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2|回复: 1

浅析火针疗法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发表于 2016-6-24 16: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6-6-24 16:39 编辑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历代医家的总结和完善,最终成为一种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经粗略统计,火针能治疗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种疾病近百种,但是我们常常在治愈了一些疾病后却不知何以治好的道理。至目前为止,尚未有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解释火针治病的机理,这说明人们对其作用原理的研究远远不够,其中很多还缺乏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来加以验证。因而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对此方面的观察与研究,并从整个机体对于疾病反应的转机上来解释火针的疗效。与此同时还查阅了现代医学的有关资料,在力争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火针治病机理。

       痛觉刺激的重叠作用

         因针刺或灸治所引起的疼痛可以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向脊髓发出冲动,与内脏的炎性冲动通过同一根神经的通路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所以当这两种冲动混在一起时,针灸所引起的疼痛必然会影响内脏炎性冲动的传达,使疼痛中枢全部或部分不能再感受到来自内脏炎性刺激的痛觉冲动。而火针的刺激量远远大于毫针,加之病人对火针的注意力也远远超过毫针,所以临床我们用毫针治疗疼痛效果不佳时,再于同样的穴位上施以火针,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兴奋第二优势灶的作用

         大部分针灸医生在治疗各种神经痛或带有疼痛症状的疾病时通常有以下4点体会1)疼痛的严重程度与留针的时间、艾灸的壮数成正比,即痛得愈严重,留针的时间愈长,艾灸的壮数也就越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疗效。(2)疼痛得越严重,针灸的刺激量也越大,就是人们所说的疼痛的轻重与针刺的刺激量大小和艾灸火柱的旺盛成正比。(3)新患者的疗程短,而久病的患者疗程相对要长。(4)对于痛症的患者我们在取穴时不一定要采用“以痛为腧”的方式去止痛。如牙痛时临床医生常取合谷穴,腰背痛时取委中穴,胃脘痛时取足三里等等。依照前苏联生理学家乌赫托拇斯基前提出的“第二优势灶”现象把上述的四项经验总结一下:“当疼痛发生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一个兴奋灶,在针灸治疗中所发生的刺激也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另一个兴奋灶。假如第二个兴奋灶的强度超过第一个兴奋灶的话,那么第一个兴奋灶的兴奋性将被抑制,而且将它的‘兴奋性’也牵引过来。由于前者的兴奋灶被抑制和‘牵引’了过去,所以疼痛也就减退或消失了”。同理,疼痛程度越严重,则留针的时间和艾灸的壮数等也越增加,其原理就在于疼痛的兴奋灶的强度如果很大的话,那么另一个兴奋灶的强度必须比它更强才能将它抑制和“牵引”过去。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在患者刚刚得病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的兴奋灶还较弱、较浅,所以新患者只要经过一至数次的治疗即可治愈,而久病的患者则需要多次的治疗方可治愈。

          由于火针对机体的刺激量远远大于毫针,其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灶的强度也远远超过毫针,因而它对第一个兴奋灶的抑制与“牵引”作用也较之强,故临床中用火针治疗各种疼痛,尤其对“久病人络”、寒痰瘀血凝滞所致的顽固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改善大脑皮层调节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除了具有调节身体内部的机能活动和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作用以外,还能经常地调节皮层下各神经中枢的机能状态。当大脑皮层处于较高的紧张状态时,皮层下各神经中枢受皮层的管束;当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降低时,则皮层下各神经中枢就开始占优势。因此,当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皮层下各中枢机能的活动,由此造成身体内部各器官或体内的其他部分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新陈代谢的障碍及其它各种内脏机能失调等情况的出现。

        现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针灸的疗效很可能是建立在大脑皮层调节作用的基础之上的。其原理就是针刺可以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的抑制,因而对病理过程产发生良好的影响。目前已有资料表明,针刺可以影响大脑皮质,对皮层下中枢进行调节。如我们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用火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53例,临床实验发现火针治疗确有改善大脑皮层调节的作用,进而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以上结果已经经颅多普勒超声检验证实。

精神因子的作用

         当患者接受火针治疗时,其注意力通常是集中在医生的火针针具与技术操作上,再加上火针对皮肤组织引起的痛觉与烧灼感,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患者对身体上原有病灶处的疼痛刺激与其它不适等的注意力。

       皮肤局部充血烫伤的作用

         火针疗法是利用特制的针具在火焰上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去刺激皮肤上的刺激点。这种灼热刺激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局部充血或是有红、热、痛及轻微的水肿现象,相当于临床上的度一浅度烧伤。正是由于这种热力的刺激伤及了表皮与真皮,甚至达到肌层,进而使该部位附近的血管扩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血浆由血管壁内渗出,从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增强。故火针的作用机理并不是单纯的激惹皮肤,它与皮肤的免疫作用也是分不开的。我们曾用火针治疗了十余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也表明,火针确有使血液中抗体增强的作用。此外,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可以放出组织胺样物质(火针治疗本身也是对人体的一种伤害性刺激),那些变了性的组织逐步溶解,变成异体蛋白而被身体吸收,因此人体就呈现出一般性的全身反应,如白血球数增高、血糖量升高,血清中补体和凝集素等增加的现象。另外,经火针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图观察表明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平均温度升高0.2391℃,经统计学处理其变化有极显著差异(P<0.001) 。“病变部位温度的升高表明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加强,这种反应有利于炎症等病理反应的消失和肌肉皮肤等正常组织的营养。因此,可以认为:用火针后局部温度升高所提示的血液循环与局部新陈代谢的改善,也是火针治疗疾病的机制之一。从火针的整个治疗过程来看,火针治疗是与皮肤组织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与中医学将火针的基本功效归结于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认识也相吻合。

       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

         血液循环在维持人体各个器官与组织的正常生理运动及防止疾病的侵袭方面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内外因素的刺激可以影响血液成分的改变,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证实了这种改变可以通过针灸的作用得到调整,如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沉、血糖、血钙等均有较明显的调整作用。

        我们在临床共观察了130例患者在火针治疗前后的白细胞,发现有如下变化。火针前白细胞数值正常者,针刺后增减不一,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白细胞高于正常值者,经火针治疗后有较明显的改变,经统计学处理P <0.05,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点与以往报道的用火针针刺后可引起各类炎症性白细胞总数减少的结果是一致的,但不象有些报道那样,能使之大减。

         白细胞是血液中有形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的卫士,其中中性粒细胞属于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火针后,除了局部的血液供应增强外,还可促进白细胞的渗出和提高其吞噬机能,进而帮助炎症的消退,并使炎症局限化,不致蔓延到全身各处。据此,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传统医学常用火针治疗人体的疮痈疖肿、丹毒、脱疽、臁疮腿等感染性疾病。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6: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内脏牵涉痛的关系
      临床上通常将内脏引起的痛觉分为二大类。第一种是内脏真正的痛觉—当内脏器官发生强烈的痉挛和强烈的伸展时可引起疼痛。如幽门狭窄时可以形成疼痛。这种痛感能够使我们直接意识到是由内脏发出的。第二种是内脏牵涉性的痛觉,即当内脏有炎症等疾病存在时,由内脏发出的炎性冲动经后根传达到脊髓直至大脑皮层,并在大脑皮层形成刺激点,而因皮肤感受器的刺激感受性高于内脏,故由内脏的刺激感受低的部位通过大脑皮层向皮肤的刺激感受性高的部位形成刺激反射,于是该脊髓神经节所支配的皮肤领域内发生疼痛或形成知觉过敏带,即人们常称的“海特氏带”。例如心绞痛时往往被认为是手臂内侧、腋下或肩都所引起的疼痛。在医学界中常利用内脏与体表皮肤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影响脊髓上同一段神经所支配的内脏,使它产生血管扩张或减少疼痛以达到治疗效果。这一机理在针灸疗法中应用得更早,如华佗夹脊穴治疗心绞痛、肝胆区疼痛、哮喘等胸腹腔的疾患就是很好的例证叫。另一个例子就是根据内脏痛觉反射在皮肤上所表现的疼痛部位常常是针灸治疗的选穴所在。如胃部疾患常在中脘穴附近发生疼痛与不适,而该穴又恰恰是针灸治疗胃脘部疾患时主要刺激点。

       针灸的止痛作用在国际上已得到认可,火针选穴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以痛定腧”,如腰痛取肾脑、命门,痛经取中极、关元,急性胃肠炎取中脘、天枢等,取穴大都位于疼痛局部,说明火针治疗痛症也与内脏牵涉痛有着密切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8 20:42 , Processed in 0.21490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