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3|回复: 1

浅析浮针疗法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发表于 2015-10-15 16: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5-10-15 16:39 编辑

      浮针为南京大学生理学博士符仲华先生发明,2002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61H3908)。自1996年发明浮针以来,浮针疗法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渐趋成熟。作为一种新的疗法,浮针疗法具有疗效迅速持久、适应证广泛、操作简便等特点,特别是镇痛方面,常快于麻醉。浮针的发明历程、浮针疗法的疗效优势及浮针的科学原理,给针灸学和生命科学带来诸多启示,本文试对此加以剖析。

      浮针及浮针疗法特点

      浮针疗法是一种微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国家发明专利号:ZL971143188)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症周围(而不是在病症局部)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完成扫散动作并留针。

      与传统针灸学及腕踝针相比,浮针及浮针疗法有其自身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应用浮针针具针刺。浮针是复式结构,由针芯、软套管及针座、保护套管3部分组成。不锈钢之针芯保证浮针具有足够的刚性,以快速进入人体,并于完成相应针刺操作后抽出弃之;软套管及针座是浮针的主要结构,在治疗中起关键作用,该部分使浮针同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以利于长时间留针;保护套管起保护针具作用,并保持针具无菌状态。二是就进针部位而言,浮针疗法根据病变部位所在位置和病变部位之大小决定进针点的选取。进针点可以与病痛处相隔较远,也可以邻近,但一定不在病变局部,针尖一定不达到病所;进针点可以在病灶的前后左右,可以是单个,亦可以是多个;进针点和病痛处一般应在相邻两个关节之间,尽可能不要越过关节,尤其是关节的伸展面(阳面),否则效果较差。浮针疗法进针点基本脱离传统的经络腧穴,甚至也不管神经和血管之走向,这与传统针灸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三是皮下浅刺,浮针针刺时,不像传统针刺那样深入肌层,浮针针体只行进并存在或留置于皮下疏松组织,使整个针体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名浮针。四是不论迸针点在何处,针尖必须直对病灶(痛点、敏感点等),不能偏歪。因此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这与传统针灸学强调“治神”有相似之处。五是不做捻转提插等手法,不要求得气,反而要求尽量避免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医生持针的手应有松软无阻力的感觉。六是浮针疗法操作时特别注意扫散动作,即进针完毕后完成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之动作,这是浮针疗法最鲜明的特点。有无扫散动作,或扫散完成得好坏,常是有无疗效或疗效好坏的重要原因。七是留针时间长,进针及扫散完毕,抽出不锈钢之针芯,固定针座,与针座相连之软套管留置于浅筋膜中,病人无不适之感,甚至不会注意到软套管的存在,不影响病人的日常活动。

      浮针疗法适应证及疗效

      目前浮针疗法主要适应证为疼痛性疾病,大部分痛证可针到痛止。浮针疗法治疗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伤痛,如腱鞘炎、肌腱炎、网球肘、滑囊炎、关节炎等,由于这些病痛病理变化简单,范围局限,治疗次数不多,镇痛效果极佳。对躯干部位的病痛,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肌纤维织炎、副癌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后遗痛,无论是即时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针灸疗法。最初认为浮针疗法针刺部位浅,主要适用于软组织伤痛等病变部位轻浅的病症,对于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一直未采用浮针治疗。临床试用浮针疗法治疗内脏痛,如泌尿系结石、癌性疼痛、胃脘痛效果甚佳。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如颞颌关节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等也获得了迅捷的疗效。

      浮针疗法操作简单安全,除刺进皮肤时稍感疼痛外,基本无针感,这很让人怀疑其功效。但无数的病例证明其疗效不容置疑,不仅当场见效,远期疗效也很可靠。而且只要按照浮针疗法操作规程操作,浮针疗法效应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患者)极不明显。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而且因为针体仅留置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传统针灸容易出现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作为一种新疗法,浮针疗法适应证有一个摸索和发展过程。

      浮针的发明过程

      浮针疗法的发明及其应用过程,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受多种因素长时间的启发形成和完善的。其中,腕踝针对浮针的发明影响较大,同时凝聚了众多针灸临床专家和针灸科学家、相关交叉学科专家的心血。

      浮针疗法之进针点及进针方向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于1972年创立的。张教授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内,在两侧的腕横纹上2寸和踝关节上3寸的部位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病症所在纵区对应选点进行治疗。因进针点在腕踝部,故名腕踝针。进针时沿皮下浅刺,要求不引起酸麻胀痛等感觉。如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上,针刺方向朝上;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下,针刺方向朝下。腕踝针对神经科、内科、骨伤科等常见疾病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痛证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不过,张教授同时认为,腕和踝处在四肢末端,血管网多,各人血管分布又不一样,很难取固定的针刺点位置,因为腕踝部刺激点和身体各分区具有对应关系,只要在某一区内任何一点给予刺激即能对相应区内病症起治疗效应。因此,腕踝针的针刺不像“穴”那样要有固定位置,可以根据局部情况随机应变移动针位,并不影响疗效。由此也可认为针刺点并非针疗的作用点,只是针刺人皮下的点。符氏在应用腕踝针的临床实践中,将进针点作了较大的变动,并且进一步突破和创新。第1步将进针点位移至病灶周围,但进针点仍在张教授的6个纵区内。这一变动,改变了腕踝针在临床中存在的对四肢远端的病症疗效明显,而对远离腕踝关节的病症效果相对稍差的不足,提高了腕踝针的疗效。第2步,结合现代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理论,认为腕踝针之进针点,如腕踝关节部位之6个进针点或6个纵区的其他部位的进针点的皮下组织,与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进针点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6点或腕踝针之6个纵行分区内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临床试将进针点作进一步改动后惊奇地发现,不论进针点在病灶的前后左右,还是其他方位,只要进针点在病灶局部(有时可很远),只要针尖朝向病灶,只要针体位于浅筋膜内,那么,不仅可保持腕踝针的疗效,而且还可进一步提高疗效。至此,浮针疗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浮针之浅筋膜刺法



腕踝针发明之初,其皮下浅刺法主要为解决针刺深度不易掌握、病人对“得气”的恐惧感、留针期间肢体不能活动、不能检查当时疗效、留针困难和滞针等问题而摸索出来的。传统针灸学认为,“得气”是保证针刺疗效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且得气的快慢与针刺疗效大致呈正相关关系或正比关系,所谓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无气则效差或无效。张心曙教授在临床探索中发现,将针刺的角度从垂直针刺改为斜刺,再从斜刺改为横刺,再由横刺改为皮下浅刺,可大致实现从“得气”到不“得气”的转变;在针刺方法不同情况下,“得气”并非获得疗效的必要条件,皮下针刺不出现“得气”也可以取得疗效;针刺人皮下越表浅,越不引起“得气”感,症状消失往往越完全。皮下浅刺不仅解决了“滞针”及病人对“得气”的恐惧感等问题,针刺深度难以掌握等也同样解除,而且,只要按皮下浅刺标准操作,大部分病症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真是“突破一点,全盘皆赢”。



符氏在张教授皮下浅刺法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及有关科学理论,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针灸临床中,得气或不得气都可能有效,但即使得气,无效的现象也很多,得气究竟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进一步分析认为,得气是个内涵界定不明确的概念。把分属于浅感觉和深感觉的不同感觉统统一言蔽之以“得气”,容易形成误解而且导致科研思路不明确。研究业已表明,针刺神经干多数引起“麻”的感觉,刺激肌腱、骨膜多数引起“酸”的感觉,刺激肌肉多数引起“酸”“胀”的感觉,而刺激血管则往往引起“疼痛”感。因此,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深度,甚至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感觉,并可能导致不同的针刺效应。如果用“得气”一词囊括针刺后形成的不同感觉,容易造成忽视对这种针感多样性机理和针刺疗效关系的深入研究,进而导致得气理论上过于笼统,不具备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能造成误导。运用逆向思维来推断,既然针刺后不同的感觉(此处主要指有无针感)可以导致同样的结果(好的治疗结果),也就是说针刺治疗工具相同,仅针刺方式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针刺后反应——完全不同的针刺中间效应,但导致了同样的结果,这在医学上是令人费解的(这与同病异治有着本质区别)。解释这种完全矛盾的临床现象的惟一答案是,首先,它们看似矛盾,但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即它们有着不能割舍的和谐的关系。这种得气感并非获得疗效的真正的条件或针刺后必须出现的反应,也就是说得气这种感觉本身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重要,或者至少其中部分感觉不很重要。符氏认为要证实以上论点,必须在没有得气感的组织上进行操作,观察对比其疗效。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稀少,单纯针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一般不会引起得气感,是不是也能取效呢?如果能取得同样的或更好的疗效,就说明得气就是和疗效没有明确效应关系的伴随现象。符氏所做的实验已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结合其他诸多国内外的研究及观察结论,符氏概括认为,包括针灸、针麻,传统医学中的埋线、头皮针、刮痧、拔罐、足疗、敲击疗法、小针刀、穴位注射以及西方医学的理疗、整脊疗法等等,虽然其治疗方法和治病机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人体皮下浅筋膜等结缔组织进行了适当的刺激,这是上述治疗方法对某些疾病有显著疗效的关键所在。



浮针疗法的针具、刺激量



符氏初始进行浮针疗法时,主要使用传统针灸针具——毫针。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在病变部位大或深时,用毫针作工具的浮针疗法效果不明显,常常需要多个毫针,甚至多针效亦不彰。为保证和提高疗效,浮针疗法需要留针,而由金属制成的毫针置于体内常常会因为移动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组织;同时金属针留置于体内,会对病人心理上造成较大负担。另外,浮针疗法的疗效与针具的粗细有密切关系,用粗毫针比用细毫针的疗效好。但粗毫针留针时间长,更加容易引起医源性疼痛,对病人的心理影响更大。很多病人担心把金属毫针留置体内,自己在家里无法处理,因此病人宁可浪费时间,也要等候医生取针,这样,既耗费了医生和病人的时间,也占用了宝贵的医疗空间。上述问题已表明,传统针具已很难解决浮针疗法的留针和刺激量问题。



符氏经过长时间反复试验研究,发明了浮针针具。其主要结构为软套管和套于其中的不锈钢针芯,此结构非常简单,毫无奇妙可言,但很好地解决了浮针疗法的留针和刺激量问题。不锈钢针芯保证针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迅速穿透皮肤,能够人为地控制针具的行进方向和速度,使针具行进并留置于浅筋膜内;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完成浮针疗法特有的扫散动作。而软套管具有较好的柔软度,能够在体内长时间留针加强刺激量而不致引起异物感。



浮针疗法对针灸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启示



有人撰文,对浮针现象的中医学解释是,浮针疗法以祖国医学的经络和皮部理论为基础,是针灸近治原理、以痛为腧理论、内经刺法(毛刺、浮刺及直针刺)的具体实际应用。这种回顾性解释无疑较为含混、笼统,且其前瞻性指导价值不足,而且无法解释浮针疗法的进针点、进针方向、针后无得气感觉等诸多临床现象的特点。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但十二皮部理论无法解释不论进针点在病灶的前后左右,还是其他方位,只要进针点在病症周围(有时可很远),针尖朝向病灶,针体位于浅筋膜内,仍可获得很好疗效这一临床特征现象。浮针疗法的进针点是在病症周围,而非病灶局部,这与以痛为腧理论完全不同。浮针刺人皮下浅筋膜层与内经刺法如毛刺、浮刺、直针刺等刺法操作存在很大差异。浮针疗法之针感(无得气感)和针刺疗效的关系,与传统针刺法之针刺反应(得气)和针刺效应的对应关系是完全矛盾的,且无法用中医理论或针灸学理论加以解释。因此,符氏认为,探讨浮针疗法的机制不能回避中医理论,但不能拘泥于中医理论。



除从发生学观点解释浮针疗法的机制,符氏认为针刺入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毫无疑问地与浮针疗法机制密切相关,是浮针疗法获效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液晶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用浮针行挤压、牵拉特别是扫散动作时(引徕点),导致液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的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效应点)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



浮针疗法可致显著的引徕效应。所谓引徕效应,即在人体表面,如果先后施以两点刺激,后一点的感传向前一点传导,则后一点为保留刺激痕迹作用的引徕点。浮针疗法在病痛周围针刺,可以治病的原因在于引徕效应。此时,病痛处为效应点(第1点),针刺处为引徕点(第2点)。浮针疗法进针点和病痛点之间需要相隔一段距离,有时甚至是较远的距离,可以导致更显著的引徕效应;引徕效应和趋病性循行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显示出来,浮针疗法的扫散、留针以及粗针,可实现和加强趋病性循行;关节凹凸不平,容易产生阻拦效应,同时疏松结缔组织薄弱,因此进针点和病痛点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相对于弥漫性病痛,局限性病痛引徕点的第1点比较明显,容易产生较好的引徕效应,因而效果较好;如果针刺时不直对病灶或病痛点,引徕效应偏差或不明显,则疗效较差或无效。



浮针疗法机制一部分得到了证实,一部分仍为假说。因为人体的活体效应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假说的验证。但浮针疗法的实质在于激发人体结缔组织现有及潜在的强大的抗病和修复功能进行治病的假说,不但可以较好地解释浮针疗法和腕踝针疗法等所谓“浅筋膜针刺疗法”的机制问题,同时对传统针灸疗法和形形色色的现代针灸疗法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他山之石。浮针疗法对人体结缔组织功能的新认识,也将对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予以有益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2:55 , Processed in 0.34148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