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3|回复: 1

整脊结合浮针疗法治疗脊椎小关节紊乱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03

回帖

58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87
发表于 2015-5-5 16: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5-5-5 16:34 编辑

       对病因的认识
       从解剖结构看,脊柱是贯通人体的神经枢纽,脊神经从这里发出,支配躯干、四肢和内脏,脊柱的任何改变均可以引起躯干、四肢和内脏的病理改变。反之,四肢和内脏的疾病,在脊柱可以找到对应的病理反应点。
       人体的胸、腰脊椎后关节由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及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所构成。
        腰椎活动范围较大,可伸屈、侧屈及旋转,因此腰椎小关节相对松弛。当腰部突然闪扭、弯腰前屈和旋转运动时,小关节间隙张开,关节内负压增大,小关节腔周围的滑膜即可进入关节间隙中。若此时关节滑膜被夹于关节间隙,就会造成小关节的滑膜嵌顿或小关节半脱位。滑膜和关节囊内丰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一旦受到挤压造成损伤可引起剧烈的疼痛和反射性肌痉挛。如不及时解脱嵌顿,就会产生慢性严重腰痛和关节炎。
       胸段脊柱因有胸廓及其它组织帮助固定,比颈、腰段脊柱稳定,故较少损伤及错位。但如胸椎间盘及其椎间韧带等组织退变,胸段脊柱的稳定性就会下降。如果受到强大外力的挤压,用力过猛的扭转,或睡眠姿势不当等,就可造成胸椎后关节的移位、肋椎关节的错缝或半脱位,而刺激肋问神经或胸神经后支,出现急性背、胸部疼痛。如不及时治疗,这些错位的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就会发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引起慢性背部疼痛。
       胸腰结合段较上段胸椎活动度大,所以此处和颈椎、腰椎一样较容易引起小关节紊乱,产生局部炎症,刺激牵拉相应的神经、血管。引起相应的部位和所支配的器官发生疼痛、功能紊乱。
       从中医角度来看,脊柱是督脉循行的地方,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督脉的任何损伤必然波及相应节段的经脉和脏腑。同样,脏腑疾病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导至督脉的相应节点,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因此通过整脊疗法可以调和督脉的气血。祛除病邪,调整脏腑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主要整脊手法
       腰椎斜位搬法
       施术时,患者侧卧。上面腿屈曲,下面腿伸直。术者用一手扶住其肩前部,另一手扶住臀部,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推动,使其腰椎扭转,指下有错动感或伴响声,示复位成功。
       旋转复位法
       病人反骑坐于元扶手的靠背椅上,术者助手一手置于靠背上固定靠背椅,一腿置于患者一侧下肢边将其固定于靠背椅于术者助手腿之间,术者立其背后,一手从患者同侧腋下绕过,手掌落于患者颈部,另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此时。按需要嘱病人配合放松,术者穿过腋下的手向掌心方向用力旋转,待脊柱旋转力传到顶住偏歪棘突的拇指时(即指感),拇指协同用力把棘突向对侧推,指下有错动感或伴响声。示复位成功。
       拳击整脊手法
       以第5胸椎向左移位为例,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左手拇指置予第5胸椎棘突左侧,嘱患者放松身体,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右手握拳击向术者左手拇指,指下有错动感或伴响声,示复位成功。
       浮针配合整脊手法的运用
       一些患者通过正脊后疗效能立竿见影。而另一些患者需隔日再行整脊手法并予浮针治疗,这些患者正脊后充分暴露腰背部,并在腰背部部最痛点侧边6一l0m处常规消毒,用一次性的新型浮针与皮肤呈15—25°角向疼痛点方向刺入,略达浅筋膜层下即可,然后稍退针,使针身退于皮下浅筋膜层,再放倒针身,置于10—15°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针尖离痛点l一2cm距离时止,推进针芯,病人没有酸胀麻或疼痛等感觉为佳,然后进行扫散。作扫散时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作扇形运动。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扫散后留针15分钟。
       脊椎小关节紊乱属中医“骨错缝”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复发,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的手法治疗。<伤科补要>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骨错缝”既是病名,又属于骨及关节在受伤后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外伤劳损以及湿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而从西医解剖上说,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脊椎小关节紊乱是因脊椎小关节的解剖位置改变导致脊椎机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主要是由于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直接导致脊椎小关节错位,滑膜嵌顿,另外腰背肌肉损伤,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并反射性的引起肌肉痉挛,也易导致脊椎小关节错位。
        笔者认为整脊手法复位可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的作用。此手法要出现较好的临床效果,必须要被按压或者推扳的棘突发生错动感,即推拿时所用的力要足以克服阻碍关节复位的摩擦力,使关节复位,被动活动控制在生理范围内即是较为理想的整复。


105

主题

103

回帖

58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87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符仲华于1996年发明浮针疗法,因治疗软组织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操作简捷等优点得到推广应用。《灵枢·经脉》:“卫气行皮肤,先充络脉”,其气“慓疾滑利”,运行于脉外,弥散于腠理。<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肢末端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也”。浮针疗法作用的层面在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即浅筋膜),相当于传统经络的皮部、经筋层面,中医学上所谓腠理,是卫气扩散、弥漫的经络层面,其气慓疾滑利。能用传统针灸减轻的疼痛大多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传统针灸讲“针至病所”,而浮针进针点选择在病痛局部周围,进针在皮下,针尖朝向病灶,靠近病灶,起到以针调气,以针引气的目的,符合“针至病所”的理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浮针疗法的机理是用浮针或毫针在局限性疼痛部位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形成较强的拟交感神经抑制作用,使疼痛部位肌肉完全放松,从而纠正肌张力的不平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痛域,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具有疗效迅速持久、操作方便、痛苦较小、无副作用等优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6:01 , Processed in 0.54640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