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0|回复: 1

细解十二经筋

[复制链接]

82

主题

79

回帖

45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2
发表于 2015-8-25 16: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养生堂 于 2015-8-25 16:26 编辑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十二经筋的特点
       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烦(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十二经筋的作用
       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
       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筋为刚”,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附着于骨骼,能屈伸活动,表现强劲而有力。“肉为墙”的含义,是指以肌肉(包括皮下脂肪)满布充实体表和四肢浅部,形成抵御外邪和防止重要脏腑器官损伤的外围组织。
       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分别依靠十二经脉的经气渗灌和濡养,故循行分布部位,大体上和十二经脉相一致。但经筋也有些循行部位,却远超出了经脉循行所及,但经筋的功能活动,又赖于经络气血的濡润滋养,这就提示我们还应研究经筋和经脉之间经气的内在联系,将经筋与经脉的作用结合起来考虑,这对经筋的作用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十二经筋的病候及临床意义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是十二经脉之外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相互关联的循行体系。十二经筋的病候主要表现出属寒属热的两方面;以及沿经筋所循行的部位发生掣引,疼痛转筋,抽搐和关节强直,弛缓屈伸不利等运动方面的疾患。这些病候,补充了经脉所未详述的若干筋肉疾患,充实了经络学说中有关运动功能方面的生理、病理理论内容。经筋病候,就是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的症候群;而经筋的功能活动,又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濡养而得以维持;所以体表的筋肉疾患是和经脉、内脏的生理病理影响息息相通的。从整体观点来分析经筋病候,也才能全面理解经筋病候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根据经筋理论,在刺法方面,有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等内容(《素问·痹论》)。经筋病的针灸治疗,若为寒邪所致,多见拘急的症状。可以用燔针劫刺法。根据《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治法,近代发明的GZH型热针仪,是对燔针劫刺法的新发展。在热症时,多见筋肉纵缓,不能收持,用速刺疾出的手法,来疏泻阳邪,这也是经筋理论在针灸l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十二经筋病候,将有关运动系统方面的筋肉疾患,加以分类、划区、归纳,这是当时人们对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等;包括软组织和运动器官及部分神经功能的作用,用疾病、解剖、病理知识加以的概括总结。因此,十二经筋病候的临床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列举的疾病范围,它对经络理论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上给后世的启示,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十二经筋理论的针灸临床案例
       面瘫(Bell麻痹)钱某,男,42岁,干部,2012年2月6日初诊。口眼歪斜3 d。4天前,旅游疲劳,坐车临窗,冷风拂面,当晚感右侧颜面冷木,次晨起右耳后疼痛,漱口时口角漏水,右眼不能闭合。服药、输液治疗2天,自觉症状加重。初诊症见:右额纹消失,右眼裂扩大,眼睑外翻,泪液外溢,右鼻唇沟浅,口角歪向右侧;右侧不能作皱额、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用力闭目时,右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舌淡苔薄自,脉濡。经络辨证:旅游疲劳,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临窗受风,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症状;气血不足,风寒阻滞脉络,损伤阳气,经筋失于濡养,故见舌淡苔薄白,脉濡。证属:风寒袭络,经筋失养;病位:足三阳、手三阳经筋。诊断:面瘫(Bell麻痹)。治则:祛风散寒,濡养经筋。治疗:处方:合谷,足三里,地仓,颊车,下关,四白,迎香,丝竹空,太阳;患侧补法,健侧平补平泻手法。风池,地仓,颊车,患侧艾条雀啄灸。方义: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祛风解表,通经活络;足三里是足阳明经合穴。扶正培元,健脾散寒;地仓,颊车,下关,四白,疏调足阳明经筋;迎香,濡养手阳明经筋;丝竹空,太阳,疏风散寒,活血通络。针灸治疗12次,面瘫症状消失,痊愈。
       按:“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顺”。《灵枢·经筋》篇:“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故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祛风散寒,疏调经筋;“寒则反折筋急”,按“寒则温之”的治则,故配用灸法。
       面瘫(Hunt综合征)   尤某,男,35岁,工人,2012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一周前出现右耳中及乳突部疼痛,服用抗生素及强的松等对症治疗,疼痛不减。一周后出现右耳后及耳部疱疹,息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右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舌红,苔薄黄,脉濡数。经络辨证:右耳中及乳突部疼痛,足少阳胆经分支从耳后人耳中;手少阳经筋“支者人系舌本”;热毒郁滞少阳故出现耳后耳中疱疹、耳痛、听觉及味觉障碍。面颊部为阳明、少阳经筋所布,风热疫毒之邪侵袭阳明经络,导致经气失和,经筋失养,纵缓不收,故出现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濡数,属风热袭表之征。证型:风热疫毒,郁滞脉络;病位:足三阳、手三阳经筋。诊断:面瘫(亨特面瘫,Hunt综合征)治则:清热败毒,祛风通络。治疗:处方:风池、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四自、迎香、中、承浆、合谷、太冲、足三里。风池,合谷,太冲,针刺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方义:风池、翳风疏散风热,止耳后疼痛;颊车、地仓疏通面部气血;人中、承浆交通任督脉气,调和阴阳;阳自、四自、迎香祛风活络;合谷、太冲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足三里循经取穴,健脾扶正,濡养经筋。针灸治疗2月余,面瘫体征基本消失,临床治愈。
按:<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故取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厥阴、任、督脉经穴,清热败毒,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调和阴阳。
       面肌痉挛    李某,女,55岁,2012521日初诊。右面肌痉挛5年余,加重1周。患者于20075月,因亲属病故而劳累、悲伤,初感右口角抽动,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右下眼睑跳动,口轮匝肌频繁抽动。经内服卡马西平、ATP、弥可保及中药数l0,面痉无明显好转,每遇情绪激动及劳累后病情加重。20017月上甸,因旅途劳累,右面痉加重,伴有失眠、耳鸣、盗汗、口干、头晕目眩,脉细弦数,舌红少苔。经络辨证:右面肌痉挛,每遇情绪激动及劳累后病情加重,有失眠、耳鸣、盗汗、口干、头晕目眩。脉细弦数,舌红少苔。证属:肝肾亏虚,虚风上扰;病位:足三阳经筋。诊断:右面肌痉挛。治则:滋阴补肾,平肝熄风;疏调足三阳经筋。治疗:处方:主穴:颧髎刺,太阳、下关、颊车面穴齐刺法,阳中隐阴手法,配穴:双侧风池,阳白,四自,地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四神聪,合谷,阳陵泉,太冲。每次配取24穴。留针40 min。起针后用苯巴比妥钠01 gl%普鲁卡因2mL混合后穴位注射:右侧四白、巨髂、安眠,每穴05l mL,治疗后当天下午右四白、巨髂穴周轻度水肿,当晚睡眠增加,次日右面肌痉挛明显减少,以后每周治疗2次,治疗10次后,右面部抽搐痉挛基本消失,共治疗16次,面痉痊愈。随访1年,疗效巩固。
        按:“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顾”。《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合于顺,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人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故取主穴颧髂深刺,太阳、下关、颊车面穴齐刺法,以舒筋止痉。配取风池,阳自,四白,地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四神聪,合谷,阳陵泉,太冲。循经取穴,育阴平肝,活血熄风,疏调经筋。
       肘劳(肱桡滑囊炎)   徐某,女,45岁,干部。1989年5月15日初诊。患者一月前,因运动时右臂用力过猛,渐感右肘外侧疼痛,伸腕端提物件时疼痛加重。查:右桡骨小头及腕伸肌肌问均压痛,右肱骨外上髁明显压痛。密耳氏征阳性。经络辨证:右桡骨小头及腕伸肌肌间均压痛,右肱骨外上髁明显压痛,手阳明经筋受损。证属:外伤经筋,气滞血瘀;病位:手阳明经筋。诊断:肘劳(右肱桡滑囊炎).治则:行气活血,疏调经筋。治疗:处方:主穴:肱骨外上髁压痛点。配穴:曲池、手三里、肘器、天井。主穴肘阿是,平针齐刺法;平补平泻手法,加用C.6805电针机,采用可调波,频率80~100次/min,治疗20 min,隔日1次。治疗6次,疼痛消失,右肘活动自如。随访1年,疗效巩固。
       按:《灵枢·经筋》篇:“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患者“强力伤筋”,气滞血瘀,导致罹病。按经筋之为病,“以痛为输”,局部取穴,循经配穴。肘阿是穴平针齐刺法,疏调经筋。电针具有解痉、消炎、改善循环的作用,可调波刺激恒定、和缓、可代替施行手法,故能起到较好的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治疗效果。
        筋痹(屈指拇肌腱鞘炎)    杨某,女,51岁,工程师,1996年3月10初诊。右手拇指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活动10 d。患者于二周前因搬家劳累,渐感右手拇指关节疼痛,不能用力,伸展屈曲活动受限。经络辨证:右手拇指呈内屈状态,拇指关节不能伸直,被动上翘时有弹响,向桡腕部放射疼痛。右掌指关节内侧压痛明显,可触及豆状结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桡骨茎突部亦有压痛。证属:经筋受损,气滞血瘀;病位:手太阴经筋。诊断:筋痹(右屈指拇肌腱鞘炎)。治则:行气活血,濡养经筋。治疗:处方:拇指六通穴;配穴:合谷、列缺、阳溪。治疗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隔日治疗一次,治疗3次后,拇指活动基本自如,共治疗5次,症状全部消失。随防1年,疗效巩固。


82

主题

79

回帖

45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6: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灵枢·经筋>篇云:“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以痛为翰。”拇指六通穴:大骨空、后骨空、虎口、鱼际、地神、凤眼透明眼。刺灸法:(1)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节尖上,拇指背侧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取穴。刺灸法:针尖朝掌指关节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2)后骨空:拇指掌指关节背侧正中陷中,刺灸法:向腕部平刺0.5一o.8寸;可灸。(3)虎口:拇指、食指之指蹼中点上方赤白肉际处取穴。刺灸法:斜刺o.5一o.8寸,可灸。(4)鱼际: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5)地神:位于手拇指与掌交界之横纹中点。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掌中平刺0.5—0.8;可灸。(6)凤眼透明眼:拇指关节横纹桡佣端是凤眼穴;拇指关节横纹尺侧端明眼穴。刺灸法:屈指,从风眼穴进针透至明眼穴,可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3:51 , Processed in 0.35608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