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1|回复: 1

康复训练配合浮刺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5-3-13 16: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3-13 16:38 编辑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出现的患侧肩痛,手、腕肿痛,甚至手部肌肉萎缩、变形,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 妨 碍 上 肢 功 能 的 康 复,其 发 生 率 为12.5%~70%。SHS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出现,疼痛症状贯穿SHS发展的始终。由于疼痛患者惧怕活动患肢,患肢长期处于制动状态,容易造成废用综合征,严重影响康复进程,阻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使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失。所以有效、及时地解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关键。
       本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在治疗上没有特效方法,而中医治疗该病则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在临床中笔者采用浮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已经验证了浮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改善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浮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 合征 (第Ⅰ期)患 者。年 龄 最 小48岁,最大79岁,平均(63.1±9.7)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6个月。符合以下诊断及纳入标准:参照《神经康复学》进行诊断。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②年龄在40~79岁之间;③病程小于6个月,且为首次发病并伴有肩手综合征;④肩手综合征分期为第Ⅰ期。
       排除标准:①有较严重的合并症;②对针刺不能耐受的患者;③存在癫痫,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④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差的患者;⑤视、听觉及认知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者;⑥肩周炎、关节肌肉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者;⑦对莫比可药物过敏者。
      治疗方法:浮刺治疗
      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可为自发痛或活动时疼痛,运动受限,被动运动易引起剧烈的疼痛为本综合征的一大特点;或伴有患侧手部肿胀,并且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水肿以手的背部最显著,包括掌指关节及各个手指;或伴有手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粉红色或淡紫色,指甲变得比健侧更白或更不透明。患手皮温较健侧高,有时潮湿。
       治法: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取穴:寻找患肩明显的压 痛点2个,在 每 一 个 压 痛 点 的 下 方80~100mm处选为进针穴点。
       针具:采用直径0.30mm、长40~50mm毫针。
       操作:患者坐位或卧位,在距离疼痛部位80~100mm的下方,作为进针点,局部常规消毒,将40~50mm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沿纵向将毫针平贴于皮下,针尖直对压痛点。进针时可见毫针所过之皮肤微微隆起。患者无酸麻胀痛的感觉,然后行针,采用双手协同行针法,左手在针刺的上方,右手拇指、示指、中指持针,左手捏拿压痛点周围,右手采用青龙摆尾法同时进行,频次80~100次/min,每穴行针3min,留针30min。留针期间医师给予患者上肢被动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
       注意事项:浮刺治疗时,患者皮下没有任何感觉,有疼痛感觉时退针,调整方向再刺,否则易导致皮下出血。
       康复训练:根据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不同运动功能障碍水平,主要参照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制 定 个 体 化 康 复 训 练 计 划,康 复 训 练 每 次30min,每天1次。主要康复训练原则及方法如下:①颈部控制性活动;②发展姿势对称性的活动,主要通过双侧肢体参与性活动来实现;③躯干控制性活动;④发展作为平衡能力的活动;⑤发展站立平衡的活动;⑥发展坐—站位转换能力的活动;⑦肩胛带控制性活动;⑧肩关节控制性活动;⑨肘关节控制性活动;⑩腕关节控制性活动;⑾发展手与手指功能的活动;⑿发展协调性、速度性、自发性活动能力的活动;⒀发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活动;⒁发展手部精细功能的自我训练性活动。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并发的以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及同侧手、腕疼痛和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已成为脑卒中后仅次于跌倒、精神障碍的第三大并发症。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不仅因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同时也引起肩、臂痛和上肢营养障碍以及功能障碍,可伴有循环障碍、肌肉营养不良、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可突然出现,也可呈缓慢、隐匿性发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使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失。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3期:第Ⅰ期:肩部疼痛,可为自发痛或活动时疼痛,运动受限。此期可持续数周至6个月而治愈或转入第Ⅱ期。第Ⅱ期:肩、手自发痛减轻和手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部肌肉萎缩逐渐加重。此期可持续3~6个月或如不进行适当治疗则转入第Ⅲ期。第Ⅲ期(又称后期):皮肤、肌肉萎缩更加明显,手指完全挛缩,形成一种典型的畸形,患手的运动永久丧失。所以SHS第Ⅰ期将成为我们干预的重点,使其不能发展至Ⅱ、Ⅲ期。肩手综合征患者在肩部疼痛及时缓解后,适时地介入主动的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的关键。
       随着现代医学对传统针刺治疗的研究,近年来由南京大学生理学博士符仲华先生发明的浮针疗法广泛地应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痛证,尤其对软组织伤痛等病症具有镇痛迅速,疗效持久等优势。镇痛疗效常快于局部麻醉。既然浮针疗法对痛证如此有效,是否可以将浮针疗法应用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肩痛的治疗?然而,浮针疗法要求使用专用的针具,其操作的流程与传统针刺法(浮刺)有所区别。传统浮刺法又称皮刺、平刺、横刺,是疾病部位表浅时在皮下或浅薄部位针刺的一种手法。浮刺法在《内经》已有论述,《灵枢·官针》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疾深针浅,病气不深,支为大脓……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傍入而浮之”是以病痛为中心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结合以上认识,笔者在既往研究中提出了改良浮针治疗(浮刺治疗)法,并已经论证了浮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改善的有效性。
         因此,笔者结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发病及病症特点,提出SHS患者在接受浮刺治疗的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也就是浮刺治疗与康复训练同时进行,以期探讨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障碍简便、易行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与西药口服、中药局部熏蒸治疗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浮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优越性。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6: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发现浮刺治疗可以及时、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并且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尤其是浮刺治疗对肩痛缓解的即刻效应最为显著,这样就打消了患者因为惧怕疼痛而逃避康复训练的思想,从而使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来,在接受浮刺治疗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康复训练,使得针刺效应与康复疗效叠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本研究中也发现了莫比可、中药局部熏蒸治疗的局限性。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大多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平素服用药物种类繁多,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必然增加患者体内药物代谢的负担,提高胃肠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脑卒中患者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同时大多伴有感觉障碍,中药局部熏蒸增加了烫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通过本研究再次论证了浮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的有效性,在接受浮刺治疗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康复训练,使得针刺效应与康复疗效叠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浮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1:18 , Processed in 0.19321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