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8|回复: 1

浅谈经筋疗法与长圆针疗法

[复制链接]

80

主题

82

回帖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6
发表于 2015-8-12 16: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海拾贝 于 2015-8-12 16:22 编辑

       薛立功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筋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薛教授通过对韧带、肌肉、关节疾病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确立经筋理论体系,对临床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的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对中医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卓著。笔者有幸跟随薛教授3载,对薛教授治学严谨深为叹服。现不揣浅陋,将其经验作一介绍,与同道共享。
       经筋概念
       薛教授认为《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疾病,常见病。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经筋理论将成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十二经筋系统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经筋分布与十二经脉不同,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孔、伏行经脉。
       经筋与肌学
       (1)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分析它的部首可以推断出它解剖学的组织学内容。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2)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附丽点,《灵枢》经称“尽筋”)处,可称作筋结点。这里也正是劳损并引起关节痹痛的重要部位。而在该部位的附属组织更首当其冲,是劳损最早发生的部位,筋结点反复损伤,尤其有“横络”形成时,则称之为结筋病灶点。神经纤维管、骨性纤维管、腱鞘、滑液囊、滑车、籽骨、脂肪垫等作为保护筋结点的附属组织,是更容易出现结筋病灶点的部位。
      经筋与韧带学
     《素问·痿论》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束者约束也,束骨即指骨的关节连结问题,涉及的是解剖学的韧带学内容。关节的主要组织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关节盂缘等属于经筋学的范畴,同样,在关节韧带受到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即韧带在骨骼的附丽点出现结筋病灶点。
       经筋与力线
       (1)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即主人体百骸的连接与关节运动。而非生理的运动又可以造成肌肉及其相关组织的损伤。损伤性的肌肉收缩时,在肌肉的两端,即起止点施加同样的力,故肌肉起止点会同时受到损伤。虽然,由于解剖结构不同,可以先在某一端出现,或表现的比较显著,但是,反复、长期的非生理的肌收缩,必然会使两端受力点受伤。将两点相连,则成为一条痛点连线,这一连线恰恰是该肌肉的运动力线。
       (2)生活中的运动都不是一块肌肉所能完成的。除上述主动肌的运动损伤外,一般都会殃及相关的其他辅助这一运动的肌组,甚至要累及参与这一运动的所有肌群,从而出现极长的损伤线。从生理上概括出参与同项运动的肌肉组分布规律;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又是病痛传变的潜在扩延线,这一临床现象基本符合《灵枢·经筋》的描述。这种规律性总结,可以称作点线规律。
       (3)人的主动运动,不仅是主动肌及其相应力线上肌肉组参与,而且有固定、协同肌参与协助。协同肌损伤的痛点就分布于主动肌力线的两旁。将这些病痛点与主动肌力线上痛点相连,则往往形成一个“面”,这又可称作线面规律。除主动肌外,任何运动都需要固定肌的参与。起着固定原动肌起或止点所附着骨骼作用的肌群叫固定肌。故经筋的损伤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4)除上述几组肌肉参与关节活动外,尚有与主动肌相对抗的肌肉参与,这就是“拮抗肌”。借助拮抗肌主动弛缓或“伸展”,使主动运动平稳,节制其运动过度,防止出现急跳或痉挛运动。不协调的运动和劳损性伤害,它不仅损伤主动肌,而且可以损及拮抗肌。拮抗肌分布在肢体对侧面,当其损伤时,其病状会出现在肢体对侧,使痹痛病状向立体方向发展,“由面到体”的逐渐进展规律可称为面体规律。
       经筋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与疫毒
       经筋感受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可使经筋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失常,引起相应的筋肉、关节疼痛甚至变形。如果长期不能清除外邪,经筋持久处于挛缩拘急状态,可造成关节功能的器质性损伤,留下难以恢复的残疾。
       外力伤害
       外力致伤,是指外界暴力所致的经筋损伤,诸如挫伤、碾压伤、扭伤、坠落伤等。
       劳损
       劳损又称积累性劳动损害,多因职业操作,长年重复相同姿式和劳作,使相关经筋反复慢性损伤,经过多年损伤的积累,最终表现出症状。从事剧烈、暴力性运动的人发生较早,一般劳动者多在中年以后逐渐显现病痛并逐渐加重。因一般治疗较难奏效,常常成为临床上的顽症,古医家称之为“顽痹”“深邪远痹”“痼痹”等,说明它是临床棘手的顽症。
       劳损性疾病是经筋痹痛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其为慢性、细小损伤的积累,发病初期往往因症状轻微而不被人注意,缺乏防卫意识,当其显现症状时,常常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机械卡压
       人体某些硬度较高组织(椎间盘纤维环)或因损伤而诱发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修复过程所形成的赘生物(机化纤维组织即横络、钙化而形成的骨性赘生物)等可直接或间接卡压经脉即血管、神经等(迫切而为沫),引发渗出(津液涩渗),其中所含的致痛物质刺激痛敏组织而引起疼痛即不通则痛。
       经筋辨证
       针对经筋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所谓经筋病就是原发于筋肉韧带上的疾病,包括因经筋而继发的经脉和内脏疾病。经筋病有其发生、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归纳为点、线、面、体的发生发展规律,这其中点线规律是总纲。
       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根据某经筋病病痛处所处经筋,沿其循行分布的点线规律,检出所有的阳性和隐性的结筋病灶点,并根据点线所在的经筋再检查左右相临经筋上的结筋病灶点,乃至肢体对侧的相对经筋上的结筋病灶点,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经筋疾病的治疗范围。
       经脉主运行气血,它常受脏腑之气的盛衰影响,其推动力有强有弱,故治之有补泻之别。经脉容易受外邪的侵袭,尤其风、寒、湿邪侵入脉道,则血脉壅塞不通。若寒邪重,使脉管收缩,筋脉拘急不舒,将加重不通而痛的症候。然而,临床上常见的另一种情况却被忽视,这就是经筋损伤发生病理变化时,亦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脉的畅通,阻碍气血的运行,从而出现临床症状。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指出的:“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痛。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显然,解除此横络的卡压是解决大经不通的关键。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索压迫,这就是“解结”法。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人一生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劳作之中,经筋在关节附着处的损伤也就成为必然。一旦经筋附着处反复损伤、粘连形成条索结块,就必然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功能,出现十二经脉病候。


80

主题

82

回帖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6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16: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的治疗原则
     薛教授集多年临床之所得,提出了经筋病与经脉病的病位不同,故其治疗原则不同。经筋疾病治疗原则是“针至病所”,即用“解结”法直接松解结筋病灶点,以治疗骨骱深邪远痹,不同于传统针灸的“气至病所”。
经云:“善行水者,不可往冰;善穿地者,不可凿冻;善用针者,亦不可取四厥……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合其经……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解结也。”本段经文从广义上详述了解结的原理和治则,指出:针灸治疗的先决条件是解除引起气血痹阻的器质性原因。只有在脉道通畅、气血周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挥其他针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不盛不虚,以经调之”的作用。解结是前提,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关键治则。只有掌握了解结的原理和针法,才能排除障碍,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灵枢·官能》中强调指出:“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谋伐有过。知解结……知决而通之……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经脉与经筋相互关联,故在治疗上亦相互影响,虽然,两者在治则上不同,但它们相互关联使我们在治疗时,不能不相互兼顾,协调为用。
      长圆针疗法
      长圆针疗法是从《内经》挖掘整理出来的,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长圆针,以解结法辨证松解结筋病灶点,以治疗骨骱深邪远痹(关节顽痛)及筋性经络、内脏疾病的诊治疗法。
    《灵枢·官针》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可见,古代创制九针是各有其形状及使用范围的。九针中第八针为长针,“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灵枢·九针十二原》)。同时,在《灵枢·九针论》亦说明了其应用范围、机理和形状,“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的公元前154年的汉墓金针,其中一只长针长45 mm,直径1.8 mm,针末有锋刃,经考证此为古九针第八针“长针”的原形。薛教授据以上经文的描述,参考长针、员针和河北满城出土的金针,研制了兼有长针和员针特点的长圆针。长针锋利身薄,针末有刃,可以行锐性操作,可切割、横断“横络”,适用于在粘连条索与瘢痕内的锐性分离术。员针之末,开如卵状,圆钝无刃,可行钝性操作,亦可沿分肉间隙挑拨,分离分肉间“横络”,且不损伤分肉,适宜于粘连、瘢痕边缘与正常组织连接部位的钝性分离术。长圆针是将上述两者结合,使平刃状针末,一端保持锐锋状,一端保持圆钝状,将锐锋与钝锋有机结合成为一体,使长针之锋利结合员针的圆钝,制成针末锐而不利、圆而不钝的形状。这样既有利于治疗,又保证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薛教授应用长圆针治疗经筋疾病针法有七,在此简介其三。
      (1)关刺法:“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灵枢·官针》),即直刺腱末端结筋病灶点浅层,然后向左再向右刮剥数次,以松解结筋病灶点表层的粘连。
      (2)恢刺法:“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灵枢·官针》),指关刺法之后,再移向腱两侧,对腱周结筋病灶进行解结治疗,即深刺至结筋病灶点深面,然后沿肌腱向前和向后挑割,以松解腱周结筋病灶。
      (3)短刺法:“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灵枢·官针》),对有骨膜下出血或渗出的患者,疼痛顽固不愈,可直刺结筋病灶深处,做摩骨样切割,使近骨“横络”松解减压,这就是短刺法或输刺法。
长圆针疗法是古代的闭合性手术方法之一,薛教授充分借鉴了现代医学的无菌操作方法及麻醉方法,使长圆针这一古老的针具在当代应用中既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术中病人的痛苦。
      薛教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精于经筋辨证诊治。薛教授强调,经筋病贵在辨证,随证诊察,不可胶柱鼓瑟,墨守成规。薛教授的专著《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治疗学》充分展现其学术思想的精髓。薛教授对《内经》中的经筋部分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从挖掘、整理、提高、发扬《内经》针刺方法出发,援引现代医学之理、解剖之学,按中医经筋理论体系予以重组和剖析,使古今互参,中西结合,终于确立适合现代经筋病辨证诊治的长圆针疗法,也体现出中医辨证施治特点的经筋理论。长圆针法每于临床收到奇效,为临床诊断治疗疑难骨痹、筋痹,提供了宝贵的新疗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5:13 , Processed in 0.16506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