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8|回复: 1

头针结合经筋疗法治疗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126

回帖

6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3
发表于 2016-6-25 16: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竞争意识越来越强,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各方面精神压力越来越严重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成为众多“文明病”高发病率的根源之一,如“三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模式,增加高热量饮食的摄人和运动量减少的机会,进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不能正常代谢,大大增加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病、结肠癌等难治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从而导致中风病发生机率的增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认为80%脑卒中为血流太少所致(缺血性脑中风),其余20%为出血性脑中风,其中大脑中动脉是缺血性脑中风最常被累及的血管。当脑血流下降至15-20m1/100g()·min-1时,突触传递受阻,脑自发电和诱发电消失,脑功能出现障碍,当脑血流进一步下降至,10-12m1/100g()·min-1时,脑组织出现形态改变。就缺血性脑卒中而言脑组织表现为贫血性梗死,进而患者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其后遗症是指在急性期过后患者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遗留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赛涩等。

         脑卒中偏瘫(apoplectic hemiplegic)是指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中枢丧失了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从而产生由低级中枢控制下的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中风偏瘫明显的痉挛出现约在发病后3周,痉挛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多由于误治或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直接影响中风偏瘫康复疗效的提高。因此,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可能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非神经专业的医学工作者都认为,脑卒中后将导致某些功能的永久性缺失,既意味着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仅是一种渺茫的憧憬。约在1881Munk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替代学说,认为未受损伤的大脑皮质能替代已受损伤且丧失功能的皮质。1930Bach倡导脑的可塑性理论;GleesFabisch1950--1955年间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提出:“病灶周围组织替代论”与“对侧半球代偿学说”;而后的近30年间神经系统可塑论与功能重组学说被普遍接受,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以及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无论在实验研究还是在临床观察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证据使人们认识到,中风病即使在后遗症期,中枢神经系统仍具有在结构上或功能上重新组织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机制。

         痉挛性偏瘫属中医“拘挛”、“经筋病”的范畴,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所涉及的经脉《灵枢·经脉》、《经筋》、《难经·二十九难》、《素问·骨空》等篇章,认为其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督脉,阴、阳跷脉及手三阴经筋、足三阳经筋。《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额如裂是为踝厥”。《素问·骨空论》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在病因病机方面,如《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灵枢·经筋》篇言:“手太阴之筋……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手少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手心主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景岳全书》谓:“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痉挛”、“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总属阴虚证”。《医贯·中风要旨》云:“其手足牵掣,口眼歪斜,乃水不荣筋,筋急而纵也”。治疗方面,如《素问·长刺节论》认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灵已止”。《灵枢·官针》则日:“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治筋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素问·调经论篇》日:“病在筋,调之筋”、“病在分肉,调之分肉”。经筋不同于经脉,本身没有腧穴,故取治筋肉,当以痛为腧。治病求本,调之经脉,取其经腧:经筋为筋脉之外连,在经脉的调节和行脉气血的营养下活动,所以经筋有病应治病求本,调之经脉,取其经腧。故采用经筋刺法治疗本病。

      

121

主题

126

回帖

6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16: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医学对痉挛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只倾向于两种机制:反射介导机制或称牵张反射相关机制和非反射介导机制或称非牵张反射相关机制。一般认为中枢抑制的减弱是导致痉挛发生的重要机制。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后,高级中枢对脊髓的牵张反射的调控发生障碍,使牵张反射过敏和反应过强,这是痉挛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肌梭1α类纤维敏感度增加和支配肌梭的丫运动纤维活力增加所导致的牵张反射亢进,是痉挛病因的传统理论。后来的研究又发现有一些与牵张反射无关的因素在痉挛的发生中也起一定的作用。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后,肌肉的内在特性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可继发肌肉融合、胶原和弹性组织纤维化等一系列结构改变,使肌张力增高,这一机制与牵张反射无关,因此叫做“非反射介导机制”。动物实验研究还发现,痉挛与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发生紊乱有关,Glu至少兴奋N一甲一D一天门冬氨酸(NMDA)等5种受体,受体激活后引起神经元迅速又持久的兴奋效应,从而引起肢体痉挛状态。



         目前一般认为,高位中枢通过突触前抑制影响脊髓反射,如果中断到脊髓的下行通路常常会出现痉挛,脑血管意外后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α和Y两种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临床上出现以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为主的肌张力增高,形成所谓“Wernickce-mann”体位。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肌痉挛模式,其具体的表现是:上肢的手指及腕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并旋前。肩关节内收;下肢艘关节内收、内旋,艘膝关节痉挛性强直,足内翻下垂,脚趾屈曲。上肢的屈肌为抗重力肌,主要为上臂的内收肌群、内旋肌群、肘关节的屈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腕和指的屈肌群,均分布于上肢前、内侧,属阴,故屈肌痉挛,则出现上肢屈曲、内收。下肢的伸肌为抗重力肌,主要为膝关节的伸肌群、大腿内收肌群、踩关节的内翻肌群和趾屈肌群,而膝关节的伸肌主要为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侧,大腿内收肌群位于大腿内侧.主躁关节内翻和趾屈的肌有胫骨后肌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这些肌虽起于小腿后侧,但其长健均经内踝之后止于足底,故伸肌痉挛主要表现下肢内收与伸展。



         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顶中线、顶旁线、顶斜1线、顶斜2线是人体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刺激该区能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恢复,舌肌,咽喉肌的功能;顶旁,线,顶旁2线分别主治上、下肢的运动障碍。针对病情针刺头部相应刺激区,经CT检查证明能促进病变早期的脑血肿吸收和脑水肿消退,激发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Brain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BFRO)。中风早期因为缺血半暗带的损伤、脑组织的水肿、出血和血压的改善,部分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可出现早期脑功能快速恢复。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人于脑”。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其余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依此确定治疗原则为行气活血,调神通络.并采用针刺治疗,首先强调头针选穴的重要性。取头部四条特区线(顶中线、顶旁线、顶斜1线、顶斜2线)均属督脉、足太阳膀肤经、足少阳胆经三阳经,百会位于巅顶,属督脉之要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统领一身之阳,内系于脑,正营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所以这几条特区线所形成的穴区其经脉从头至足纵贯全身,具有统调一身阳气、开窍醒脑、调神通络的功能。阳主动,阴主静,中风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故在阳脉上透刺,施以手法催气,能鼓动头部经气的运行,通达全身经络系统,而起到行气活血、调神通络的治疗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3:39 , Processed in 0.27016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