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3|回复: 1

石学敏论经筋疗法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5-4-9 16: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4-9 16:55 编辑

       石学敏院士业医 40余载, 学验俱丰, 著述颇多, 被朱光亚先生誉为“鬼手神针”。笔者有幸师从石老, 参师相诊, 受益匪浅, 今仅就导师临床“经筋刺法”的思想和具体操作略陈所见。
       经筋病候特点
       在《灵枢 经筋》篇里, 十二经筋各有病候记载。十二筋济病候既包括在十二经脉病候之中, 又有经筋为病的特点。本篇在综述十二经筋病候时指出: “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不伸。”十二经筋在循行途中都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之处, 如踝、膝、髀、臀、腕、肘、肩等, 这与《素问 五藏生成篇》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相吻合。十二经筋联缀百骸, 维络周身, 各有定位, 由于致病因素如寒、热、风、湿等邪气的侵袭以及跌打损伤等原因, 十二经筋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 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 如弛纵、挛急、掣痛、转筋、强直、口喎及肩不举、膝不可屈伸之类的关节活动不利以及肢体偏废不用等。临床上常见的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闪挫伤引起的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以及肌肉的萎缩不用。
       经筋刺法特点
       根据经筋病候和选穴特点而立的“经筋刺法”是石学敏院士汲取祖国医学“经筋理论”的精华, 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而创立的, 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学术价值。治疗经筋病, 长期以来, 其选穴多崇古训, 即“以痛为腧”。“以痛为腧”一词, 首见于 <灵枢 经筋 >篇。该篇在叙述十二经筋的病候后, 提出其“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腧”。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腧, 谓孔穴也, 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 即为孔穴, 不必要须依诸腧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 中无有空, 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 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 不能移腧, 遂以病居痛处为腧”。石学敏院士依据现代临床知识, 将“腧”引申理解压痛点、反应点, 更体现了《素问 调经论篇》所说:“病在筋, 调之筋。”的经筋病治疗思想。
     《灵枢 卫气失常》中指出:“筋部无阴无阳, 无左无右, 候病所在”, 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 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腑。基于此石学敏院士指出, 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及一针多向等透刺, 该针法综合了《灵枢  官针》篇中的分刺、恢刺、合谷刺等, 即“分刺者, 刺分肉之间也”;“恢刺者, 直刺傍之, 举之前后, 恢筋急”;“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属祖国医学 “面瘫”、“ 口喎”、“卒口僻”、“口眼喎斜 ”等范畴, 系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急性周围性面瘫。
理论研究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至《灵枢 经筋 》, 其曰: “足之阳明, 手之太阳, 筋急则口目为噼, 眦, 急不能卒视”;“足阳明之筋 , ,引缺盆及颊,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 不胜收故僻”。其中“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显然是指现代医学所言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将其归属为经筋病候。石学敏教授指出,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手足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 经筋循行于表浅筋肉关节, 易感外邪, 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时, 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 导致经气失于正常布散, 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该针法的治则为“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
       取穴  主穴: 阳白四透 ( 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 ),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 颧髎、太阳透地仓。
       配穴: 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 (针向目内眦、目外眦 )及睛明; 口歪甚者加下关; 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健侧合谷。
       操作   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 针尖与表皮成15°角, 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 采取多针浅刺、排刺, 每隔 0.5寸 1针; 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 进针 2.5~ 3寸; 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 针尖与表皮成 15°角, 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除睛明、下关用捻转补法外, 余穴均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20min。
       经筋刺法治疗软组织损伤
       理论研究 在经筋病候中, 痛证是主症之一,《灵枢 经筋》指出, 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主要是指治疗经筋病候中的痛症。因经筋特点为“连筋属节”,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肌肉、骨骼、关节的体系, 所以其痛多为软组织损伤, 称之为筋痹, 如《素问 长刺节论篇》说:“病在筋, 筋挛节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其刺法为“刺筋上为故, 刺分肉间, 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炅, 病已止。”《类经》注曰: “筋上为故, 病在筋上之故也。刺分肉间, 刺其痛处筋肉分理之间也, 刺筋者不可中骨。筋热则气至, 故病已而止针。”说明对筋痹的治疗, 其针刺深度应以得气为限, 病愈则可停针, 无需再刺。
       选穴原则 辨经论治: 根据损伤, 疼痛的部位,
       按照十二经筋的循行, 来辨别哪条经筋发病, 在所循行的经筋线上寻找筋肉汇聚丰厚处, 进行按压或针刺, 如落枕可按压或针刺手三里周围筋肉或穴位。
远近结合: 辨别某经筋病后, 采取远近结合的办法,如颈椎病 (属手阳明经筋 )可在疼痛的部位治疗, 配合手阳明经筋在肱骨外上髁及第一掌骨循行处针刺。
上下结合: 辨别某经筋病后, 病在上位的可在经筋所循行的下端进行的治疗, 如急性腰扭伤 (属足太阳经筋病 )可在腘窝 (委中穴周围 )及经筋在小腿循行处( 承山穴周围 )采用针刺按摩的方法。
       数筋同治: 如辨别是 2条以上经筋病, 可针对所病之经筋进行治疗, 如肩周炎可由手太阴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少阳经筋病引起, 就应对 3条经筋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 多针浅刺法: 所谓多针浅刺是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 用多支毫针刺入, 可增强刺激, 促使针感放散传导, 提高临床疗效。此法是在病变局部中心,以压痛点为主刺。直刺一针至中心, 捻转得气即停止深入; 再在其周围旁开处斜刺 (或直刺 ), 分别行针以增强针感, 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适用于范围小而局限的痛证。如网球肘、腰痛、膝痛、踝扭伤等症。
       单针多向刺法: 此法为用单根毫针不同针向的刺激方法, 以扩大刺激范围, 加强针感、消除疼痛。由于筋会于节, 故多取关节附近肌腱周围的穴位, 用毫针直刺进针, 刺入肌腱附着处; 或从肌腱左右进针, 刺中肌腱、韧带处, 并在附近进行提插搜气, 注意不可损伤附近血管和关节组织, 以免出血。常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肱骨外上髁炎、髌腱末端病、腱鞘炎、跟腱炎等症。
       排刺法: 排刺法即沿十二经筋走向, 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根据不同病症选取面部、肢体以及躯干的经筋循行所在, 每针间隔 0. 5~ 1寸 进行排刺, 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主要用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肌筋膜炎等症。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刺法治疗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 祖国医学将其归为“痿证”范畴。临床将其分为中枢型、周围型、肌病型。中枢型是锥体束受损的结果, 周围型是由于脊髓前角或颅神经运动核前根及周围神经受损而致, 肌病型是神经肌肉接头处及随意肌本身的病变所致的运动障碍。针刺治疗对于营养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运动功能有一定的疗效, 石学敏院士根据痿证发病原因的不同采取经筋刺法, 临床上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理论研究 《灵枢 经筋》篇云:“经筋之病,寒则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筋急、筋纵均可引起本病病变。如《素问 痿篇》曰:“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筋痿”临床表现为肌筋挛急萎缩、关节僵硬不用等。筋纵者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 临床多表现为肌肉松弛、萎软不用等一类以肌筋弛纵不收、乏力不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石学敏院士认为本病是多脏器受损导致气血不足、筋肉不荣而发病, 所以治疗应以整体治疗为主。
      选穴 华佗夹脊、阳明经排刺 ( 根据病变肢体, 选择上肢或下肢排刺 ), 上肢自肩髃穴至合谷穴,下肢自髀关穴至解溪穴。
      操作 华佗夹脊, 直刺 1.5~ 2.5寸, 刺至脊柱横突, 施小幅度捻转。阳明经排刺, 每穴间隔 1寸, 刺0.5~ 0.8寸, 施捻转补法。
      以上是跟师随诊所得, 以愚所学, 草就成文, 难免有所疏漏, 所论浮浅, 不妥之处, 还请同门同道斧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 08:13 , Processed in 0.327483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