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8|回复: 1

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5-4-9 17: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4-9 17:16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也是脊柱疾病中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仍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针刺疗法是保守疗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其中浮针是一种新兴的疗法,镇痛效果立竿见影,但有时维持时间不够长。为了发挥浮针疗法的镇痛优势而克服其不足之处,现运用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骨科住院患者,年龄最大 80 岁,最小者 22 岁,平均 49.43±16.09 岁;病程最长 2 6 个月,最短 9 天,平均 10.68±7.74 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病例选择:(1)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不限年龄、性别。③同意并愿意坚持本法治疗者。
     (2)病例排除标准
①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严重可能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②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马尾神经受压者及有其它手术指征者。③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④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的老年患者或精神病患者。⑤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
    (3)中止及撤除标准
      ①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②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应中止治疗并记录原因。③患者在本研究任何阶段自愿退出。
      治疗方法:先予浮针操作,再进行毫针针刺。
      ①浮针法:取穴:首先明确 MTrP 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肌筋膜触发点)。根据浮针理论,P1 点在突出部位相应的棘突旁凹陷中,P2 点在患侧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处,P3 点在患侧小腿腓肠肌中央的上下或外侧。共有 5 个进针点:a 腰部 P1 点外侧;b 腰部 P1 点下方;c 臀部外侧 P2 点外侧;d 大腿外侧中央段,由下向上;e 小腿上 P3 点下方。进针点均距 P 35cm,方向朝向 P 点。浮针治疗每次均检查痛点位置后再行治疗。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枕头置于胸下,小腿处垫一小枕头。取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具3个备用。医生手指及进针部位用安尔碘消毒。取出浮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进针点皮肤,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快速透皮,将针刺入皮下,略达肌层。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将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针尖略上翘,使针身与肌层平行。运针前,将针尖退回软管中并锁定,然后用右手拇食中指握住针座,做扇形摆动,即扫散。同时,以左手拿揉病变局部组织,促进针效。在运针过程中,病人没有酸麻痛胀感。运针时间 2-3min,每 10min 运针扫散 1 次,共留针 30min。同时,可令患者活动患部。尽量令疼痛全部消失后,再拔出钢质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用输液贴固定针座,留置 6h
      ②毫针法:浮针软套管埋置后,再行毫针治疗。取穴: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夹脊、患侧环跳,病变在 L4-5者配患侧阳陵泉,在 L5-S1者配患侧委中。操作:手法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泻法。各穴以有向下传导的触电感为佳,留针 30 min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突出于腰椎管前缘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引起腰痛及腰脊神经所支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而双下肢及鞍区麻痹,二便障碍等症状的疾病。疼痛是困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要疾苦之一,包括腰背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因此寻找一种能迅速缓解疼痛且简捷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疗效稳定的镇痛方法,一直是众多医者在临床上努力探索的课题。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是近十几年新兴的一种针刺疗法,是在传统的中医针灸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即刻的镇痛效应亦令人注目。该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针具有特点:浮针是复式结构,由针芯、软套管和保护套管组成,类似于静脉留置针。浮针从毫针发展而来,但由于针具的不同特点,通过临床实践表明,较之毫针针具,它具有更好的即刻镇痛疗效。第二、术式有特点:浮针法针刺浮浅,仅达皮下或肌肉表层,无伤及重要脏器之虞。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且不要求酸麻重胀等得气感,提高了病人治疗的顺应性。运针用扫散手法更具特色,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作扇形运动数次或数十次,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结束。摆动的角度为 20-30°,同时用另一只手拿捏病痛的部位。这种操作方法是取得镇痛效果的关键,特别对慢性顽固性疼痛尤其重要。另外,浮针法最后一步是较长时间的留置软套管,可留几小时到几天不等,达到维持镇痛效果的目的。
       针刺夹脊穴能通过调节督脉和膀胱经发挥作用,使腰部各经经气通畅,气血和顺,通则不痛。《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从两经的循行上看,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脊。王玉明等在研究中提出由于夹脊穴正好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所在部位较为特殊,所以具有交通联系二脉,调节两经经气,充当枢纽的作用,故夹脊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7: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这两种方法在止痛作用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方面各有特点。以往的临床资料表明,浮针法长于前者,起效快,而传统针刺法则在维持时间上更优于浮针法。因此本研究将两者结合,以期既充分发挥浮针疗法的镇痛优势,又通过毫针疗法的整体调节作用,克服浮针止痛时效较短的不足,而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目的,为本病的治疗寻求更完善、更稳定的针刺综合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与单用浮针的镇痛起效速度接近,但镇痛的维持时间差异明显,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的维持时间较单用浮针长。第二、从简式 McGi11 疼痛量表评分来看,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组首次治疗后及治疗 2 个疗程后的 PRI、VAS、PPI 评分均显著减少,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分值下降越加明显,症状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具有较好的积累效果。

    以上结果说明,浮针与针刺夹脊穴相结合后确实提高了镇痛效果,延长了镇痛时间。因此,本方案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针刺综合方案,是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5:53 , Processed in 0.38473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