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2|回复: 1

痛症与经筋

[复制链接]

98

主题

98

回帖

5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3
发表于 2015-10-10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糖宝 于 2015-10-10 16:00 编辑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是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的体表分布与同名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基本一致,但十二经筋循行走向均起于四肢末端,“向心而走,无逆顺之分”,与脏腑亦无属络关系,因此仅以手足、阴阳命名,而不冠以脏腑之名。《灵枢·经筋》详细论述了十二经筋的体表循行,并总结出十二经筋常见病候及其治疗方法,为后世对经筋病候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如张介宾所言:“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随着现代针灸科学的发展,使作为经络系统重要组成之一的经筋系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家认识到经筋系统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均有着重要意义,尤其与各种涉及到关节、肌肉、筋膜、神经等组织结构的痛证的关系更为密切。

       十二经筋的作用

     《说文·筋部》云:“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素问·五脏生成》云:“诸筋者,皆属于节。”《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筋骨皮毛发病源流》中说:“筋也者……绊肉绷皮……利全体之运动者也。”说明经筋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开阖,产生力量,固护肌表,保护体内脏腑器官等重要作用,经筋系统对维持肢体骨节、肌肉筋脉、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十二经筋病候

     《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病候作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以寒热为纲,阴阳为要,总结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的经筋病候总纲。临床上经筋病候可分为三大类,一为经筋有热所致的弛纵无力,如足阳明之筋病变所致的“口僻”、“目不合”等;二为经筋受寒所致的拘痉挛急,如足太阳之筋病变所致之“腘挛”、“脊反折”、“项筋急”等;三为经筋痛证,如手太阳之筋病变所致的“腋下痛”、“绕肩胛引颈而痛”、“耳中鸣痛”等。其中经筋痛证在经筋病候中占了绝大比例,在《灵枢·经筋》所描述的经筋病候诸症中,明确指出痛者占经筋病候的83.33%;除此以外,经筋挛急及弛纵无力的病候亦多伴随疼痛症状,如各种“转筋”、“筋急”等经筋病候,均伴随疼痛症状而出现,故经筋系统与临床各种痛证的诊断及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经筋痛证的诊断方法

     《灵枢·经筋》总结经筋病候的诊断以“体表分布定位、寒热阴阳定性”为纲要。该篇对十二经筋体表分布作了详细的论述,使“以分布指导定位”的诊断方法有据可依,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地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并论述了足太阳之筋病变产生的各种病候,如“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提示临床经筋病候诊断应以局部症状所在,根据十二经筋体表分布,以定位病变所属经筋。《灵枢·经筋》又有“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的经筋病候寒热总纲及“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的阴阳总纲。如肩周炎一症,临床以局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多由于年老体虚、气血衰弱、局部受寒所致,故中医称为“凝肩”、“肩漏风”、“五十肩”、“肩痹”,根据其病因病机,可诊断肩周炎多为经筋寒证、阴证,结合十二经筋在肩部周围的分布定位,可因疼痛主要位于肩前、肩外上方肩髃穴附近、肩后甚则绕肩胛引颈而痛、肩后牵及腋下拘紧疼痛的不同,而判断病变经筋分别为手太阴之筋、手阳明之筋、手太阳之筋及足太阳之筋,临证治疗亦应因而各有不同。

      经筋痛证的治疗方法

      十二经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经筋病候的治疗均以局部取穴为主,强调“以痛为输”,张介宾认为“以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灵枢·经筋》记载了多种经筋病候的治法,包括针刺、膏熨、敷贴、牵引、食疗、导引按摩及饮服汤药等综合治疗。如用以治疗“口僻”的以“马膏”温熨拘急的面颊、“白酒和桂”外涂弛缓一侧脸颊的局部药物外敷;治疗足少阴之筋有阴寒“在内者不能仰”的“熨引饮药”内服外敷结合的治法;用于治疗足厥阴之筋“阴缩”、“阴挺”等阴部病证的“行水清阴气”的内调脏腑之法。此外,《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病候治法中均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论述,说明“燔针劫刺”为经筋病候的重要治疗方法。张介宾《类经》曰:“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可见“燔针劫刺”主要取其驱逐寒邪、温通经络之效,可用于治疗各种经筋有寒所致的“转筋”、“筋急”、“筋痛”等证,而不适用于治疗经筋有热所致的“筋弛纵不收”等证,故《灵枢·经筋》篇末又有“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的论述以警戒世人。

      十二经筋病候临床以经筋痛证最为常见,或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或为伴随症状。《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行,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故临床经筋痛证多由于寒凝经络、横络结于大经,气血不得流通,不通则痛引起,治疗上应以“解结散寒”为大法,解结以疏通局部气血,散寒以治不通之本。现代临床医家多采用经筋解结法配合毫针、灸法、熨烫等温散经络阴寒之邪的方法,因其疗效迅速卓绝、标本兼治而得到广泛认可及应用。具体操作方法为:根据经筋体表分布定位病变所在经筋,循经筋上下寻找可能导致局部气血不通之“横络”、“结节”等阳性反应点,取一粗针,顺着筋肉走行方向,在结节的上方或下方进针,针尖斜向结节所在部位,一手固定结节,一手运针,迅速斜刺入结节的中央,根据病情需要,或立刻出针,或稍留针片刻,三五分钟至十五分钟不等,直至患者感觉不到酸胀,针感消失后出针,或使针稍退出结节片刻后再行第二次针刺,结束后出针,此时再仔细诊察结节之所在,往往可发现结节部位肌肉立刻产生变化,表现为局部肌肉变软,结节消失,局部压痛等阳性反应亦消失不见,病证亦可缓解大半。但结节之法仅仅为疏通局部凝结之筋肉以治其标之法,此时应再运用燔针、灸法、熨烫等方法温散局部寒邪以治其本,标本兼治,则痛证可除。



98

主题

98

回帖

5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5: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灵枢》经筋理论与临床痛证的诊断、治疗的密切关系已引起中医临床医家的重视,依此理论采用手法和针灸等方法治疗临床常见痛证的临床应用及其理论研究日益广泛,但仍缺乏对经筋系统与痛证关系的实验研究。对经筋系统的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医经筋治疗痛证的认识,也为临床痛证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拓宽临床痛证治疗的前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7:10 , Processed in 0.13710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