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9|回复: 1

经筋病与以痛为腧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12

回帖

60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1
发表于 2015-9-28 16: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9-28 16:07 编辑

       何谓经筋
     《说文解字》这样定义:“筋,肉之力也。”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称之为筋。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7版教材这样定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历来有“筋与脉并为系”之说,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经筋理论早在《灵枢·经筋》中就有了系统论述。张介宾日:“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为。”经脉能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经筋能联缀百骸、维络周身。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相伴循行,而十二经筋不络属于脏腑。十二经筋有别于十二经脉,两者各司其职。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将十二经脉之气血输布于周身,使周身得以濡养。
       经筋为病
     《灵枢·经筋》篇日:“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经筋病的病理变化可概括为筋急和筋纵。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如:拘急、牵掣、疼痛、痉挛、强直、弛纵及肢体偏废不用等,除此之外,还表现为经筋累及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器官的疾患,有人称之为“特殊筋病”如:肺气肿、耳鸣、口僻、舌卷、目不合、阴缩不用等。足三阴经筋与足阳明经筋均结于阴器,阴器不用与筋病关系密切。如足太阴之筋病,则“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足厥阴之筋病,“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经筋病治疗
       “以痛为腧”为经筋病治疗的大法,但不应局限于此。“以痛为腧”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论述十二经筋病的治疗时指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且文章中多次提及。“以痛为腧”,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处为针刺穴位,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取穴原则,历代医家对此认识基本一致。正如张介宾所云:“以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杨上善日: “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人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经筋不像经脉能运行气血,经筋中无有空,邪之入腠经筋,经筋气血壅滞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经筋病的主要表现,以痛为腧,在病变局部取穴,能直接疏通局部气血,取穴简便,效果显著。《灵枢·刺节真邪》篇记载:“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横络指经筋反复、慢性劳损,粘连而形成的索条状物,如横行之丝络,紧紧地卡压在经脉之上,使经脉气血运行受阻,造成在上郁积而在下空虚的病理状态。横络可理解为“病邪”,是一种病理产物,邪结于筋,筋伤络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不通则痛。针刺治疗,“以痛为腧”,直达病所,祛邪外出,迫横络去,促经脉通,使气血畅,解除疼痛。“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收效快、效果好。
       “以灶为腧”除了“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在经筋病的治疗上还有医生配合“以灶为腧”选取穴位。韦英才认为,经筋病多是指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等疾患,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其考证《灵枢·经筋》篇,明确言痛者占83.33%,其次是转筋症。疼痛是病人的主观感受,是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由于病人存在个体差异,它受到个体的敏感性、文化程度、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主观性比较强,依据病人的叙述来推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变的性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治病必求其本?确定原发病位,是治疗经筋病的关键。 “以痛为腧”易给我们形成一种似乎疼痛处即病位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客观。痛点能够反应出疾病的性质,如某些浅表部位的疼痛,疼痛处可能就是疾病的部位,但深层躯体结构如深层骨膜、韧带、关节囊、肌腱、筋膜和肌肉,其疼痛的特征则是钝痛、弥散和不易定位,并可远离原发部位。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时不能单纯“以痛为腧”,而是既要找痛点又要找病灶点。病变局部常可触及索条状物,黄敬伟认为病灶即是指“筋结病灶点”。由黄敬伟研究创立的壮医经筋理论,分析经筋病的原因是在慢性劳损基础上,加上风、寒、湿等邪毒乘虚侵犯人体肌筋,导致人体肌筋失衡变性,产生病理性“筋结”。壮医认为,筋病是由于经筋失衡、筋结形成所致嘲。并根据古典经筋“经皆有筋,筋皆有结,结者皆痛”提出了“因结致痛”机理,完善和扩大了经脉“不通则痛”的内涵。黄敬伟壮医经筋理论运用现代解剖学帮助人体病灶一“筋结点”定位,运用经筋查灶、综合理筋、固灶行针的方法,治疗经筋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运用整体观念取穴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精髓所在。经筋疾病的治疗过程同样适用。“以痛为腧”可谓是针灸治疗经筋病证的取穴原则,同时也反映了经筋病治疗多选局部穴位的取穴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可配合以下的取穴方法。
       取本经经穴管遵惠认为经筋病候就是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的症状群问。强调经筋和经脉之间经气的内在联系,将经筋与经脉的作用结合起来考虑,根据“筋与脉并为系”的理论,经筋与同名经脉关系密切,其功能活动依靠经脉所运行气血及脏腑所化生气血的濡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即“以痛为腧”治经筋之局部,配取经穴“以脉引经气”同,以增加疗效。因此,经筋病的治疗,可以选取本经经脉上的穴位。杨上善日:“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即作了很好的解释。
       取肝胆经经位    临床上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属于经筋病。《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肝主筋,肝、胆互为表里,经筋病的治疗以调筋为主。因此可以取肝、胆经的腧穴。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能调节肝脏,调理气血。同时也可配合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肝胆相互表里,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同时又是八会穴的筋会穴,能舒筋利节,缓急止痛。一切筋的疾病均可取此穴。
       取足阳明胃经的经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取阳明经穴能濡润充养诸筋,常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治痿独取阳明”即是治疗经筋痿软的一个取穴原则。


105

主题

112

回帖

60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16: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病急性期时局部若充血、水肿,此时不宜取局部的穴位,我们可以循经远端取穴。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积伤人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当人体受到跌仆损伤及慢性劳损后,血脉受伤,络破血溢,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瘀积于皮下,局部肿胀,血瘀气滞,则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远端取穴,体现了经穴的远端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基本的取穴原则,而不是唯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配合以灶为腧、运用整体观念辨证取穴、远端取穴都是治疗经筋病的有效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7:11 , Processed in 0.53866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