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4|回复: 1

理筋与整脊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发表于 2016-2-27 16: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筋理论来源于《灵枢》,与经脉学说并列成篇,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记载:“经者,织也;筋者,肉之力也。从‘竹’,‘月【肉」’、‘力’”,经筋其实就是中医学的肌肉学和解剖学。
    隋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把经筋和经脉分立卷宗,还指出经筋与经脉各有其解剖实体与规律,两者有着有质的区别。明代张介宾在其论著中记载:“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当代薛立功教授也指出:“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医学语汇把人体肌肉、韧带及其附属组织沿十二条运动力线进行的规律总结。”
    经筋和和中医学的经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筋是有形的,经脉是无形的;经筋结聚于关节,而经脉没有具体的结聚部位;经筋是无空隙的,经脉则是有空隙的:经筋是伏于经脉之上的。
    《灵枢》中记载:“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则神归之;现代医学则认为:肌肉、韧带的起止点是人体活动时的受力点,其附属组织是能起保护作用的组织,比如筋膜、滑囊、滑液囊、脂肪垫、滑车、籽骨、骨性纤维管等,但是这些组织也是最先承受非生理性的损害的部位。这些部位在损伤和自身修复过程中,会产生渗出;而在临床上筋伤的好发部位多位于关节部位、多条肌肉交叉运动处[[5]
    《内经》将疾病的发病从外到内分为皮、肉、脉、筋、骨五个层次,疾病的临床表现则分为痒、酸、胀、痛、麻、木,相对于“肉”的临床表现是“胀”和“痛”。
     《灵枢一刺节真邪》中记载:“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结,既是疙瘩,解结法则有多种,如关刺、恢刺、短刺、燔针劫刺、合谷刺、鸡爪刺、分肉刺、齐刺、杨刺、巨刺、谬刺等等。韩非子一扁鹊见蔡桓公》中记载:“病在腠理汤熨可矣,病在肌肤针石可矣,病在肠胃火齐可也,……;
    理筋手法就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用手法纠正因损伤而致筋肉扭曲、翻转、挛缩乃至筋结等筋伤的治疗方法,可捋顺筋肉、舒筋活络,恢复筋肉正常功能,可分为捋筋法、分筋法和整脊法。
    捋筋法即沿着肌肉、韧带纵轴方向缓慢捋动并以系列手法以顺理其筋,当肌肉长久被动拉长时会发生松弛,肌肉的弹性回缩力降低,此手法可以拉伸肌纤维,可使肌纤维恢复原状,从而解除疼痛、改善功能。
    分筋法即垂直肌肉、韧带纵轴方向进行抨动并以系列手法以拨顺其筋,当肌肉被动收缩时张力也显著降低,此手法一可以促进肌肉正常的螺旋结构和排列顺序恢复,解除疼痛、改善功能。
    整脊法即放松脊柱周围肌肉、韧带并用系列手法整复椎体关节,此手法可以恢复椎体小关节位置、解除椎周肌肉、韧带的挛缩,从而解除疼痛、改善功能。
    经筋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可分为扣、摸、按、压和被动抗阻,主要的检查经筋附属组织的部位。
    经筋疾病的发病规律可总结如下:一为点线规律:当肌肉的一端附着出现疼痛时,在肌肉另一端附着也会出现疼痛。两点相连的痛点联线恰恰是该肌肉的运动力线。这种规律,可以称作点线规律。一几为线面规律:人的主动运动,需要有主动肌、协同肌共同参与,协同肌都位于主动肌两侧,因此损伤的主动肌力线的两旁往往出现协同肌损伤的痛点,将这些病痛点相连,则形成一个“面”,此称作线面规律。二为面体规律:为使主动运动平稳,节制过度运动,防止出现急跳或痉挛运动,这时则需借助拮抗肌的运动来弛缓或“伸展”,这时往往会损伤拮抗肌,此规律则为面体规律。四就是人的运动是向前的、向内为主的,人体筋肉损伤部位,即疼痛部位多位于背侧、外侧。
    对于理筋手法的应用我们遵循如下原则:治疗四肢疾病时多用抨筋法与分筋法;治疗躯体疾病时,则需捋筋法、分筋法与整脊法并重。
    背部的经筋循行主要有:‘足太阳经筋……上挟脊上项……”:“足阳明经筋……上循胁属脊……”;“足太阴经筋……其内者,著于脊,二,二”;“足少阴经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而背部分布的经脉和穴位主要有:督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阳脉之海也”;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夹脊穴,当第I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对于经筋所生疾病,《灵枢·经筋》篇记载如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扭痛,不可左右摇。”而对于经脉所生疾病《灵枢·经脉》篇则有如下记载:“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囱项痛,目黄泪出,鼽、项背腰况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由此,尤其是“脊反折,项筋急”和“项如拔,脊痛,腰似折”两句可以看出经筋所生疾病和经脉所生疾病的密切关系。
    督脉与窦椎神经具有如下关系: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贯穿整个脊柱,入络于脑,联系胸腹腔诸脏腑,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从临床症状与主治范围来看,督脉的循行与棘上韧带的解剖位置是一致的,棘上韧带主要受窦椎神经支配,窦椎神经棘上、棘间韧带靠近棘突的附着点,黄韧带的最外层,构成后方韧带组织的疼痛感受系统,它的损伤会以最短的距离刺激脊髓而上行传入神经中枢产生疼痛感觉,也会激惹交感神经、脊神经前、后支引起相应的内脏症状。窦椎神经呈节段性支配,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链也呈节段性分布,所以窦椎神经的损伤引起的症状也具有明显的节段性。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6: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背部诸脉及穴位功能
    背腧穴与脊神经具有如下关系:足太阳经脉是十四经脉的核心,行于背部脊柱两侧,从解剖位置与主治范围来看,其循行与与竖脊肌及脊神经后支关系密切,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同络于脑,行于人体阳中之阳背部,可谓二脉在循行上密切联系,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华佗夹脊穴与脏腑背俞穴广泛用一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能治疗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一些疑难怪症,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部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
    肠部病证;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证。
    据此我们总结出理筋与整脊的关系如下:一是从经筋与经脉循行关系来讲,经筋损伤必卡压相应经脉;二是从症状学看经筋所生病与经脉所生病是一致的;
    三是从解剖分布看相关神经卡压的表现与经脉卡压所表现的节段性是一致的;四是从其解剖本质看,肌肉损伤必引起神经卡压;五是从治疗角度讲,整脊必整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6:00 , Processed in 0.16745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