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1|回复: 1

董氏奇穴治疗颈背肌筋膜炎

[复制链接]

80

主题

82

回帖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6
发表于 2016-7-25 16: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海拾贝 于 2016-7-25 16:30 编辑

       病例均为中医针灸门诊患者,年龄16一73岁,平均44. 5岁;病程1一15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颈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颈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所有患者血沉、类风湿因子、血尿酸等检查未见异常,排除颈、腰椎病、肩周炎,排除来自器质性和其他病变引起的疼痛,确诊为颈背肌筋膜炎。
      治疗方法:第1步董氏奇穴针刺:患者取坐位,年老体弱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垫高双足,皮肤常规消毒后选0.25mm x50mm毫针,选正筋、正宗、搏球、正士,任意两个穴位用“倒马针法”,或三穴连用成“大倒马针法”。针刺以透筋为度,得气后行“动气针法”即嘱患者同时做颈肩部活动,当病痛等症状减轻时,就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相引,起到疏导和平衡的作用,停止行针并留针30 min,对病程较久者中间必须“动气针法”行针数次。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
       董氏奇穴:正筋穴:位于足后跟筋中央距足底三寸五分(亦即昆仑穴与太溪穴之间的跟腿上)。主治:脊柱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针刺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仕);正宗穴:在正筋穴上两寸处。主治和针刺同上;正士穴:在位于足后跟筋正中央,正宗穴上两寸处。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针刺五分至一寸;搏球穴:位于正士穴上两寸五分,即足太阳膀肌经承山穴下一寸半。主治:腿转筋、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针刺一寸至两寸。
       倒马针法是董氏奇穴的一种特殊针法,具体操作是:先在某一穴上施针(如内关),然后取同经临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穴或大陵穴),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法,如上的正筋穴可与正宗穴成倒马,或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成大倒马,对治疗颈背痛有特效。
       动气针法:远端取穴,针刺得气后一边行针一边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不能活动则用按摩或令深呼吸,这样可使疼痛立即减轻,针穴与患处之气相引,即可停止行针。
       第2步热敏化灸:取针后,患者取俯卧位,进行热敏化灸治疗:颈背肌筋膜炎热敏化穴位多出现在局部阿是穴、颈胸部夹脊穴、手三里、阳陵泉、至阳、肺俞等。艾灸操作:用点燃的艾条2根并在一起,以上述部位为中心,先回旋灸3分钟温热局部气血,当患者感到施灸部位出现传热(热流沿经络或病所传导)、扩热(热流面积扩大)、透热(热流流向深层组织)、或其他非热感觉,如灸疗局部传向病所的酸、胀、麻、重、痛、冷等感觉时即为热敏化穴位点,要求灸疗处表面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探查出所有热敏点后,使用雀啄灸子以灸疗。灸量:对热敏点完成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因病程而异,一般从数分钟到1小时不等,直到热流扩散后又缩回来,即局部发烫为止,此时为热敏化消失,换下个热敏化点。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痊愈: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患处检查肌痉孪及条索状物明显减轻或消失,6个月内未复发;好转: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遇劳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52例患者中,治愈42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23%。
       颈背肌筋膜炎是指项背部的肌肉、筋膜由于急慢性损伤,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引起项背部肌肉、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导致项、背、肩多处疼痛、麻木的疾病。
       颈背肌筋膜炎是指颈背部的肌肉、筋膜由于慢性拉伤、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引起颈背部的肌肉筋膜的无菌性炎症。病因简言之是各种损伤因治疗不够彻底,遗留局部粘连,进而形成激痛点;其次是风寒湿和肌肉痉孪,人体受到风寒湿的影响,温度突降,体表血管收缩,深部血管扩张,导致液体渗出,积存在体内,引起疼痛;当肌肉痉孪、极度缺血时,会产生大量有害的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疼痛。《内经·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为痛痹,湿气胜为着痹。”外感风寒湿邪及损伤劳损是外因,素体正气不足、气血万虚乃为内因。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外邪侵袭而致经脉闭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风性善行而数变,若风邪偏盛,表现为颈背部痛无定处,无固定痛点;若寒邪偏胜,则疼痛剧烈,寒凝气滞,凝结不散,故痛有定点;若湿邪重浊,侵袭项背,重滞固定,使肌肤麻木不仁,表现为项背部酸痛不适,有沉重紧束,头如巾裹,背有压石感等,这也是本病缠绵难愈的原因。由于这样的病因病机,治疗颈背肌筋膜炎的处方虽然众多,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且要在短时间内改善症状也不易。然而董氏奇穴针刺结合热敏化灸疗法治疗颈背肌筋膜炎却显出了立竿见影的奇效。
       董氏奇穴对治本病的思想可以用《标幽赋》概括:“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善于治病者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能不在局部针刺则避免,因为许多病本身症状反应强烈,病灶局部针刺会加重疼痛和痉挛,而且局部取穴往往还会受到解剖部位的限制,尤其是背部,深则易刺到重要脏器,浅则不易奏效。所以本案例选用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搏球穴正是符合这一原则,而且临床上常常以右取左,以左取右,实践对取以平衡,远取以疏导。此四个穴位就经络而言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循行经过项背部,符合远端取穴原则,董氏奇穴有特殊的治疗心法:“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皮治皮,以脉治脉”,正筋穴、正宗穴位于小腿跟腱上符合“以筋治筋”的心法,此部分是董氏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挥与创造,《灵枢·终始》也指出“在筋守筋,在骨守骨”。在刺法灸法学上“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的联合使用更加强了行气活络的功效,所谓“动气针法”,即动引其气之义,即在某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的方法,病痛往往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停止捻针后,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好,可立即出针,反之若病程较久,则宜留针,其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同时令病人不断活动患处以引气。所谓“倒马针法”,即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两针并用为小倒马针,三针并用为大倒马针。具体操作可依序扎针,均以得气为度。董氏奇穴有很多穴本身即是组穴,需要倒马应用。每穴均以得气为要。本病案中搏球穴和正士穴倒马治疗腰背痛尤其是膏育穴附近的疼痛效果极佳,对于病程较久,久病人络者在患侧搏球穴到正士穴一带寻青筋刺络放血,可立刻见效。


80

主题

82

回帖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16: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敏化灸疗法为江西中医学院陈日新教授等人的发明,是利用艾灸在体表上特定的手法操作,寻找热敏化点,并在热敏化点上进行温和灸,至热敏化现象消失为完成治疗的一种灸疗手法,是基于热敏化瑜穴热刺激以激发经气运行的一种新疗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灸膏育腧穴法》指出灸疗要达到“若不失其穴,灸至数壮,觉肩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意自快畅”;《千金要方》指出灸后会出现“当觉气下若着然如流水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火足气到”,就是指热力要充足,火气宜均匀,灸感要好。艾灸治病有镇痛、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补虚强体、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防御、调节代谢紊乱和脏腑功能的作用。研究发现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状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热敏化点艾灸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艾灸疗法。而且笔者临床观察发现热敏化点的位置及热敏化从产生到消失的时间跟疾病有关联,疾病的病机和时间决定了热敏化点的位置和消失时间。陈氏认为:腧穴处于热敏化状态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循经感传,从而激活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气至病所,达到疏通经络、扶正驱邪、调和阴阳之功效,产生所谓的“小刺激大反应”现象,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所以疗效优于灸疗常规静息状态的腧穴。
      综上所述,可见董氏奇穴针刺效果显著,配合热敏化灸法则标本兼治,正如《素问·举痛论》所百:“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热气至则痛止矣”,此法对颈背肌筋膜炎疗效极佳,值得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3 22:31 , Processed in 0.886916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