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7|回复: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腹针治疗法

[复制链接]

80

主题

82

回帖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6
发表于 2015-10-28 16: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患者均为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的CAG诊断标准,经电子胃镜确诊为CAG患者;排除合并消化性溃疡、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妊娠者,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和精神病患者以及不能配合针灸者。年龄18-73岁,平均37.2岁;病程1-7年。胃镜活检:胃黏膜腺体轻度萎缩11例,中度13例,重度2例;伴肠化生(IM)轻度10例,中度13例,重度3例;伴不典型增生(ATP)轻度14例,中度8例,重度4例。
       治疗方法:取患者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等穴位,选用0.22 mmx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顺序进针,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不要求患者有痠、麻、胀感。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1.0-1.5寸),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中刺(0.5-1.0寸),留针30 min,每2日1次,每治疗10次休息3天,共治疗24周。
      疗效观察: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对胃脘痞满、隐痛、嗳气、纳差等主要症状按计分法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牌积分:症状消失记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
       胃镜检查及活检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经电子胃镜检查对照,分别固定在胃窦小弯及胃体小弯处取1块组织标本做活检对照。胃黏膜萎缩、IM 、ATP程度参照文献标准判定。
      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期问有否出现不良反应。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拟定。近期临床痊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和ATP复常或消失。显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胃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和ATP'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有效:①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②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IM和ATP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无变化或加重,胃黏膜活检组织检查无变化或加重。
      近期临床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无不良反应出现。
      典型病例:患者,女,48岁。患者自诉上腹部反复隐痛伴嗳气10年余,曾多次在某医科大学及某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诊治及住院治疗,经电子胃镜和病理检查,已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西医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症见:消瘦,面色稍苍白、无华,精神不振,上腹部隐痛、胀满,时有嗳气,纳呆,寐差,入睡困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电子胃镜检查显示: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 HP(一)。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腺体重度萎缩,伴轻度肠化生,轻度不典型增生。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亏虚型)。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法,取患者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穴位,选用0.22 mmx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进针,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顺序进针,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中刺,留针30 min,每2日1次,每治疗10次休息3天,共治疗24周。治疗后患者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纳呆、入睡困难等症状消失,稍消瘦,面色红润,精神尚可。复查电子胃镜显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 HP(一)。病理检查显示: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改变。


80

主题

82

回帖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6: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腹针疗法为薄智云教授所创立,是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薄氏腹针已经广泛运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如颈椎病、盆腔炎、中风后遗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等,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多将其归于“胃痛”、“痞满”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长期的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造成脾胃亏虚,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气滞、血瘀、湿热、痰浊等邪实,且可能累及脾、肝、肾等多脏器,造成错综复杂病理局面。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肾、疏肝理气、祛湿化痰、调理气血为法。本组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合称“引气归元”穴位组合,其中中脘、下脘均针对胃脘病证,且中脘为胃之募穴,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胃、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小肠募穴,能培肾固本。因此,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有补脾益肾、益气养血作用。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为大肠募穴,具有健运脾胃、化生气血、祛湿化痰的功效,两穴合用,能调理脾胃的功能,使脾胃得健、气血得充、痰湿得化。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本组采用右大横,按腹针的“八廓辨证取穴法”理论,右大横在后天八卦的震位,属肝,有疏肝理气、健脾祛湿作用,以上诸穴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疏肝理气、祛湿化痰、调理气血之功。值的一提的是,薄氏腹针针刺采用0.22 mmx40 mm的毫针,针身较细,进针时患者几乎没有感觉,而且进针后并不要求出现疫麻胀重等针感,患者没有明显不适感,另外,施行腹针治疗时,患者采用仰卧体位,全身放松,特别适合虚证和害怕针刺的患者,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8 21:32 , Processed in 0.28861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