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医理疗 于 2015-6-25 15:52 编辑
颈椎病是因颈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 ( 包括咽喉部感染) 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 ( 或膨出) 、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 ~ 70%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多采用针灸、推拿、牵引等,治疗时间长,在短期内疗效不明显。笔者以经筋气血理论为指导应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综合评价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确诊病例,年龄 25 ~65 岁,平均年龄 ( 47. 2±14. 8 岁) ,病程最短 2 周,最长 20 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以 1992 年青岛第三届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为依据: ①具有典型的臂丛神经根性麻木和疼痛症状,且范围和颈椎节段病变神经根支配区相一致; ②压顶试验和臂从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④手臂肌肉萎缩,握力减弱,精细动作不灵活。
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65 岁的男、女患者; ②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③自愿接受针刀治疗及对照治疗的门诊患者。
排除标准:①凡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不纳入研究观察对象; ②孕妇、哺乳期及精神病患者; ③伴有重要器官损害性疾病者; ④颈部有骨折、脱位、骨质疏松、结核、肿瘤、感染等; ⑤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肘管综合症、风湿病、糖尿病、肩周炎等; ⑥观察过程中脱落的患者。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颈项肩背部,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选取病变节段棘突间、双侧关节突关节、横突压痛点及颈肩部阳性反应点,以龙胆紫标记定点,术野按外科手术要求常规消毒,术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选取无菌四号针刀,按朱汉章教授针刀闭合性手术的四步进针程序施术。在棘间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依次穿过皮肤—项韧带—棘间韧带,待刀锋刺达骨面后,将刀锋旋转 90°,切开棘间韧带 2 ~ 3 刀。在关节突关节点,刀口线与正中线平行,垂直刺入到关节突关节骨面,纵行切开松解关节囊与头半棘肌、头夹肌和颈多裂肌等在关节囊和关节突上的附着点,出针后压迫止血 3min。在颈肩部其他反应压痛点,如肩胛内上角、冈上窝、冈下窝等部位按相应的针刀手术入路方法治疗。刀口以无菌敷料覆盖。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感觉、运动等情况,嘱患者避风寒、低枕仰卧。以上治疗 1 周后复查,若仍有相关症状,则行第 2 次治疗,2 次为 1 疗程。
患者均于 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参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并结合上述颈椎病症状体征客观化评价量表制定: ①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正常,不影响活动及工作; 积分值减少≥95%。②显效: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 积分值减少≥70% 。③有效: 症状、体征减轻,颈部活动好转。停止治疗没有复发,或对活动有影响; 积分值减少≥30%。④无效: 症状、体征基本无变化或甚至加重,积分值不足30%。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隋·杨上善所著 《黄帝内经·太素》,已把经筋与经脉分立卷宗,指出经筋与经脉各有其解剖实体与规律,它们有着质的区别。明·张介宾指出: “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 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 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灵枢·经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明·张介宾 《类经·十二筋痹刺》: “以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黄敬伟等认为从生物力学结合中医古典 “十二经筋图形”标记的生理“筋结点”,对人体动态活动过程经过认真的考察认定,机体的动态活动具有犹似古典十二经筋图像的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群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其两端的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发生病理性的 “筋结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性病变系列的形成。这便是人体经筋体系生理病理的基本点。王岩松等认为现代医学与经筋“筋结”病灶很相似的一个概念是“扳机点” ( Trig-ger Points,Trps) ,其基本内涵是: 在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的紧张性条索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韩红等认为筋结病灶点对机体产生恶性刺激,使局部筋肉的收缩均衡失调,并引起牵张、牵涉反应异常,筋脉结聚使局部产生异常压迫,造成经络气血循环发生阻滞。
“气”为人体的重要物质,是维持正常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血”是濡养人体的基本物质,循行于脉中,依靠气的推动而周流于全身,对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营养作用。“气”和“血”的关系十分密切。《血证论·吐血》曰: “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 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推动血沿着经脉而循行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两者相互依附,周流不息。最简单的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伤气因用力过度、跌仆闪挫或撞击等因素,导致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轻者可表现为气滞、气虚,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气闭、气脱等表现。伤血是由于跌打、挤压、挫掩以及各种机械冲击等伤及血脉,以致出血,或瘀血停积。损伤后血的功能失常可出现各种病理现象,主要有血瘀、血虚、血脱和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