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经络养生 于 2015-7-1 16:22 编辑
患者年龄 20 ~ 69 岁,平均年龄 60 岁;脑出血17 例,脑梗死 25 例,脑外伤 3 例;病程最长 4 月,最短半天,平均病程 2. 2 月;瘫痪左侧 22 例,右侧 23 例;肌力 0 ~ 1 级 22 例,1 ~ 2 级 14 例,2 ~ 3 级 7 例,3 ~ 4 级2 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 4 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纳入标准为符合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依次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各 20 例、19 例,风痰瘀阻型各 19例、21 例,肝肾亏虚型各 6 例、5 例。符合西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诊断者。年龄 18 ~ 70 岁。 排除标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症期。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依病情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如稳定血压、控制感染、对症支持等。 靳三针、电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①基本取穴: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 1 寸取穴)、颞三针(耳尖直上 2 寸入发际为第一针,其前、后各一寸为第 2、3 针)、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②随证配穴:手指握拳取合谷、后溪、四缝、八邪、十宣,腕下垂取外关、养老、阳池、阳溪,手拇指内取鱼际,前臂内旋后伸取肩前、肩贞、肘尖,足内翻取绝骨、申脉,足外翻取照海等。毫针刺,得气后接 G6805 电针治疗仪,选疏密波型,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 30分钟,每日 1 次。 靳三针、电针结合治疗后,结合促进技术,每日 1 次。促进技术包括第 1 阶段卧位训练:①取良肢体位;②患侧上肢控制能力训练,上肢自助性运动,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指之上,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患侧上肢的活动,肘关节要充分伸展;③床上翻身;④床上移动;⑤桥式运动;⑥卧位、坐位反复交替训练。第 2 阶段坐位训练:①翻身坐起训练;②坐位平衡训练;③转移训练主要进行床- 椅 - 床转移训练;④患侧上肢功能训练,双手交叉伸直肘关节,推物、翻掌、前臂旋前、旋后,腕屈、伸,手抓放,双手协调,眼手协调;⑤坐位、站位反复交替训练。第 3 阶段站位训练:①静态站立训练;②动态站立训练;③站位耐力训练。第 4 阶段行走训练:①患肢负重;②重心转移;③骨盆旋转;④站位相包括伸髋、屈膝、踝背伸,踝滚动负重;⑤摆动相包括伸髋、屈膝、踝背伸;⑥平地步行训练;⑦上、下楼训练。 均 15 日为 1 疗程。治疗 3 个疗程。 疗效标准:参照全国第 2 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根据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语言、上肢关节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等 8 个方面进行评分,最高 45 分,最低 0 分。②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0 级为生活能力自理,或恢复部分工作。1 级为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2 级为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组。3 级为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4 级为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5 级为为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6 级为植物人状态。 基本治愈:病残程度为 0 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21 分,且病残程度 1 ~ 2 级。入院分数低于 21 分者则积分减少 10 分以上。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8分以上。无效:功能缺损评分不变或增加不足 8 分。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9 分以上。 经治疗,45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2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5.56%。 中风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炫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卒然 昏仆、半身不遂 ( 中脏腑)。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中经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