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1|回复: 1

推拿配合经筋恢刺法治疗颈肩背肌筋膜疼痛

[复制链接]

106

主题

112

回帖

60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4
发表于 2015-10-19 16: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医精诚 于 2015-10-19 16:05 编辑

        肌筋膜疼痛是一种疼痛综合征,是由各种损伤后治疗不彻底或频发持续的慢性劳损产生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其特点是肌肉紧张僵硬和具有固定的压痛点(区),可发生于人体的很多部位,是引起颈肩背痛、腰骶臀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一个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以针灸、推拿、针刀、痛点阻滞为主,但疗程偏长,疗效不确切,且极易复发。
       为此,2010 年 11 月~2012 年 12 月期间,笔者针对患颈肩背肌筋膜疼痛的患者,依据中医经筋理论和宣蜇人软组织损害的压痛点理论为指导,采用经筋恢刺法联合宣氏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与单纯经筋恢刺法治疗、宣氏压痛点推拿法治疗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 17~58 岁,平均(39.33±9.75)岁;病程 0.17~2.50 年,平均(1.28±0.68)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0 年 Simons 提出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标准。①) 主诉单或多区域疼痛。 ②主诉疼痛或肌筋膜触发点的牵涉痛,预期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③受累肌肉触诊呈绷紧带状感。④沿绷紧带状区走行的某点呈剧烈点状压痛。⑤测定时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区。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②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局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④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病患部肌肉僵硬,可触到条索状改变。⑤X 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疼痛部位在颈肩背部;②病程在3年之内;③年龄在 17~65 岁之间;④能接受治疗并配合本课题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疾病所导致的颈肩背部疼痛;②有出血倾向者,严重皮肤病或皮肤破损者,精神病患者;③具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严重体虚者。
       剔除及脱落标准:①违反约定擅自采用其他治疗,可能影响结果者;②治疗中因各种原因退出观察者。
       治疗方法:采用经筋恢刺法联合宣氏压痛点推拿法治疗。
       经筋恢刺法:取穴:"以痛为腧"取穴,在主诉疼痛的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区(颈肩背部)中每一特定部位的肌肉(或其他软组织)骨骼附着处采用宣氏压痛点检查法仔细寻找敏感压痛点。约 5~10 个。 常见敏感压痛点分布部位有:枕外隆突、项平面、颞骨乳突、颈椎棘突、颈椎横突尖、胸椎棘突、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骨脊柱缘、盂下结节、肩峰角、肩胛冈上缘等。这些部位均是诸经筋结聚于骨骼、关节之处。根据病变选取准确的压痛点。 操作:取端坐位,诸敏感压痛点皮肤常规消毒,用 0.30×40mm 毫针快速刺入痛点,进针至诸压痛点筋肉的骨骼附着面,行针得气后,施以轻微的提插震颤术,使针尖保持得气,然后将针提至皮下浅层留针。肢体运动:针刺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皮下浅层留针,同时嘱患者做病患部颈项肩背的屈伸、侧屈、旋转、环转等运动。诸穴留针 30min,隔日治疗1次,即第 1、3、5d针刺,1w 针刺3次,第 7d 休息,1w为1疗程,3 疗程后评定疗效。
       宣氏压痛点推拿法:宣氏压痛点检查法:患者取坐位,按照《宣蜇人软组织外科学》的压痛点检查方法检查。嘱患者放松全身肌肉后,在主诉疼痛的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区中每一特定部位的肌肉(或其他软组织)骨骼附着处仔细寻找压痛点。检查时,医者先剪除指甲,使拇指末节微屈,将微屈食指的远侧指间关节的桡侧面紧抵拇指末节近侧,用拇指尖垂直逐个探压压痛点(区)。探压时医者的腕关节适度尺偏,使拇指尖保持在前臂的中轴线位置上。视临床需要,医者的肘关节可处于不同程度的屈曲或完全伸直位,并和第 1 掌指关节、腕关节一起使上肢成为丝毫不动的杠杆。当探及压痛点并在其上滑动按压时,只能利用肩关节活动起作用。颈肩背部常见压痛点(区):本病的的压痛点(区)多分布在枕骨上项线、项平面斜方肌起点处;枕椎肌起止点和头半棘肌、头夹肌止点处;颈椎小关节多裂肌、旋椎肌附着处;颈夹肌、颈半棘肌在颈椎椎板附着处;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处;肩胛冈斜方肌止点处;肩胛骨盂下结节肱三头肌长头起点处;大圆肌、小圆肌肩胛骨外侧缘附着处;肩胛骨冈下窝中冈下肌附着处;肩胛骨内侧缘的大菱形肌、小菱形肌附着处;斜方肌肩胛冈-肩峰-锁骨附着处;颈、胸椎棘突压痛点区和锁骨上窝压痛点区等。根据病变选取准确的压痛点。 操作:患者采取坐位或俯卧位。 在病变部位压痛点上作持续性滑动按压。按压手法同检查手法。随着压痛程度通过压痛点推拿的进行而逐步减轻,再不断地加重滑动按压的力度,做到"由轻到重",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或将拇指端压准压痛点引出高度疼痛后不动和压力不变,半分钟后可使压痛逐渐缓解,再进行滑动按压。操作中滑动方向应与肌纤维走向垂直,滑动按压时拇指尖应有间歇性的放松, 以恢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避免皮肤的损伤。每一压痛点手法操作约 0.5~1min,直至病变区所有压痛点均获得推拿后治疗结束。压痛点推拿操作隔日 1 次,即第 2、4、6d推拿,推拿3次/w,第7d休息,1w为1疗程,3 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观察: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进行评定治疗效果。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包括
       3 个部分指标:①疼痛分级指数(PRI):无疼痛 0 分;轻度疼痛 1 分;中度疼痛2 分;重度疼痛 3 分。 ②目测类比评分(VAS):无疼痛 0 分;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1~3 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4~6 分;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 7~10分。③现有疼痛强度(PPI):无痛 0 分;轻度不适 1 分;不适 2 分;难受 3 分;可怕的疼痛 4 分;极度痛苦 5 分。分别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数据,全部患者均完成治疗记录。
       观察并记录治疗 3 个疗程后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
       疗效标准:①痊愈:经治疗疼痛完全消失,PRI、VAS 和 PPI 积分值均为 0。②显效:经治疗疼痛显著减轻,PRI、VAS 和 PPI 积分值均较治疗前下将 60%以上(含 60%)。③有效:经治疗疼痛减轻,PRI、VAS 和 PPI 积分值较治疗前下将 30%~60%(含 30%)。④无效:经治疗疼痛无减轻,PRI、VAS 和 PPI 积分值较治疗前下将不足 30%。
       经治疗,60例患者中,痊愈3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结论①症状改善方面:经筋恢刺法联合宣氏压痛点推拿法,经筋恢刺法,宣氏压痛点推拿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经筋恢刺法联合宣氏压痛点推拿法较经筋恢刺法、宣氏压痛点推拿法能更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②有效率方面:经筋恢刺法联合宣氏压痛点推拿法较经筋恢刺法、宣氏压痛点推拿法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有效率更高。
       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肌筋膜疼痛是一种疼痛综合征,多因急性扭伤、长时间的异常伸展或不良姿势,引起软组织、骨骼肌和筋膜遭受急性损伤未愈或长期慢性劳损,使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脂肪及肌腱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伤性无菌性炎症,造成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及各种代谢产物的堆积,其中以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附着处较重和多见。由于长期的肌痉挛和挛缩,使局部软组织血管痉挛、营养缺血加重,致儿茶酚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 E 等化学致痛物质释放刺激肌肉间隙、腱膜处的游离神经末梢引起肌肉痉挛、组织缺血缺氧产生疼痛症状。随着现代人群坐位工作增多,体力劳动减少,锻炼减少,长期使用电脑,长期开车,及姿势不当等易造成颈肩背部肌肉劳损,而罹患颈肩背肌筋膜疼痛的患者逐年增多。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早期是由化学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晚期则主要是由肌筋膜的粘连、挛缩及机械性压迫神经、血管,引起循环障碍并导致疼痛。西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及肌松药,但长期服用会引起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症状有容易复发。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当属"经筋病"、 "背膂伤筋"、"筋痹"、"痹证"的范畴。多因劳损伤筋或肝肾亏虚使局部气血阻滞、运行不畅、复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致经筋受损、不通则痛。病理位置在筋肉,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并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针刀等多种治疗方式。复习文献可以看出,尽管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方法多样, 但以针灸为主的传统疗法逐渐成为治疗本病的主流,临床上多采用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法相结合运用,这样可以使得多种疗法作用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我们观察到经筋恢刺法和宣氏压痛点推拿法相对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人体的刺激量比较大,过大的刺激量不仅难以被患者接受,还会加重病情,说明适当的刺激量才能提高疗效。压痛点推拿时,需正确找准肌筋膜疼痛的压痛点发病部位,凡肌肉浅薄处,压痛点容易查得,可以进行浅压或滑动按压,对肌肉丰厚处或深部的压痛点,需进行比较重力的深压或滑动按压,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106

主题

112

回帖

60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9 16: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恢刺法、宣氏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本病机制探讨 所谓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它加强了机体关节筋肉之间的联系,其循行分布大体上和十二经脉一致。所不同者经脉内连脏腑而经筋的走向是起于四肢爪指之间,结聚于肢节骨解之上,最后终止于头身,而不入脏腑。 经筋的病候与循行部位是一致的,大多属于四肢、头身的"筋肉"疼痛。《灵枢·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恢"有扩大、全面的意思,又有"恢复"之义。 是在治疗筋肉拘挛疼痛时,在痛所附近进针直刺、深刺,并且向四周摇撼、上下提捣,以扩大泄除邪气,疏通经气,恢复舒缓筋肉的拘急,以治筋痹。宗《灵枢·经筋》篇治疗经筋病"以痛为腧"的原则,取"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压痛点)施以恢刺法治疗本病。针刺后配合运动病痛部位,以起到增加气聚"慎守勿失",提高疗效的作用。针刺治疗本病的机制可能包括:①机械性破坏不正常的运动神经终板区;②针刺造成微损伤,损伤产生电能,使收缩的肌肉放松;③针刺造成微损伤,使鲜血进入疼痛的部位,改善局部缺血、缺氧,使受伤部位自然康复。 压痛点推拿法是我国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宣蛰人教授创立的治疗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 宣蜇人软组织外科学认为人体骨骼肌、筋膜、韧带、骨膜、脂肪结缔组织和脊柱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是引起临床各种痛症的主要发病因素, 提出了人体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揭示了软组织疼痛的发病机制为"痛则不松,不松则痛"和"因痛增痉,因痉增痛"的病理发展过程,发掘出软组织压痛点的分布规律,确立了"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疗原则。由此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压痛点推拿、银质针疗法、软组织松解手术三位一体的诊治技术。 软组织压痛点为一系列有规律的分布于人体特定部位的压痛点群,这些压痛点的解剖特点是在病变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筋膜等)在骨骼面的附着处,通过压痛点推拿可以减轻或消除肌骨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和炎性粘连,缓解疼痛达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作用。其机制有:①当作用力直接作用于病灶区域时,会使病灶部位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破坏,出现症状即时改善,缓解了疼痛也就打破了恶性循环;②直接按压痛点可增强疼痛阈值,直达病所的手法可促进局部血运,有利于水肿消退及神经致痛物质吸收;③在手法按压肌群痛点时,由于酸痛,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肌纤维、血管均收缩,数秒后的释放,会使紧张的肌群处于松弛状态,此时血管扩张组织间的通透性增加,动脉血流入,而静脉血带走大量的代谢废物,使局部的血循环得到了改善,进而减轻或消除无菌性炎症。
      经筋恢刺法联合宣氏压痛点推拿法治疗颈肩背肌筋膜疼痛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易操作、易推广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5:54 , Processed in 0.33628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