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5-6-25 15:58 编辑
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骶部或臀内侧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较为多见,病势缠绵,反复发作,有的甚至久治不愈。笔者近几年来应用铍针治疗本病,发现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更快。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 20 ~ 60 岁,平均 35. 6 岁;病程 5 天~8 年,平均 2. 6 个月。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符合皮神经卡压造成的臀内侧部疼痛或骶部疼痛及下述标准者。①年龄为 20 ~ 60 岁; ②起病过程缓慢,多无明显诱因; ③臀内侧或骶部疼痛,无运动障碍;④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反复发作,病势缠绵; ⑤触诊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大多在骶髂关节外侧缘和臀内侧缘,并可触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 ⑥感觉障碍,受累皮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 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以及其他疾病不能配合治疗和评估者; ②患有血液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脏器衰竭;③局部有炎症反应; ④害怕针刺者。 治疗方法:在治疗前首先选用合宜的铍针针具,要求针长5. 0 ~ 8.0 cm,针尖长约 1.0 cm,直径约 0.50 ~0.75 mm,刀口线 0. 50 ~ 0.75 mm,针柄长 3.0 ~5.0 cm。然后寻找结节、条索状包块、张力高、敏感压痛点等卡压反应点,做为进针点。以此点为中心进行消毒,左手为诊断手,在前后左右分离结节,并固定结节时,适当地、尽可能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用力按住结节,这样进针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疼痛减轻。右手为持针手,在进针时,先将针靠在左手拇指甲缘,干脆利落,以寸劲进针,快速地发力,使切割的速度达到最大化,这是减痛的一个方法。切割时须在同一针口下切割 3 ~4 下,才能切断筋膜松解结节。进针深度以刺破筋膜即可,即刺破张力增高区和正常区交界处为宜,防止过深而误伤组织。出针之后用干棉签按压局部2 ~ 3 min,并外贴创口贴,要求保持治疗处干燥清洁24 h。每周治疗 1 次,一般治疗 1 ~ 3 次。 疼痛观察: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强度进行评定。这个评估方法在我国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主要是使用 1 条长约 10 cm 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 10 个刻度,两端分别“0”和“10”,“0”分表示无痛,“10”分则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在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相关文献进行疗效评定。治愈: 治疗后疼痛指数为 0,受损神经支配区无疼痛,无感觉异常,无压痛,软组织张力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局部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功能完全正常; 显效: 治疗后疼痛指数为 1,受损神经支配区无疼痛,无感觉异常,有轻压痛,软组织张力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局部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功能不受影响; 好转: 治疗后疼痛指数在 2 以上,但较治疗前下降,疼痛、感觉异常、压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软组织张力较治疗前下降,局部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或部分存在,功能有所受限; 无效: 治疗前后疼痛指数无变化,症状、体征及软组织张力较治疗前无改变。 经治疗后,170例患者中,治愈99例,显效48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5%。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cutaneous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是一个慢性渐进性的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以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不适为其临床特点,好发于颈、肩、腰、背、臀及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虽然有时临床症状复杂但病变部位表浅。该病为常见病,早已存在,常被诊断为“慢性软组织损伤”、“软组织风湿”、“肌筋膜炎”等,但临床未被引起重视。 皮神经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皮肤及筋膜之中。而分布于周身的感觉神经要由浅部进入深部必须穿过筋膜。躯干与四肢的皮神经行走路线较长,当通过骨孔、骨性隆起、腱性肌缘和纤维骨性管道等解剖部位时,容易遭遇反复的摩擦刺激或受压而产生病理改变。如肢体长时间姿势不动致神经长期、反复受压或受损; 或外伤使韧带、筋膜损伤,导致出血、炎症肿胀、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神经将因骨纤维孔的变形、狭窄而致挤压。各种引起应力集中的因素,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都可以引起筋膜室压力增高,相应地增强筋膜的表面张力,从而也增加了通过其间的皮神经的张力。肌肉紧张或痉挛时会牵动筋膜,并且肌肉和筋膜间、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都要发生相对位移。这种相对的位移会因为它们之间的损伤或炎症而导致粘连和瘢痕化,或筋膜本身与感觉神经的粘连,从而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引起疼痛。 铍针来源于古代的九针,《灵枢·九针论》云: “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但现代使用的铍针疗法则相当于一种创伤较小的神经外松解术,主要治疗作用在于减张。通过对患部进行一点、多点、线式的减张,以此来释放过高的张力,从而缓解对神经的压迫,故此,疼痛也随之而解,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线式减张的这种作用尤其明显。在减张治疗过程中,铍针可以切刺张力最高点限制张力释放的筋膜、纤维结缔组织等。 铍针疗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针对性强的优点。创口小就会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术后瘢痕,也相应地减少了以后的再次卡压,从而降低了复发率。如顾力军等比较了铍针与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作用。发现铍针能有效降低皮神经周围的压力,松解粘连,最后消除感觉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迅速缓解疼痛。而毫针治疗虽然短期止痛效果也好,但对皮神经周围的压力降低不明显,最终随访效果不明显。 由于臀中皮神经具有特征性的走行特点及毗邻关系,当骶髂部韧带尤其是骶髂后长、短韧带、肌肉及筋膜的劳损、退变时,会导致局部组织的张力增高,从而引起臀中皮神经受压,出现骶臀部的疼痛。陆裕朴等发现臀、骶部疼痛是下腰痛的好发部位。在 1680处下腰痛中,臀、骶部疼痛占 205 处。认为骶臀部疼痛是由于腰骶部周围肌肉、筋膜和韧带劳损所致。铍针可以缓解局部组织张力的增高,从而解除臀中皮神经的受压,而使疼痛减轻,症状缓解。笔者研究表明,铍针对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对疼痛的缓解还是疗效的改善,都明显优于推拿加理疗的普通治疗,这说明了铍针对神经的减压非常明显。 铍针因针体粗大( 相对毫针而言) ,进针深度浅,一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但是如果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进针手法不当,进针深度过深,患者在进针时体位改变,或医者对治疗部位的解剖不清楚,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常见的有皮下淤血、晕针。铍针治疗时极易刺中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出现渗血,形成皮下小血肿。一般医者当时立即用拇指按住血肿处 1 ~2 min,其肿胀处可立即平复或消失。少数患者第 2 天局部会出现皮下小块青紫等,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不必顾虑及恐惧;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或影响功能活动时,应作冷敷止血。晕针是在铍针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因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者劳累、空腹、大泻、大汗、大出血后及切割手法过重、针法多、体位不当等原因而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对于晕针应着重预防,如治疗前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其次是治疗的体位应适当,尽量让患者感到舒服; 饥饿或大汗时不宜做铍针治疗,身体虚弱的患者进针手法应尽量轻,医生应加强手法练习,进针手法一定要快,尽量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晕针的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治疗,使患者平卧,采取头低脚高位,注意保暖,给予温开水或糖水服用,即可恢复正常; 严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按足三里、内关穴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血压下降者,可配合内科按休克治疗,采用急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