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9|回复: 1

经筋痹痛的治疗思路

[复制链接]

106

主题

112

回帖

60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4
发表于 2015-9-6 17: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医精诚 于 2015-9-6 17:23 编辑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与实质.进一步分析经筋损伤致痛的机理和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经筋痹痛有重要意义。
       经筋“结”“聚”与应力集中
       经筋以十二经脉为纲,其实质与肌肉、肌腱、筋膜、神经等组织密切相关。《灵枢·经筋》所描述的十二经筋的起点均在四肢指、趾端。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汇聚。在循行途中分别或重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厚之处,如踝、膝、髀、臀、腕、肘、肩、腋等关节处,这与《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是相一致的。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肌肉收缩牵拉关节而运动,其着力点正在肌腱、韧带与骨的结合部,即经筋“结”“聚”之处。这些部位,多有神经相伴随,有神经支配着肌肉运动。如手太阳经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
     《灵枢·经筋》所记述的十二经筋病候,主要表现为各条经筋集中一点.“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表明“疼痛”“筋挛”“聚结”为经筋的病理常态。也就是说,整块肌肉的作用点在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即腱末端上。是肌纤维束或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经筋谓之“结”“聚”.正是损害性活动的首先承受部位,也是经筋痹痛常见病损处蜀。所以,从发病部位看,所结之处多为肌腱、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
       应力集中是一个力学概念,当一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可以使之变形.同时物体内部的材料也产生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抵抗变形的内力在力学上称为应力。它的大小与外力相等而方向相反。把经筋“结”“聚”做为软组织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包括经筋在承受外力时同样也产生应力。根据应力的方向可将其归纳为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当某个方向的应力远远大于其它方向或其他方向为零应力时,称为应力集中。
       应力集中在工程方面可以引起材料或结构的破坏。在人体则可因应力适应性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在软组织方面,应力的集中或超限的载荷使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大。这种筋膜肥厚、肌肉肥大改变从而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即经筋理论为“结”和“聚”。
       从生理病理的转换来看。把机体的动态活动看作十二经筋的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群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其两端的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发生病理性的“筋结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性病变系列的形成。十二经筋循行线分别反映了“线”的生理与病理关系。而每个筋结点和结筋病灶点,则反映应力集中“点”的生理病理。从治疗角度看,《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时,反复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以痛为输”就是指治疗经筋病应以“结”“聚”的疼痛之处做为针刺的腧穴。实验研究显示。压痛点的平均电位和最高电位均高于对照点,说明压痛点在电学上有其特异性两。大量的临床实践则表明,痹痛的部位多发生在肌腱末端及其附属组织,如肌腱、滑囊、韧带等处。这些疼痛部位还可以有压痛、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其位置正是在深筋膜层的应力集中部位。
       经筋痹痛与张力增高
       经筋即人体软组织.包括皮肤、筋膜、肌肉、肌腱、滑囊、韧带及关节囊等。在各种功能状态下保持一定的张力.维持人体的姿势及肢体的运动。人体软组织张力的增加和减少直接反映着局部的功能状态及病变程度。特别是筋膜层的张力变化,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经筋痹痛具体表现在“结”“聚”周围的局部疼痛,其筋膜层的张力可以直接表达疼痛的性质及程度。因为筋膜层是一个完全封闭的致密结缔组织系统,无论是筋伤劳损成痹,还是外邪侵筋成痹,最终影响软组织的张力变化有两方面。即筋膜表面张力增高和筋膜代偿性增生肥厚。一方面,瘀血、寒凝、痰湿、炎性渗出、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引起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另一方面.对于软组织.长期反复的循环载荷和应力集中或超限的载荷,都可以使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其不仅使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是造成软组织张力变化的直接因素四。
       各种因素引起的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这种压力在引起肌肉发生缺血性挛缩之前就对各种神经末梢产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和筋膜间室内压的增高均可对分布于其表面或穿过其间的皮神经产生牵拉或压迫。我们通过这样一种假设来理解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增高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筋膜间室内高压造成的皮神经卡压,致密的深筋膜表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好像充满了水或空气的气球,各种感觉神经纤维的末梢分布在这个气球的表面。当气球内的气体或液体增多,压力加大时,气球的体积增大表面张力也随之增大。分布在其表面的神经纤维末梢也被动受拉。产生了各种疼痛及感觉异常。目前.这种软组织张力性皮神经卡压在慢性劳损性疾病所产生的疼痛中已经成为主要的病因。
       另外,经筋痹痛的痛性结节和条索状包块,在慢性劳损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中的发生率特别高,仔细地触诊可以辨别其所处的解剖层次,多在深筋膜层。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也是造成软组织张力增高的一个因素,但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为增生肥厚的筋膜与其下方紧张痉挛的肌肉的复合体。换一个角度看,“结”“聚”应力集中的痛点.在机体所形成的痛点联线,应该是软组织的运动力线。这些痛点与力线的结合,往往形成一个软组织张力增高的“面”。
       十二经筋循行线分别反映了“线”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具体在肌肉的运动力线上.可以触及肌肉挛缩、变粗变短,并有明显的压痛反应。研究表明。肌肉收缩造成肌肉内压增高,肌肉等长收缩比等张收缩肌内压增高更为明显。特别是肌肉劳损性局部疼痛引起的肌紧张是一种慢性反射性肌紧张。它的特点是局部几块肌肉同时发生紧张,尤其是在维持姿势的羽状肌、半羽状肌和扇形肌。当肢体处于静力状态时,持续性肌肉收缩会导致紧张性肌炎。等长收缩时,所有参与动作的肌肉同时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内压增高,血管被压缩并阻断肌肉的血循环,而收缩的肌肉还在做功,代谢产物堆积,组织缺血、缺氧,产生疼痛。这与十二经筋病候筋急者表现一致。即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痉挛、扭转、肿胀、强直等病理改变。
       因此.经筋痹痛的病理机制就是筋膜腔内压力增高。筋膜的表面张力随之增高。通过其间的感觉神经末梢也要承受相应的张力。当肌肉紧张或痉挛时。不但要牵动筋膜.而且和皮下组织之间也要发生相对的位移。另外。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也要发生相对的位移。如果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因外伤、劳损、寒湿或炎症而存在着粘连和瘢痕,或筋膜本身和感觉神经粘连,则这种相对的位移和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就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从而引起疼痛。














106

主题

112

回帖

60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4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7: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痹痛与减压减张
      经筋理论深刻揭示了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末梢神经在软组织异常张力作用下的变化,从软组织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表明,经筋“结”“聚”部位就是软组织应力集中点,经筋痹痛的发生、发展与软组织张力变化有密切联系。以此为基础。提示临床对于经筋痹痛应该考虑的治疗思路。
     针对经筋“结”“聚”点及经筋痹痛局部软组织张力增高的病理特点.用特制的针具选择特异的部位治疗,其关键在于减压减张。通过张力计测量铍针减张前后臀部软组织张力变化.结果显示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后疼痛的减轻与张力的降低有非常显著差异。从而认为,在软组织张力最高点减压减张。可以刺切限制张力释放的纤维结缔组织如筋膜等,释放过高的筋膜腔压力。或通过局部流体静压的调整缓解对末梢神经的刺激网。
经筋“结”“聚”部位或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显然可以改变深筋膜层的压应力与张应力。使筋骨关节功能随应力的改变而恢复正常。由此可以说。减压减张的治疗原则与《灵枢·经筋》所论述的“燔针劫刺”及膏熨、敷贴、按摩、导引等治疗是密切相关的。其之所以能够解除疼痛,物理减压是一个重要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5:27 , Processed in 0.21174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