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6-27 15:42 编辑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多发于冬春季节,夏季受冷吹风亦可发病。俗称’ “口眼歪斜”、”口假”、”蜗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顽固性面瘫是指发病起2个月以后就诊的面瘫。他们都经过多处、多种临床治疗,恢复不明显,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应用透刺经筋结合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40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62天,最长120天,平均78天;左侧21例,右侧25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①起病突然,病前常有受冷、受潮、吹风史。②患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向健侧牵引。④根据损害部位不同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与耳廓部感觉障碍或疱疹,泪液减少等。⑤前来就诊时病程已达2个月以上。 治疗方法:针刺治疗 主穴: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太阳透地仓。闭目露睛加睛明或四白“两透”;口歪甚者加下关透刺地仓。 阳白“四透”即采用一穴4针,针尖与表皮成15°,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是指2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每隔0.5寸1针;四白“两透”是采用一穴2针,针尖与表皮成15°,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除睛明穴外,诸穴均可用捻转提插法,施术宜轻捷,得气为度。留针30min,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至患者痊愈为止。如治疗10个疗程后未见任何体征恢复,判为无效;治疗与随访共4个月后判定疗效。 中药治疗:牵正散加味。药物组成:全蝎6g、白僵蚕8g、白附子9g、白芷10g、防风15g、地龙10g、川芎9g、当归12g、黄芪15g。 随证加减:肝肾亏虚者加枸杞子12g、桑椹12g;肝胆湿热者加龙胆泻肝丸;风寒犯胃加苍术15g、陈皮12g、生姜6g;心脾两虚加归脾丸。每日1剂,煎至250ml,煎2次兑匀,分2次早晚温服。 治疗护理:顽固性面瘫,临证治疗固然重要,但不加强护理,往往疗效缓慢。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尤为重要。嘱患者勿用冷水洗脸,风雨天尽量不外出。早晚以手掌轻搓面部发热,经常加强表情肌训练以助经气运行,改善局部血运,促进尽快恢复。 疗效标准: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 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46例患者,痊愈25例,占54.34%;显效17例,占38.63%;有效3例,占6.52%;无效:1例,占2.17%。治愈率54.34%,总有效率97.82%。 典型病例:徐某某,女32岁,公务员。患左侧面瘫62天,急性发病时伴头晕、头痛,睡眠、饮食欠佳。先经西医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后经电针治疗无效。就诊时面瘫严重,眼睑完全不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消失,不能鼓气吹口哨,饮食滞留在口内,咀嚼不便,患侧不能做表情动作。兼见疲乏无力,精神欠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心脾两虚。病迁延日久,经气疲惫,治宜补法、透刺经筋法及中药牵正散加归脾丸。第3个疗程症状逐渐改善,患侧可皱眉、露齿。再治4个疗程后获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阳明经筋、少阳脉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