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5-6-18 16:14 编辑
高血压病,又名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特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头胀、胸闷、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全世界大约有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冠心病等病的易发因素,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的可能性也越大。笔者采用穴位埋线为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来源于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病人,平均年龄(60.5士7.81)岁;高血压病史0.5一6年,平均为(2.75土1.33)年;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者分别为8,11,9例。 诊断依据:采用1999年WHO/1SH关于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类标准,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SBP为140一159 mmHg和(或)DBP为90 -- 99 mmHg即工级高血压;SBP为160-179 mmHg和(或)DBP为100一109 mmHg即且级高血压;SBP≥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即Ⅲ级高血压。 纳人标准:①符合高血压病的西医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②均未使用研究规定以外的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或停药两周;③以Ⅰ、Ⅱ级高血压病患者为观察对象;④能全部完成4周治疗措施者;⑤知情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及纳人标准;②已接受其它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不能坚持治疗者。 治疗方法: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同时口服卡托普利片。穴位埋线取穴肝俞、脾俞、肾俞,每次均选同侧穴位,左右交替使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00号铬制羊肠线(0.8一1 cm)装人经消毒的7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穴位局部平刺(肝俞由上向下,脾俞、肾俞由下向上平刺),每个穴位进针约15一20 mm,行轻度提插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人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外敷无菌敷料,胶布固定24 h。每2周施术1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卡托普利片25 mg,每天3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 降压疗效标准:采用卫生部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高血压的疗效标准制定。降压疗效标准:显效:血压恢复到正常值,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在90 mmHg以下;有效:血压未降至正常,但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15一30 mmHg,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一20 mmHg,且血压保持稳定;无效: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未恢复到正常,且下降幅度均不到10mmHg且血压不稳定。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按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高血压病的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显效:上述症状消失;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经治疗,4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到金元时期,李东垣从“脾胃气虚,痰浊上逆”立论,朱丹溪则从“无痰不作眩”、“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必多”立论。这些均为高血压病的辨病、辨证奠定了基础。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平衡失调,从而形成了虚实夹杂的病证。病位在肝脾肾,《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治阳。”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所,刺肝俞、脾俞、肾俞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节脏腑功能,从而使肝气条达、水火相济、脾气健运、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达到降压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指动脉收缩压或(和)舒张压的升高,在其形成和维持过程中,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较高,因精神紧张所致的反复的应激状态,使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其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增多,从而引起小动脉和静脉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高血压病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密切的关系,血管紧张素Ⅱ(AT一Ⅱ)是RAM的重要成分,可通过强有力的直接收缩小动脉或者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而扩大血容量,或通过促进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均可升高血压闭。 背俞穴深层就是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节,故许多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肢端感觉异常等都可以酌情选用背俞穴来治疗。经过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实验证实:脊髓背角中存在躯体内脏相关联系的神经基础,针刺背俞穴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脊髓背角的躯体内脏联系途径,与自主神经、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产生联系,调节内脏器官功能,达到动态平衡。因此,局部刺激背俞穴治疗高血压病可调节自主神经及RAAS系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及减少AT一Ⅱ的分泌,从而扩张血管,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大多采用圣通平、拜新同等降压药,及丹参针、血塞通粉针等药静脉滴注活血通络,长期地单纯药物治疗虽能控制血压,但对头痛、烦躁、心悸、失眠等临床症状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不理想,我们采用药物结合穴位埋线方法治疗不仅降压效果更为明显,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