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8|回复: 1

颈性眩晕的阴阳平衡针治疗法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发表于 2015-12-3 16: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 CV)是指患者自觉头晕、视物旋转或平衡失调为特征,同时伴有恶心欲呕、耳鸣、视物不清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在仰头或转头更为明显,甚者发生碎倒,但不伴有意识障碍。CV的发病机制在国内外颇有争议,国外有学者将其归纳为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国内学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均能发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情况。C V的治疗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针灸治疗是常用疗法之一,但在临床中发现患者接受多次针灸治疗对针刺的刺痛感或针刺的感传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探索出一套治疗CV有效且易于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作者使用腹针配合百会穴热敏灸的复合式疗法—阴阳平衡针灸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病例来源于骨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中椎动脉型的诊断标准拟定:①颈椎侧弯或颈椎活动受限,颈部酸痛僵硬等不适;②眩晕症状与颈部活动有关,发作时出现视物不清,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曾有碎倒史;③伴有部分交感神经激惹症状:如恶心、呕叶等。④旋颈征阳性; CRCT/MRI表现如寰枢、寰齿关节不稳,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年龄最小22岁,最大70岁,平均(48. 6714. 68)岁。

治疗方法:阴阳平衡针法治疗顺序:先予腹针疗法,再行热敏灸法。

   (1)阴阳平衡针法之腹针疗法部分

    ①患者平卧位。

    ②选穴原则:根据薄氏腹针疗法理论及临床辨证选穴:颈椎病之天地针组合:中脘、关元;配下脘上,商曲(双侧)、滑肉门(双侧)。临证加穴:头晕头痛甚者加气穴;耳鸣眼花加气旁。

    ③针具选取:选针宜细。选用0. 22 x 40mm,0.22 x25 mm不锈钢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治疗。

    ④手法要求:手法宜轻。根据从上至下、从中至旁的原则,逐次在所选穴位避开毛孔、血管,轻、缓进针。一般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进针候气35min后行气,再隔5 min催气;留针30min起针。其中:中脘、关元、下脘上40mm针深刺,商曲25 mm针浅刺,滑肉门25 mm针中刺。气穴、气旁25 mm针浅刺。手法以医者针下得气(即如鱼吞饵,如气裹针)为度,无须问患者是否得气。

   (2 )阴阳平衡针法之热敏灸部分

    ①患者坐位,医者将患者百会穴及其周围头发压平并以发夹固定住。

    ②以清艾条(规格:圆柱状,长2021 cm,直径1.92. lcm),两根合并,点燃一头,以百会穴为主,在其周围距离头顶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往返移动艾条施行温和灸,结合回旋灸、雀啄灸,边灸边观察患者表情,并询问其热感传现象。

    ③当患者感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而不热(或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其中一种(含一种)以上灸感时,即为热敏化腧穴点。在热敏腧穴上施行温和灸,直至患者所感受以上灸感消失为一次灸量,施灸时间因人因病情而异。

   (3)疗程: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次后间隔两天再治疗5次。共治疗10次后统计疗效及作相关指标检测。

疗效判断标准:症状学评分及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引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庄礼兴教授“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课题内的疗效标准予以量化,满分20分。

    量化标准:①痊愈:治疗后达到20分。②显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610分。③好转: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15分。④无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降低或不变。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93.3%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6: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有研究证明脑血流量受血液粘度增高的影响,会有所降低。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cv患者的血液高粘滞倾向有可能成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量降低的原因之一,从而引起脑微循环障碍。在颈性眩晕患者中,椎一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异常者居多。椎动脉痉挛,管径变窄,而引起营养性微循环血流量减少,局部灌注及供氧不足,而出现眩晕、恶心、耳鸣等临床症状。



    中医病机分析,可认为长时间伏案工作,劳则耗气,阳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加之局部气血长时间受阻碍,癖血内生,阻滞脉道,气血无力上乘以充养脑髓,髓海空虚,则发为眩晕。瘀血阻滞为标,气虚、髓海空虚为本。瘀血的存在又会阻碍经脉气血运行,故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趋势,所以Cv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从临床所见症状分标“颈性眩晕”当属中医“眩晕,“项痹”范畴。眩晕系脾湿胃逆、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所致《灵枢·海论篇》和《灵枢·口问篇》分别指出:“髓海不足”和“上气不足”是引起眩晕的病因病理,指出髓海之脑,是眩晕的病位所在。阴阳之间,是为中气,处阴阳之交,清浊之间,为气机升降之枢轴。故复其升降,调和中焦,以去其淤滞,交济水火,复其既济,以调理阴阳,实为治眩晕之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薄氏腹针首次提出神阙调控系统的理论圈,神阙位于脐中,祖国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又是肾间动气之处所,故神阙穴与脾、肾、胃关系最为密切。本研究针刺腹部,意在调理全身气血阴阳,改善全身血循,从而对改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打下基础。滑伯仁曾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故本研究中通过腹针的治疗,从阴引阳,调理脏腑而回复机体阳气的功能,气机健运,祛癖生新,是气血流畅的先决条件,其疗效可能与降低机体血液高粘滞倾向有关。腹部位于人体阴面,腹部针刺取穴以任脉为主穴,起到交通任督、调阴通阳的作用,督脉夹脊贯脑,脑为眩晕之病所,故针刺腹部,以健运脏腑气机,沟通任督,是阴阳平衡针法中用于调理阴平之意义所在。



    在祖国中医古籍中早已记载百会穴治疗眩晕之案例。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经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百会,下在风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审守其输,调其虚实。”故在《敦煌医书·新集备急灸经》中提出:“患头眩,暗风,兼生头痛,白屑,头心上,灸百会穴二七状”,《敦煌医书·杂证方书第五种》中“头上百会一穴,主治头痛,目眩,天行……,宜灸一七乃至三七壮。”灸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经通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现代中医学对于灸法的继承与发挥,产生出的热敏灸法,使得灸法的效力得到更充分的临床发挥,本研究选择位于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之巅顶百会穴,守其“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意,使得研究中对于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液循环起到直接调节作用。灸治时患者可感觉热感循颈项及肩部痛点流动,沿颈部督脉产生热感传现象。待热感传现象结束,即为一次灸治量。每次治疗结束后,多数患者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故推导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其温通阳气,以助气血运行,降低脑血管阻力,缓解椎一基底动脉的痉挛,从而开通椎一基底动脉血运有关。正如《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以百会穴为中心,在其周围寻找热敏输穴进行热敏灸法,以行气升阳,引气通达髓海,是阴阳平衡针法用于调理阳秘之意义所在。



    本研究推论阴阳平衡针法治疗Cv的机制可能与有效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脑血管阻力、缓解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的痉挛,从而改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量有关,是治疗Cv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病重在预防,血粘度高的患者需及时调整血液高粘滞倾向;血管的痉挛,和其解剖位置相紧密联系的交感神经的激惹有关,所以注意避免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的持续不良姿势,保持平和的心态,勤做颈椎保健操等,可起到积极预防颈性眩晕发生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4 07:40 , Processed in 0.24134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