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6|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胃下垂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5-10-23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10-23 16:28 编辑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症。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体形或体质等因素所导致。本症属于内脏下垂的病变之一,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者、久病体弱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现代医学对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常采用益气、健脾、升提等方法,临证多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但有一些病例,只一味升提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与筋脉失养、弛纵不张、萎废失用有关。

      经筋的含义

      筋是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有维持人体结构和维系人体活动的功能。古代典籍对筋的认识较多,如《易筋经》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说文解字》对筋的解释是:“肉之力也。从月从力,所以明其义也。从竹者,以竹之为物多节,所以明其行也”。从月,则明确了筋是软组织;从竹是说筋有像竹节一样的外形;从力,指出了随筋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述,人体筋具有以下三种功能:首先,筋具有 “利机关”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如《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其次,筋多附于骨和关节处,具有约束骨骼的功能,正如 《素问·五藏生成》认为:“诸筋者皆属于节。”筋连于关节,能屈能伸,故诸筋者,皆属于节。另外,筋具有保护作用,筋满布于躯体和四肢各部,对人体的脏器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灵枢·经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现代解剖学认为中医“筋”主要包括筋膜、韧带、肌腱、关节囊、腱鞘、血管、椎间盘等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筋是能够完成人体运动功能的综合体,包括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现代生物力学研究发现,人体的骨、关节、韧带相当于静力系统,而附着于其上的骨骼肌则为动力系统。静力系统和动力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犹如桅杆和缆绳,两者协调配合才能保持人体姿势,并发挥运动功能。其中任何环节遭到破坏,均可引起或诱发平衡状态的丧失,而导致筋的功能失常。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的基本病机是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腹腔压力过低,相当于静力系统出现故障,胃的位置失稳下垂,进而导致胃的功能失常。

      经筋病的辨证

      根据患者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对于筋病的治疗应首要确定其病变性质,经筋的病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从外因看,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热为阳邪,其性燔灼,易耗气伤津,气津不足则经筋失于濡润温煦,而致纵缓不收。如《灵枢·经筋》云:“(颊筋)有热则筋弛纵缓”;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从内因看,肝胆气热则筋急,脾胃虚弱则筋纵。由于饮食、情志等所伤,导致肝胆火热内伤,耗伤阴血,甚者损及筋脉。正如《素问·痿论》曰: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时筋急目痛”。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无源,经筋失于濡养则弛纵不收。肝脉不荣则筋急,阳气损伤则筋纵,肝血亏虚,无力充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干枯挛缩。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柔则养筋”。经筋得阳气温养则柔韧刚劲,若阳气损伤,经筋失其温养则弛纵不用。

      胃下垂的中医药论治

      胃下垂病属中医“胃缓”、 “胃下”范畴。追本溯源,《灵枢·本脏》曰: “脾应肉……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胃缓一词的含义,其关键在一个“缓”字上。“缓”字在 《内经》中与 “急”字相对,主要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松、舒,与紧、缩相对;另一个含义是表示慢、迟,与快、慢相对。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胃下的含义,关键亦在一个“下”字。 “下”字与 “上”字相对,是指位置在低处,与胃腑由中焦下垂致下焦表述相同。况且古汉语中的“胃下”一词与现代汉语的 “胃下垂”,实属同义词,故将 “胃下”一词作为与胃下垂病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可谓是名副其实。“胃下”源于胃的位置下降,胃下的原因可归于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气虚血亏,临床治疗多以李东恒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取其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意。

      另有将其病机归结于维持胃腑位置的“筋”出现病变。究其病因,或从寒热,或从阴阳。《灵枢·经筋》在分别论述各筋病候后总括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如近代名医蒲辅周言“肝阳虚则筋无力”,强调补肝阳在治疗胃下垂中的重要性。临床应根据病情需要,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为治疗大法。

      病案举隅:患者陈某,女,50岁,胃脘部坠胀疼痛不适10余年,加重 周。现证见:胃脘部坠胀、疼痛不适,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倦怠无力,纳食不香,大便稀溏,头痛目眩,胸胁满闷。舌质淡,苔白润,脉弦迟。钡餐造影:胃内容物储留;胃蠕动无力;胃角切迹于骼崎连线下4.5cm。诊为胃下垂。辨证:肝阳受损,筋脉失养。治法:补肝柔筋。方药:生黄芪 20g,知母 9g,柴胡5g,升麻 5g,吴茱萸10g,干姜 6g,当归 10g。15剂,水煎服,日 剂。配合针灸治疗,取百会、命门、左梁门、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命门、气海行毫针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7d为1 疗程。两个疗程后,诸症明显好转,上方去干姜,加桂枝6g,续服 15剂,针灸巩固两个疗程,诸症愈。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3 16: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语:患者为中老年女性,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七八,肝气衰”,说明肝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太平圣惠方·卷三》的记载则更为全面,“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自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即论及肝阳虚之证, “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荣筋也。”肝阳虚不能上荣清窍则可致头昏目眩、视物模糊等,肝阳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血虚则无力濡养筋脉,血虚筋枯,筋脉弛纵不收,致胃腑下垂。肝阳虚,疏泄无力,气机常因虚而郁,升发之性弱,可见胸胁满闷,内脏下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根据患者舌质淡,苔白润,脉弦迟,不难辨证为肝阳不足,经筋失煦。笔者运用中医传统疗法,中药和针灸并用,效果显著。中医学认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之阴血为肝之阳气活动的物质基础。本方思路来源于张锡纯的升陷汤,方中当归养血活血,血为气之母,使气生化有源;黄芪观其外形,根茎直上直下,旁无分支,根最里层黄,次层白,最外层褐色,其味甘,色黄味甘均属土象,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能通行气机,补而不滞,为君药,其性稍热,加用知母凉润之;柴胡为少阳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吴茱萸与干姜合用,培补元阳,使凝滞的寒气温散开,使气恢复周流;桂枝,为肉桂树的嫩枝,具有升发之性,受春夏温热之性,其色赤,均说明桂枝温热之性,其气厚,具温阳化气之用,诸药合用具有养气血、运脾气、生阳气、调升大气之用。配合中医传统疗法,针刺左梁门以温胃引气、疏理中焦,直接对胃刺激,促进胃体收缩;气海有益气补中之效;足三里温中健脾;天枢为胃之经穴,大肠之募穴;百会与命门合用共凑升阳举陷之意。如此配伍则虚者能补,寒者可温。 “气为血之帅”,阳气足则气血充盛,血脉运行通畅,经筋得以濡养,弛张有度,以发挥其保护内脏的功能,使下垂之胃腑恢复正常。

      “治病必求其本”,本不明,则治难效。诸多医者往往将本病的效果不佳归于用药上,而很少从新审视其病因病机。此乃治病一误区。笔者查阅古籍,对胃下垂有进一步认识,认为 “胃下”是标,筋伤是本,通过对经筋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现代医学的认识阐述,提出了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腑,病机主要为经筋的功能失常,治疗当分清内外、寒热虚实。古今医家对胃下垂的中医命名各执己见,未明确统一。笔者查阅史籍,仔细分析 “胃下”与 “胃缓”的不同,认为 “胃下”更符合胃下垂的中医病名。“胃下”的临床治疗上,应以治筋为主要治疗方法,或从其寒、或从其热、或从其阴、或从其阳,辨证而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4:11 , Processed in 0.15796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