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4|回复: 1

全息理论在中医脉诊中的体现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2-3 16: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3 16:35 编辑

    摘要: 阐述全息理论与中医理论之间的联系,并从全息理论系统全面地阐述脉诊结构上、功能上、心理脉诊上的全息性及 “天人相应”脉象的全息性,为临床脉诊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全息理论 脉诊
       目前在诊断、治疗等方面,中医临床比较全面、细致地体现了全息理论,随着医学界对全息医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全息理论逐渐成为在临床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理论,并被付诸于实践。全息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医学认识方法在当今时代的一种再现。耳针、鼻针、面针、手针、巩膜诊断、头皮针等微针微诊系统都成为穴位分布全息律的特例。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过程中,藏象学说、面部脏腑分部中、眼部五轮学说、四诊、耳穴、背俞穴、头针、足疗法等无不体现着全息的思想。脉诊作为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与全息理论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脉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形象地体现了全息理论。
       1 全息医学理论
       全息生物学是由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所创立,将其结合现代、传统医学理论及宇宙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时间全息律等规律并应用到医疗实践中,构成了全息医学的基本框架。全息医学从时间、空间上三维、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整体特点及与不同层次结构的、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事物整体特性的全息元特点。所谓全息元是指在一个生物体中,功能或结构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并含有整体信息的部分,称之为全息元。也就是说,全息元中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其含有代表整体特性的信息,而且全息元的级越高,全息元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每一个整体可以分为无限级的、不同层次的全息元,使得整体成为一个开放的、微观化的系统。
        2 全息理论与整体观
       全息理论从整体观念入手研究事物所包含的生理、病理、心理信息,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它认为,局部所显现的信息是整体信息的浓缩,从微观之处可以探知整体状态。这种思想与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整体观是一致的。中医整体观体现了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特点。这种整体观首先指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更侧重指机体功能上的整体性,而非指结构组成上的整体性,这在脏腑理论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另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如《素问·八正神明论》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的描述,揭示了 “天人相应”的全息思想;中医整体观还强调身心的统一性,即 “形神统一”的观点; 此外,中医整体观亦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全息论同样强调生物个体本身整体性、与社会、自然界的联系性及生物个体的心理状态 ( 如精神心理全息) 。无论是中医整体观还是全息理论,其相关性的特点就在于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人,认识人与宇宙的统一性。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互融合贯通的。
     《内经》: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这里体现了一种中医的思维方法及中医的基本特点———司外揣内及整体观。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司外揣内、注重整体、取象比类。这些思维方法运用了哲学的思维,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与全息理论密切相关的是,这些思维方法皆直接、间接地注重整体上的研究,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讲究从外在表象入手总结归纳代表整体、局部的共性和规律,也就是全息理论中对相同层次之间全息元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层次的全息元与整体之间的生物学共性的研究。如“有诸内,必形诸外”就体现了局部表象与某一脏腑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等机体整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
       3 全息理论与脉诊
        作为中医四诊之一的脉诊是体现局部与整体全息相关关系最为明显的诊断方法。从脉诊法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全息思想的体现。今天所用的寸口脉诊实际上是古人全身经络检查方法的逐步演变。在以扁鹊脉法和内经脉法为代表的古代脉法,如经络遍诊法、十二经脉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均体现了整体生理、病理状态与局部的关系,通过全面诊察经脉的脉动,可以推知全身脏腑功能及气血运行情况。随着王叔和《脉经》对“独取寸口”法的确立,脉诊完成了从“全身遍诊”复杂的诊疗方法向理论丰富而操作简便的 “寸口法”的过渡并逐渐得到完善。寸口脉法操作不似全身遍诊法冗繁,操作简便,但其却蕴含了丰富的整体观及全息理论,由脉诊所提取的脉象特征不仅包含整体脉象特征,还包含在此背景基础上的微观脉象特征,体现了全息元 ( 局部) 与生物体( 整体) 之间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医圣张仲景认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见通过诊察寸口脉便可推测疾病的发展及预后,这里蕴含了丰富的全息理论,如《难经·一难》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一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是手太阴肺经所经之处,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焦者,脾胃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足太阴 ( 脾) 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 ( 胃) 为之行气于三阳,而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均可通过脾胃与手太阴肺经的联系而反应予寸口。这也是临床医家将寸口脉诊作为临床预测疾病走向、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的理论基础。脉诊中究竟蕴含了哪些全息理论呢?
       3. 1 脉诊结构上、功能上的全息性    从全息理论来讲,人体是一个大全息元,寸口 ( 脉口) 则是一个全息元特区。而寸、关、尺三部,每部就是全息元特区中的小全息元特区。关于寸口脉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脉经》则较为明确得确定了寸、关、尺三部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 寸、关、尺 肺、脾、肾( 子户、三焦) ,并确定了表里两经在同一位置上的对应关系,后世医家及著作关于寸关尺与脏腑之间对应关系的描述皆宗于此。寸口部位可以看成是由气、血、脉道、经络等小全息元构成的,而五脏六腑在生理、病理上皆与这些小的全息元密切相关。如因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 “血为气之母”,血液运行失常以致出现血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以致脉道不充或涩滞不畅; “肺朝百脉”,寸口又是手太阴肺经所经之处,且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因此某一脏腑病变所导致的气、血、脉道、经络这些小全息元的功能变化皆能通过寸口这一全息元特区表现出来。五脏六腑、人体整体的气血阴阳发生形态、功能上的异常,皆能在寸口出现异常的全息元信息,同时寸口脉象可以作为临床用药后的治疗效果反馈窗口,临床上通过脉诊提取客观体征,能成为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也是“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全息理论基础。
       当代许越远先生之“脉人”的诊脉思想体现了全息理论,与耳诊、足疗等诊疗理论相似的是,许越远先生认为 “寸口脉分属似胎儿睡在脉道里,一侧寸口脉就是其人的半个身躯……各脏器基本按照现代人体解剖学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脉道中,而且是三维立体的”并认为候脉就是“摸脉人”,寸口诊脉之所以能真诊断疾病是因为 “疾病状态下的器官发生了形态、功能、血管口径的变化,打破了一种协调与匹配关系,这种疾病脉气甚至对血管壁进行回应及撞击,……在寸口脉上以脉晕的形式出现”,这种新的诊脉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全息理论,是对现代脉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3. 2 心理脉诊的全息性   中医整体观强调身心的统一性,即 “形神统一”的观点。形即形体和体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及其生理活动。神是指人的理智、意识、思维、记忆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及其外在表现,通过寸口脉不仅能探知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等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能推知人体的心理状态及七情。《素问·宣明五气论》曰: “精气并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脾则思,精气并于肾则恐。”这里指出五脏盛衰导致的情志异常,因此通过寸口脉象信息能够探知形体、精神两方面的状态,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从宏观角度上讲,人归根到底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全息元,人的身心状态是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的全息反映”,心理情绪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大系统下的小全息元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激反应。因此,心理脉象又能通过这种全息相连性探知人体所经历的事件在寸口上遗留下的痕迹。
        齐向华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失眠症中医五种心理紊乱状态的脉象特点,即烦躁焦虑状态脉象躁数、惊悸不安状态脉象悸动感、郁闷不舒状态脉象郁滞不畅、思虑过度状态脉象结滞、精神萎靡状态脉象迟缓怠慢。心理情绪脉象信息体现了人体作为一个大的全息元整体,其内部构成的小信息元如意识、思维、情绪、认知等在寸口脉这一全息特区上的体现,从理论上将,心理脉象的全息理论离不开气血、阴阳、脏腑等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心理脉象是对人体整体状态的综合反应,越来越多的医家、学者逐渐认识到在病脉系统之外的心理脉象系统辨证对临床预防、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6: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3. 3 “天人相应” 脉象的全息性   中医基础理论蕴含了丰富的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的思想。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曰: 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 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 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於身,故甚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古时人们还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总结出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经验。在针灸治疗方面采用的 “子午流注”、 “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开穴针刺法均按照了气血流注、盛衰开合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进行的时间全息疗法。人作为自然界之中的人,是自然的全息元,与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地域、环境等全息相通。因此寸口脉能反映不同体质的人在相同气候、不同气候下的脉象差别,任何反常气候都能引起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并在脉象上表现出来,据此我们还能推知哪类体质的人在什么异常气候状态下容易诱发何种类型的疾病,这对我们掌握疾病发展规律、临床应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临床用药应重视脉象对自然界的反馈信息,根据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季节运转、气候变化规律灵活辨证用药。
      4 小 结
      全息理论内容丰富,涵盖生物全息、心理全息、精神全息、社会全息等许多规律和特性,这些理论和规律为全息医学所应用,对当代医学一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医理论虽无 “全息”概念,但其基本特点及思维方法等无处不显示着全息的思想,尤其是对脉诊理论来讲,从某种程度上将其从经验诊断上升到有科学理论可依的阶段,如有人认为 “全息理论将使中医学从经验科学上升为理论科学、使中医学从哲学思辨转化为科学实证”。全息理论的提出将促进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理论的结合,作为脉诊技术来讲,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脉诊客观化研究,弥补目前脉诊技术思辨多、实证及揭示不足的局限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7 12:04 , Processed in 0.36505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