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5|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

[复制链接]

85

主题

93

回帖

49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1
发表于 2016-6-1 16: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本病属中医痹证、腰痛、痿证等范畴,在中医方面的阐述中,多与经络、脏腑系统联系在一起,而从经筋角度论述的并不多见。
       经筋理论的基本内容
       经筋的分布规律    经筋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悠久的历史,现存中医典籍《灵枢.经筋》是最早系统论筋的专著,它对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作了详细论述,其循行特点是: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其走向为手三阳经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筋从手走胸,足三阳经筋从足走面,足三阴经筋从足走腹,即均呈向心性循行。十二经筋分布大体与十二经脉相同,即手六经经筋分布人体的上半身,足六经经筋分布人体的下肢、躯千及头面。不同之处在于:①部分经筋(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超出本经的循行范围;②部分经筋不及本经的循行范围,如足厥阴经筋仅循行至阴器,除手足三阴、足太阳经筋内行于胸腹腔外,其余经筋仅循行于体表,十二经筋均不络属脏腑。十二经筋在循行途中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之处,如踝、膝、髀、臀、腕、肘、肩、腋等关节处,这与《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是相一致的。经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这就高度概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肌肉、肌腱、筋膜、神经等组织的体表分布和循行路线。
       经筋的生理功能   由于十二经筋内联胸腹,外联关节百骸,其分布决定了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联缀百骸协调运动   十二经筋循行于人体四肢、躯干、头面部,附着于骨骼,结聚于关节百骸,这样就使周身的关节、肌肉相互连结,保持人体的一定形态,协调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
       护表卫外   十二经筋广泛分布于人体体表、体腔的各个部位,形成人体密闭的屏障式组织体系。以足太阳经筋为例,其分布于下肢、腰背及头项部,并与手三阳、手太阴、手厥阴、足阳明经筋在肩、颈、面等多个部位相结聚,间接与其他经筋相联系,顾护的范围最广。因此,《灵枢•经脉》形容经筋卫外功能为“筋为刚,肉为墙。”
       维络固定脏腑器官   十二经筋分布于眼、耳、鼻、口、舌、阴器等部位,对这些器官的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脾气的固摄作用决定了脏腑保持较为固定的位置。而足太阴经筋分布于胸、腹部并附着于脊,赖经脉气血所滋养。脾气旺盛,则气血充足,经筋得养,所以脏腑能恒定于固有位置:如果脾气不足,气血乏源,则经筋失养,就会出现内脏下垂、阴挺、脱肛等症状,可见脾气的固摄功能是通过足太阴经筋而体现的。经筋在外固定骨骼,在内固护脏腑、器官,与经脉共同将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筋与经脉的生理差异经筋是经脉的连属部分,附属于经脉系统,形式上类似于经脉,但其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方面却与经脉有很大的不同,两者在生理功能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筋是联络关节、肌肉,协调机体运动。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经筋范畴中的筋膜类组织可以假定为经脉的物质基础,因为这些组织具有经脉①与分肉相关;②内属于脏腑;③外络于肢节;④在机体呈连续分布;⑤接受各种治疗后令人产生酸胀感的特点。可见,经筋与经脉有很密切的联系。经脉在经筋中穿行,经气之流注受到经筋张弛的调节与制约,经脉为经筋提供气血保障,经脉的生理作用通过经筋 的生理功能来表现。所以经筋理论是是对经络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经筋的实质及与腰椎间盘组织的关系
       根据经筋的分布规律和生理功能,结合现代解剖学对肌肉系统的论述加以分析,不难发现,肌膜位于肌肉两端,它附着于骨,借肌肉的收缩,带动关节并产生运动。筋膜包裹肌肉,使肌肉与肌膜能充分发挥功能。亦即筋连属骨节,筋力坚韧,能够约束所联缀的骨骼和肌肉,使整个躯体能够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使关节运动滑利,这种作用,即“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因此,可以认为,经筋与人体肌肉、肌腱的分布、起点和走行基本一致,两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与骨骼的联系方面,具有相关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十二经筋的实质,就是作为肌肉系统的一部分来描述的。此外,对经筋的描述,还应包括部分周围神经。因为周围神经干和神经末梢循行于肌肉之中,肌腱与神经的外观极其相似,在古人当时的认识水平下,将二者混为一体,并作为筋进行描述是可以理解的。综观《灵枢.经筋》,可以认为经筋类似于现代生理解剖中所指的肌肉(主要是肌腱和韧带)以及神经系统中的周围神经。也应该明确指出,十二经筋并不是孤立地讲某一条肌肉或某一根神经的。经筋是对人体骨骼肌及其附属组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位于人体的腰椎间盘及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由于其在生理功能上的特点,亦应属经筋范畴。至于附着于腰椎间盘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更应属经筋范畴之内。
       经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即纤维环的变性,增厚、弹性减小,进一步发展为椎间盘蛋白多糖的减少,髓核趋向胶原化,使髓核失去其弹力及膨胀性能。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以髓核的改变进展最快,进一步导致软骨板也逐渐变薄和不完整,并产生软骨囊样变性及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亦发生松弛,加之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本身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较弱。造成了自然结构方面的弱点。腰椎呈生理性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人体在弯腰时,髓核向后方移动因而产生相反方的向弹力,其弹力的大小与负重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当负重压力过大时,由于纤维环的退变及自身的结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而突出或分离。同时腰椎又是人体负重、活动的枢纽,在受外力时,腰椎间盘受到来自不同方位的应力,最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所以外伤及累积性劳损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当然,上述退变的发生也与年龄的增长有密切关系。


85

主题

93

回帖

49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6: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经筋的病因,总的来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为①感受风寒湿邪气:经筋循行体表,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经络,着于筋骨关节,导致气血涩滞,筋脉气血不和,闭阻不通则引起疼痛,形成痹证。正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②外力的慢性损伤及跌扑闪挫:特殊的职业或姿式,长期的慢性劳损,使肌肉收缩牵拉的附着点,即肌膛与骨的结合部,经脉闭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跌扑闪挫后,络破血溢,离经之血渗入肌肉膜理,形成癖血。癖血阻遏,气机运行不畅,故为疼痛。若筋伤劳损反复发作,还可导致经筋的粘连、瘫痕。内因主要归结为气血失和。气、血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依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产生,若气血化生乏源,导致气血亏虚,经筋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濡养,以致筋络拘急不舒,甚则致舌卷、挛缩等重症。若脏腑功能失调,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导致经筋失其温养则弛纵不用。
       经筋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隶属于中医学的腰痛、痹症范畴,病位在脊柱。承前所述:腰椎间盘及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及附着于腰椎间盘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属经筋。其病变亦应属于经筋病,且本病与足少阴经筋关系最为密切。足少阴经筋的循行分布与腰椎及其附属韧带、肌肉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灵枢.经筋》中记载:“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可见,足少阴经筋在循行中,有一段是从大腿内侧上行汇于外阴,沿脊柱内,挟脊柱旁肌肉向上至项部,结聚于枕骨,然后与足太阳经筋汇合。其循行区域,包括了脊柱及脊柱两旁的肌肉及韧带;足少阴经筋的病候《灵枢。经筋》中记载:“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着皆痛及转筋…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其中,“不能俯’,、“不能仰”等症候描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活动受限的症状完全一致。而脊柱稳定性的维持,是以椎间盘及后面两个关节突关节组成的“关节三联体”为支撑,依靠附于其上的韧带、关节囊及肌肉等组织的约束以维持正常功能活动时的稳定性,而这些组织一旦发生病变,即导致椎间盘及椎体小关节的关节面发生磨损、增生及位置结构发生改变,引起腰部、下肢部位的相关症状。也就是说:是经筋病变导致脊柱稳定性的改变。所以无论筋伤劳损,还是外邪侵筋,亦或气血失和导致的经筋病变,最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瘀血、痰浊、炎性渗出物等导致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引起筋膜间的压力变化,进而导致筋膜表面张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张力增高)。另一方面,长期反复的循环载荷(或超限载荷)和应力集中,使附着于腰椎关节周围的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张力改变,并使局部腰椎关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经筋的这些病变致使分布在其表面的神经纤维末梢被动受牵拉,产生各种疼痛及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可见经筋理论的阐述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多采用手术疗法。外科手术虽然可以使神经根的卡压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但其远期疗效并不十分乐观,一方面髓核被破坏后,原有密闭性的稳固结构不存在了,导致椎间盘原有的缓冲振荡、分散压力等功能受到影响,进而使整个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样就造成手术的椎体和关节与其它椎体和关节因代偿而发生形态学的改变;另一方面,髓核的缺如使椎间盘本身的受力及与相邻椎体间的受力变得不均衡,并使附着于椎体间的韧带等组织因椎体间距离的缩短而松弛,使韧带对关节的“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大大降低,同时也使关节间的磨损加剧进而出现代偿性骨质增生,甚或严重影响腰椎的功能活动。如果从经筋理论着手,采取防治并重方法,发病前尽量维持椎间关节受力平衡,减缓髓核及纤维环的退变速度,延迟发病年龄,做到未病先防;发病后通过经筋疗法调整椎间关节受力,使之平衡,并增强脊柱稳定性,以改善症状、治疗疾病,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相信经筋理论的应用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4:12 , Processed in 0.38086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