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8|回复: 1

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失眠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发表于 2016-1-8 17: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组(埋线组)和耳穴贴压结合针刺组(耳穴组),每组30例。埋线组中,男12例,女18;年龄最小45岁,最大70岁,平均(579);病程最短30天,最长20年,平均(7. 84. 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总分为(14. 231. 43)分。耳穴组中,男15例,女15;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平均(5510);病程最短35天,最长19年,平均(7. 64. 4)SQI总分为(13. 731. 46)分。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剧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失眠容易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加重原有的机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失眠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有报道发生率可高达95%,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还会影响康复进程。

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MRI,MRA定位、定性确诊中风恢复期。失眠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CCMD-3):①凡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果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诊断标准,心脾两虚型失眠症见: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 - 70;③未使用精神类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7;⑤病程1个月以上;⑥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近1周内出现感染及发热者;②近1周内使用过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③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④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指标观测;⑤妊娠、哺乳期妇女及精神病患者;⑥对羊肠线过敏者。

治疗方法:埋线组

   (1)针刺:穴取百会、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申脉、照海。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75%乙醇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针灸针(规格:0. 35 mm X 40 mm),针刺所取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待患者有酸胀感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

   (2)穴位埋线:穴取心俞、脾俞、厥阴俞。每次选同侧穴位,左右交替使用。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先在进针点打出局麻皮丘,然后向埋线的深度边推麻药边进针到穴位处,一般一穴用药0. 5 --1 mL。将2-0号铬制羊肠线(0.8-1 cm)装入经消毒的9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在穴位从局部下方向上平刺,每个穴位进针约15 - 20 mm,行提插捻转得气后,采用任氏“两快一慢”操作手法,即针尖快速刺至皮下,过皮后缓慢推针至穴位处,边推针芯边放线,使羊肠线埋人穴位皮下,快速出针,线头不得外露,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覆盖无菌创可贴。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保证一穴一针芯,2周施术1次。2周为一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7: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耳穴组:



    (1)针刺: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埋线组针刺。



    (2)耳压贴压:穴取交感、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心、脾、肝。操作:先将耳郭常规消毒,再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揉按15 - 20 min,两耳交替贴压,每2天换贴1次,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次,以自感耳郭充血、发热、发胀为度。2周为一疗程,共观察4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h;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



经统计,埋线组3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4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耳穴组3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



中风患者合并失眠往往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久患中风之症,耗伤气血,气血亏虚,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另一方面,劳倦内伤、嗜食肥甘厚腻等原因伤及脾胃,脾运失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心血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心神难安,可发为不寐。中风恢复期多为气虚血痪或痰瘀,经络受阻,久病血虚,加之脑卒中患者多年迈血少,脾气虚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可见心脾不足造成血虚,心神失养是不寐最常见之病机。故中风后失眠的患者病位在脑,与心、脾、肝、肾相关,病理基础为痰痪阻窍、气血亏虚。



针刺首选百会穴,其位于巅顶,人络于脑,可清利头目;安眠穴为治疗失眠的经验穴;神门为心经之原穴,可调理心经而宁心;内关为手厥阴经和阴维脉之交会穴,可调节心胸部诸经经气而利气机运行。上述穴位选自《针灸治疗学》失眠治疗之主穴,可作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之主穴。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养血,心有所养而神自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气机,交通心肾,水火相济而神安;丰隆,化痰和胃以安神;申脉为/又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二者相配可调和阴阳以安神。



《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所,因此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病。故穴位埋线选取心、心包、脾的背俞穴心俞、厥阴俞、脾俞,起到补气血、健脾胃、宁心神之效。



现代医学认为,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人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灵枢·终始》日:“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埋线疗法利用所埋的羊肠线,产生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能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起到“阳人于阴乃寐”之效。本法对神经系统疾病作用较广泛,效果亦较理想,在慢性复发性疾病治疗效果方面也取得了进步,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传统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失眠这类慢性疾病,仍然存在着很多缺点,如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疗效不易巩固。而中医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生物蛋白线或羊肠线植人到穴位内,通过生物蛋白线或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理化学刺激来达到治病目的。



本观察结果显示,穴位埋线和耳穴贴压治疗均对中风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前者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后者,为推广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临床证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20 02:24 , Processed in 0.29576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