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0|回复: 2

火针疗法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149

回帖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9
发表于 2015-4-25 15: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雅风 于 2015-4-25 15:46 编辑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将其针体烧红, 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称之为火针疗法。此法为针灸之传统疗法, 临床应用广泛, 对许多疾病治疗效果良好, 现将其发展史分为古代史和现代史论述如下。
       古代史
       萌芽阶段  火针在《内经》称为燔针、焠刺,《灵枢 官针》云:“凡刺有九, 以应九变, ,,九曰焠刺” ,《灵枢  筋经》也云:“治在燔针劫刺也”。而对于火针针具,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云:“九曰大针, 长四寸,, ,大针者, 尖如挺, 针锋微圆 ….。”在火针疗法的适应症上, 《灵枢 寿夭刚柔》云:“刺寒痹者奈何? 刺大人以药熨之, 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  经筋》中云: 焠刺者, 刺寒急也 , 说明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寒证。《素问 调经论篇》曰:“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 调之骨。燔针劫刺, 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 焠针药熨”。《灵枢 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腧”。说明对于经筋拘急及骨病证都可以用火针治疗, 并火针治疗经筋病症的针刺部位进行了描述。与此同时也指出了热证不宜用火针。《灵枢 官针》有云: “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 其对火针的针具、刺法以及其适应症、禁忌症都初步的描述,但论述不多, 对火针的整体认识也不够全面, 如认为火针的治疗多局限于寒证, 禁忌症只提出热证, 对火针的刺法也无详细的论述, 说明当时火针的应用并未得到较全面的推广, 只是萌芽阶段。
        发展阶段   火针自从见于 《黄帝内经 》后不断发展, 至汉代, 火针的使用已渐广泛。张仲景的 《伤寒论》中称其为“烧针”, 其论述不仅扩大了火针的主治范围, 用火针治疗伤寒表证, 而且补充了《内经》中关于禁忌症的内容, 提出了火针误治后的处理以及火针治疗后的处理。如其云: 荣气微者, 加烧针者血留不行, 更发热而烦躁也”; “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 若加温针, 必惕, 烦躁不得眠 ”等; 指出营气虚,某些阳明里热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 少阴病都禁用火针。《伤寒论》对误用火针后的变证提出了补救的措施, 如“伤寒脉浮, 医者以火迫劫之, 亡阳, 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等。此外《伤寒论》还指出, 火针治疗后针孔护理不当, 感受外邪, 则可并发奔豚。其曰:“烧针另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 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同时, 也提出火针治病必须考虑体制因素, 其云: “故用针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矣”。陈延之的《小品方》则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 记载了火针可治疗附骨疽并首次提出眼科疾病也可以用火针治疗。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 火针的发展都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特别是适应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突破《黄帝内经》的范围。而在唐宋时期, 其治疗范围不只局限于痹证、经筋、骨病的治疗, 而已扩大到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以及急证的治疗; 同时, 火针的选穴、操作、禁忌等问题均已提出, 并有了火针治疗的医案记载。

150

主题

149

回帖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5: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雅风 于 2015-4-25 15:45 编辑

       唐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火针称之为“白针”, 首先将“火针” 应用于外科, 治疗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和出血等疾患。同时也可用于内科黄疸、风眩疾患, 其曰: “侠人中穴火针, 治马黄疸疫通身并黄, 语音已不转者”,《千金要方  风眩》 卷十四曰:“夫风眩之病,,困急时但度灸穴, 使火针针之, 无不瘥者, 初得, 针竟便灸, 最良”。此外, 孙思邈对“火针”的禁忌穴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明确规定腹部的“巨阙, 太仓, 上、下管等及诸小弱者, 勿用火针”。并且说明火针在操作过程要热, 在《千金要方 用针略例》卷二十九曰: “以油火烧之, 务在猛热, 不热, 则与人有损也”。宋代以后, 火针的适应症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内脏疾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了如火针治疗腹痛、哮喘、腰痛等病例。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 《圣济总录 钩割针镰》卷一百一十三曰:“凡目生顽翳者, 可用火烧铜针轻点, 传波斯国银矿名悉兰脂, 点之不痛, 勿用别法。”《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则对痈疽用火针或不用火针的证型进行了分析, 认为“夫痈疽者, 头少肿处多出脓。不快者宜针烙”其也首次提出小儿无辜疳用火针治疗的方法: “烧针似火色, 看核子大小, 作一纸环子束定, 无辜仍须捏定, 以针当中烙之, 可深二豆许, 即贴沉香膏”。

       汉晋唐宋时期, 有关火针的论述已打破了《黄帝内经》的范围, 对火针的刺法, 适应症及禁忌症上均有扩张, 特别是火针已推荐用于内外科等各种疾患, 但其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 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如果说汉晋唐宋时期是火针的发展阶段, 那么明清时期就是火针的成熟阶段, 在此期间,有关“火针疗法”的记载非常多, 其对火针针具、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禁忌范围都有发展提高, 特别是明代, 有关火针的描述最为全面。

       明代著作中高武的《针灸聚英》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火针疗法”, 所讨论的内容包括针具和刺法方面, 强调了针具的质地和加热, 以及针刺的深度和适应症, 以及对其禁忌症等多方面都有很详尽的说明。如其载: “世之治火针者, 皆用马蹄铁….铁熟不生为工, 莫如火炉中用费或筋治针为家业”。首先提出制造火针要选用耐烧的熟铁。其认为烧针需要烧至通红, 曰: “焠针者,,,烧至通红, 用方有功, 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另外在火针的刺法上面, 高武强调火针进针要“准”, 指出: “以墨记之, 使针时无差,穴点差, 则无功。,,, 先以左手按定其穴, 然后针之”, 其也要求“切忌过深, 深则反伤经络, 浅则治病无功, 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 不可行针, 不适深浅,有害无利”, 强调刺火针针刺深浅要掌握适度, 并且酒醉的人不可行针; 在出针方面, 其认为要“凡行火针,一针之后, 疾速便去, 不可久留, 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 则痛止, 不按则痛甚”。在火针的适应症上面,《针灸聚英》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 运用火针治疗外科疾患和痹证, 并明确记载了治疗这些疾病的操作方法。如: “宜破痈毒发背, 溃脓在肉, 外皮无头者, 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疡, 阔大者按头、尾及中, 以点记, 宜下三针, 决破出脓, 一针肿上, 不可按之, 令脓随手而出, 或肿大脓多, 针时则侧身回避, 恐脓射出污身”。高武也是首次提出火针治疗疾病的机理的医家, 认为“火针亦行气, 火针惟借火力, 无补虚泻实之害”;“盖火针大开其针孔, 不塞其门, 风邪从此而出”。此外, 高武还对火针的禁忌也做了描述, 提出/ 人身之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夏季, 大经血盛皆下注两脚, 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 及足则溃脓肿痛难退。其如脚气多发于夏, 血气湿气, 皆聚两脚, 或误行火针, 则反加肿疼, 不能行履也”, 说明面上忌用火针及夏季不可用火针针刺两脚。

       此外《针灸大成》、《名医类案》等对火针的刺法、适应症、医案等均有详细的描述。李时珍则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基础, 在他的著作 《本草纲目》 里较全面的论述了火针的刺法, 治疗作用, 并且对火针治疗痈疽, 痹证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而且也对火针治疗目翳的刺法进行了描述, 曰: “其法用平头针如翳大小, 烧赤, 轻轻当翳中烙之, 烙后翳破, 即用除翳药敷点。”《外科正宗》、《外科启玄》里有关火针治疗外科疾患的详细论述, 如火针可用于疮疡、瘰疬等症, 薛已的《保婴撮要》则用病例方式说明了用火针治疗个小儿气血虚甚的腋痈要“当先大补后用火针”, 肝肾先天禀赋不足的漏疮、肌肉不生不能用火针治疗。明代是火针发展的鼎盛时期, 到了清代, 由于那个时代采取了限制中医的措施, 火针疗法发展也相对比较缓慢。只在火针的治疗范围上有所延伸, 而在针具和操作方法上却没有很大的改进。

       赵诔的《医门补要》论述了火针用于背腹部时的针刺方向以及火针的禁忌症。其曰: “背与腹用火针,要斜刺方不伤内膜害人, ,, ,凡头面, 及疔疮, 对口,搭背等症, 俱不可用火针, 闭毒助火生变”, 并记载了火针误用于蛤蟆瘟的变证, 其曰“若化热成脓, 按痈疽治法。倘误用火针必赤肿可畏”。对注痰块“宜细火针烙之, 宣通其气即消去者。,,若患上鲜红, 不可行火针”。以及其他如足底疔, 踝骨疽坏症、痈疽等都以火针治疗, 并认为”凡红肿焮痛外症, 最忌火针艾灸” 。吴仪洛《本草从新 卷十五火土部 火针》则提出火针的功效为“通、去风”。《针灸集成》内则认为:“性畏艾条者, 当用火针”。李学川之《针灸逢源》卷三里火针法篇对火针的刺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并强调” 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 先令他人烧之, 医者临时用之, 以免手热”;“凡行火针, 必先安慰病人, 毋另惊恐”;“凡针肿上不可按之, 即以手指从两旁捺之, 另脓随手而出”。

        吴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归纳了火针的适应症。“火针者, 即古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 或风或水, 溢于机体, 留而不能过关节, 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

       此阶段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火针理论基础, 不仅从刺法、适应症、禁忌症上有所扩展, 还对火针的针具进行了规范, 火针已用于内外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专科疾病的治疗, 并且有大量的医案记载, 为火针疗法的成熟阶段。

       现代史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针灸得到普及和提高, 火针疗法也从新得到重视, 针具由传统的粗火针发展到细火针、电火针、电热针, 治疗范围则扩展至内、外、妇、皮肤、肿瘤、耳鼻喉、眼、口腔等各个方面, 近些年甚至发展到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火针的治疗机理。

       对火针治疗机理的研究 近年来对火针的抗炎机制研究较多。卓鹰等用火针针刺关节周围阿是穴治疗 23例类风湿患者观察提示火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李晖等则报道火针可以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度, 使血清皮质醇升高、IL - 1B降低, 并认为火针对血清皮质醇、IL - 1B 的调节可能是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内在机制之一。于雯等研究表明, 火针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外周血清 IgE的含量, 从而提示火针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抗炎、平喘、抗过敏的作用。也有对火针治疗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研究得出火针对于病理情况下的白细胞、血小板是有调整作用的, 可使之趋于生理平衡。

150

主题

149

回帖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5: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火针刺法的研究 师氏 “新火针”采用金属钨制作的细火针, 其刺法上为深速刺、深留刺、浅点刺、慢烙刺、速烙刺, 对火针的创新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王祚邦等用火针刺水道、归来穴治疗卵巢囊肿的研究表明深刺比浅刺疗效好。唐勇认为烧针的方式需与针刺部位的体位呈垂直方向, 并认为将所需加热部分置于外焰一次性烧针以达到“针红”的要求,而不是分段进行烧针。也有资料对火针针刺时间进行研究表明对风、寒、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三伏天效果好。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
       对治疗范围的研究 温丽君对 1950~ 2002年的火针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得出在此年间, 外科文献报道最多, 其次为内科及皮肤科疾病, 且多为常见病,肿瘤科、神经疾病、心血管病方面的报道较少。近几年来火针的适应症也有扩充, 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主治范围, 用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 如火针对乳腺纤维瘤、更年期综合征、外阴白斑、治疗慢性结肠炎等疾患均有较显著的疗效。
        总之, 火针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其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就其现代发展的方向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在针具的创新方面只发展到电火针、电热针; 有关火针刺法的资料比较欠缺; 治疗范围也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 也没有很好的突出火针治疗的优势。虽然近几年火针多用于面部痣、疣、痤疮等方面, 但仍局限于外科疾病的范围, 而对于一些内科难治病慢性病, 如肿瘤等的研究较少; 禁忌症的范围上虽然较前有所突破, 已经可以很好的运用于面部疾病的治疗, 但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也不多。更值得关注的是笔者发现现今有许多有关针灸学的教材都没有论及火针, 有的也只有小篇幅的论述, 有关火针疗法的专门著作也很少,这对火针的未来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所以火针疗法还需要广大从事针灸研究的学者和临床医者的再次重视起来, 使这种有独特优势的针灸治疗方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6 22:25 , Processed in 0.29342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