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4|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

[复制链接]

103

主题

102

回帖

5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3
发表于 2015-11-16 16: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知足常乐 于 2015-11-16 16:44 编辑

       患者全部为脑血管病专科收治的患者,均在脑血管意外病情稳定之后,接受相应治疗。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最短 7 d,最长 2 个月,平均(13.27±5.17)d;脑梗死 51 例,脑出血 24 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依据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痉挛诊断要点,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
       痉挛状态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多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的运动障碍。正常人群中,上肢要完成日常生活中 80%以上的活动,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依靠上肢运动的保证,因此,如何缓解上肢肌痉挛,成为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问题。
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②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③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④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 47~80 岁之间,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者;③痉挛程度(按 MAS 分级)在1~4级(包含1级,不包含4级)且Brunnstrom分级在Ⅱ~Ⅴ级者;④病程在 3 个月内者;⑤受试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排除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近期持续服用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良上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缓解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
       经筋排刺法治疗
       取手三阳经穴为主。手指屈伸困难者排刺 3 组,第 1 组为合谷、曲池连线;第 2 组为阳池、天井连线;第3组为阳溪、小海连线。上肢屈曲者排刺3组,第 1组为手三里、臂臑连线;第2组为外关、肩髎连线;第3 组为支正、肩贞连线。上肢内旋者排刺 3 组,第 1 组为曲池、巨骨连线;第 2 组为天井、肩髎连线;第 3 组为小海、臑俞连线。在两穴的连线上每隔 2 寸刺 1 针,一般每线 5~7 针。每日选用两组,轮流使用。垂直刺入,刺入肌腱浅层即止,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min。每天治疗 1 次,7 d 为 1 个疗程。
       皮肤针治疗
       取七星针,局部用 75%乙醇常规消毒,给予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循经叩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少阴心经,重点叩刺其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上肢内旋者加肩胛骨内侧缘。每日选用2条经络,每天治疗1次,7 d 为1个疗程。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临床症状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列出的症状,结合临床中所见主要症状观察并记录上肢疼痛、麻木、沉重、肿胀、拘挛、乏力、颤振、抽搐、汗出异常等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 0、1、2、3分,治疗前后逐项询问观察,计算并记录总积分。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的痉挛程度。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国际上公认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40 分为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41~60分为部分依赖他人;≥61 分为生活自理。
       疗效标准:按肌张力减轻程度制定标准。
痊愈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
显效肌张力未恢复正常,但肌张力已下降 2 个级别。
有效肌张力下降 1 级。
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
       经治疗,75例患者中,痊愈49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7%
       中风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病种,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恢复期出现率极高的后遗综合征之一。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痉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多是由于久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筋脉失养,阴阳失衡,以致上肢内侧拘急而外侧弛缓引起的。《难经·二十九难》:“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据其临床表现,笔者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病机辨为风痰阻络、气血失调、筋失濡润、阴阳失衡。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结聚在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在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它具有行气血、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正如《素问·痹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由此可见,十二经筋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痰、瘀、虚是经筋的主要致病因素,当十二经筋受到外邪的侵袭,或急性损害,导致正气不足,痰瘀阻滞,经脉不通,筋脉失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故选用手三阳经,予以平补平泻法,侧重补阳经之不足,调和气血,《灵枢·本脏》:“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中风病位在脑,多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窍闭塞,血脉不通,经筋失养,导致肢体关节运动障碍,手三阳经皆上行至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刺之有醒脑开窍、激发经气之功效,诸穴配合可使脑窍开,血脉通,经筋得以濡养,从而使上肢运动功能得以恢复。运用经筋排刺法可广泛刺激上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其兴奋性,从而有利于病损神经的恢复。同时,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又能使低张力侧肢体肌肉产生收缩,提高其张力。实验研究表明,经筋刺法可明显降低脑脊液中Glu,同时升高GABA,从而降低Glu/GABA的比值,其机理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整肌肉的代谢状态,使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下降,抑制性氨基酸水平升高,异常兴奋的传导得以抑制,从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


103

主题

102

回帖

5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16: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皮部是十二经在皮肤的分区,疾病的发生起于皮部,通过经络内传于脏腑,同时脏腑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皮部。患者在上肢手三阴经循行部位往往出现条索状物,“病之于内,形之于外”,故采取皮肤针循经叩刺,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之途径,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通过皮肤针叩刺,可以激发经气,通利壅滞之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紊乱,使阴阳取得平衡,而加速疾病的痊愈。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其病机虚实夹杂,阴阳气血失调,症状顽固,单一疗法往往顾此失彼,难获全效。运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弥补了单一治法在治疗上的局限性,其中经筋排刺法补阳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本,皮肤针疗法泻阴经,疏风化痰、祛邪止痉治标,从而改变“阳缓阴急”,使阴阳趋于平衡,二者配合使用,补泻结合,相互制约,具有疗效叠加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5:12 , Processed in 0.253513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