则邪气乘虚而入,《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其中“炅”为热的意思,也就是说寒邪引起的疼痛得温热可以缓解。 而火针可以温其经脉,鼓动人体的阳热之气,因而可以驱散寒邪,使脉络调和疼痛自止。正如《灵枢·经筋篇》中记载:“焠刺者、刺寒急也”。 由此说明寒邪引起的拘急疼痛,适用于火针治疗。另外,如为风邪所引起的也可以利用火针治疗, 因火针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故可促进体表的气血流动,驱动风邪无处存留使疼痛缓解。如因湿邪引起,则可利用火针的温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攻散湿邪, 或利用它助阳化气的功能使气机疏利津液运行,从而祛除湿邪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笔者体会临床中痹证应用火针的几率是最高的,效果也是最迅速的。 这也就是痹证是《内经》 记载的火针最早的适应证的原因所在,即《灵枢·官针》所云:“焠刺者,刺燔针取其痹也”。
       麻木   麻木属感觉异常的一种病变,麻与木临床上常同时出现,麻者非痛非痒;木者,按之不知扪之不觉。麻木之症病因不同,表现复杂多样,但其发病机理是相同的, 都因脉络阻滞阳气不能帅营血濡养经脉肌肤所致。而火针能温通助阳引阳达络,使气血通畅麻木自除。笔者临证中曾治疗 3 例患者,均主诉下肢大腿外侧麻木不止,感觉减退,曾经外敷、理疗、药物及普通毫针治疗效果均不佳,专程来接受火针治疗。经检查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随即采用中粗火针进行局部点刺治疗,并配合毫针刺法,每周 2 次,效果明显,3 例均痊愈。
        痿证   痿证是指四肢痿软无力,或肌肉萎缩,肌体功能障碍等,临床上很多疾病可归属于本证,常见的有外伤性截瘫、中风后遗症、缺钾性周期性麻痹等等,笔者常比照痿证的治疗来进行。这些患者的共同点就是运动和感觉障碍,在治疗中将《内经》中所谓:“治痿者独取阳明”变通为首取阳明,多用补益后天脾胃之法,配合其他经脉辨证取穴,重用督脉的经穴,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一身阳经,火针为温热助阳之法,两阳相合能助阳气行气血,使脾胃气盛气血化源充足,筋脉得以润养,肌力增强肌肉丰满。对此类患者用火针治疗时应选用中、粗火针。
       缠腰火丹   火针属温法,一般认为只适用于祛寒,不可用于热证。《灵枢·官针篇》云:“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可见热证是火针疗法的禁忌症。但临床实践证明,正确运用火针可以治疗很多热证。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火有拔山之力”,“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热补益之义也。 实症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火针不伤人,以壮人为法。若年深日久,寒病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热毒内蕴,拒寒凉之药不受,清热泄火之法没有发挥作用之机,而火针疗法有引气和发散之功,因而可使火热毒邪外散,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临床治疗缠腰火丹等症已经广泛应用火针疗法。本病因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是一种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本病使患者最痛苦的就是疼痛,约有 90 %以上的病人会有疼痛感,而且程度剧烈,多数病人苦不堪言。部分老年患者常因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后遗神经痛可持续半年或者更长。 实践证明在发病早期即采用火针疗法可以大大缩短病程,减轻疼痛。治疗总则为引热解毒消肿止痛。火针治疗本病有治愈率高、起效快、疗程短、后遗疼痛发生率低、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具有以热引热解毒止痛之功,兼具借火助阳善行气血之效。 古人曾提出:“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理论,“火郁发之”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本为阳盛所生,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故《丹溪心法》也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 实火为病,或为阳盛,或为邪热,热势激荡耗伤气血阴阳,同时使正气怫郁,并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郁在里,或郁在局部,若仅只以苦寒清泄为治,很难使疾病痊愈,这就是《内经》“火郁发之”的机理所在。
       此外火针疗法在皮肤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免除了许多疾苦, 是目前针灸治疗学中颇受重视的一种特色疗法。


100

主题

99

回帖

56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6: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火针的操作
      针具
      目前火针根据粗细的不同可分为 3 类。 第一类是细火针:直径 0.5 mm,主要用于面部穴位,因面部神经、血管丰富,痛觉敏感,所以使用细火针。除面部外,对体质虚弱及老年人也适宜用细火针。第二类为中粗火针:直径为0.8 mm,适应范围比较广泛,除面部和肌肉组织较薄的部位外, 其他的穴位或部位均可使用。第三类为粗火针:直径为 1.1 mm 以上,主要适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症瘕、痞块、疮疡等。
       施术要点
       要想使火针的应用达到最佳的疗效, 正确地操作至关重要。首先烧针很有讲究,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中记载:“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火针前必须将针烧红, 针红则效力强, 祛除疾病彻底,取效迅速。一方面烧红后针可以起到杀菌消炎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破坏皮脂细胞,使皮脂合成减少,从而使皮脂分泌率降低。其次是进针,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或部位, 并敏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时间很短,要求全神贯注,动作熟练敏捷。如《内经》中所说:“手如握虎,神无营于重物。”第三针刺深浅与疗效很有关系,《针灸大成·火针》中记载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所谓“消息取中”,即火针应掌握适当的深度。 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针刺部位肌肉的厚薄、血管的深浅而定。一般四肢和腰腹稍深,胸背宜浅。
       总之火针疗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已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确切的疗效,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近些年来随着火针疗法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针灸界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应该很好地继承古代火针的经验, 使这一古老独特的针灸疗法得到发展与进步, 相信随着针灸学的日益发展,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7 23:30 , Processed in 0.39445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