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4|回复: 1

颞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09

回帖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3
发表于 2015-7-3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飞羽 于 2015-7-3 16:03 编辑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指中风后患侧肌群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时阻力增加,影响协调运动,并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中风患者存在的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针灸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医学工作者对此疗法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工作,亦肯定了该疗法的临床疗效。但往往只着重强调取穴,如痉挛侧取穴、拮抗侧取穴、痉挛拮抗侧同时取穴等,而忽视了针刺手法应用的区别。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靳瑞教授创立“靳三针”疗法,并在治疗卒中后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等方而相继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工作,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引起的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上存在的疑难点,庄礼兴教授进一步完善了靳三针理论,总结出挛三针,并应用于临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患者,年龄最小35,最大89岁,平均(649);病程最短10天,最长169天,平均(36. 518. 0)天。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临床CTMR确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rfrt栓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脑出血。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急性起病;病发多有诱因,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主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言睿、偏身麻木;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而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具备下列条件者:①年龄在35-80岁之间,病程在2周至1年以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配合治疗者。②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症状;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Brunnstrom分期在11111;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定,偏瘫肢体肌张力在1 ^-3;两周内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己接受其他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及不服从本研究方案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脾、肺、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①中风次数3次者,脑栓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或有出血性疾病患者;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者;⑥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剔除标准:己入组病例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予剔除:①误诊;②符合排除标准;③未按规定接受针灸或康复治疗者;①无任何检测记录者;⑤由于采用某种禁用的疗法,以致无法评估疗效者;⑥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患者为加速疗效,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而无法判定疗效者。

       治疗方法: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的方案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以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

   

111

主题

109

回帖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3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16: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采用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
        取穴:颞三针(病灶侧,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为颞I针,在其前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颞Ⅱ针、颞Ⅲ针);挛三针(病灶侧),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蹊(腹股沟动脉搏动处外侧)、阴陵泉、三阴交。
       随症取穴:上下肢挛缩严重者,加开三针(水沟、中冲、极泉);手指足趾挛缩严重者,加腕三针(阳溪、阳池、大陵)、踝三针(太溪、昆仑、解溪)。

       体位:仰卧位。患侧上肢肩关节微外展、外旋置于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手指伸展或握一毛巾卷;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膝下垫高约15 cm,使膝关节稍弯曲,呈中立位。

       操作方法:使用0. 32 mmX 25一50 mm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 ,75%乙醇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颞三针:取病灶侧,采用快速进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首先垂直刺入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皮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30 mm,得气后以每分钟180-200次的频率捻转2 min,分别在进针后第10分钟、第20分钟、第30分钟捻转行针,共留针30 min。每日1次。上肢挛三针:极泉穴进针时注意避开腋下动脉,直刺30 - 35 mm,以上肢出现抽动为度;尺泽、内关均直刺15 --20 mm,以手指末端抽动或麻木感为度。下肢挛三针:鼠蹊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处外侧进针,向居骼方向刺30 --35 mm,以针感向下肢末端放射为度;阴陵泉向阳陵泉方向透刺30---35 mm;三阴交沿胫骨后缘向悬钟方向透刺30一35 mm。

      康复治疗: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康复医学》教材中的常规康复指导,原则:降低肌张力,抑制痉挛模式,诱发分离运动。给予下列康复训练:①缓解肌张力;②坐位平衡训练;③坐站转换;①立位平衡训练;⑤步行训练;⑥上肢控制能力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



   均14天为一疗程,在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和量表评估。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肌松药物有一定的缓解能力,但临床不良反应较大,且作用不确定;而局部肉毒素注射疗法、手术疗法禁忌证多,不良反应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康复治疗为目前较为有效的痉挛基础治疗,但治疗方法复杂多样,受地域和水平的限制,对治疗师的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和普及。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方而有丰富的经验。后世医家发展了众多针灸疗法,包括传统体针、火针、腹针、经筋刺法、头皮针法、巨刺法、皮肤针、电针、督脉取穴针法等,临床应用亦较为广泛。



《普济方》载“忽中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穴百会,耳前发际,神效”,可见耳周发际处的穴位是治疗中风的首选穴位。本研究主穴“颞三针”,位于头颞部,正当足少阳胆经分布的区域,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息风潜阳,清肝泻胆,鼓舞少阳生发之机,故有利于中风后偏瘫肢体的康复。《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指出下肢痉挛状态是由于阴阳跷脉脉气失调,而出现肢体阴、阳侧或拘急或弛缓的不平衡。故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是临床治疗的重点,挛三针的取穴和手法正是依据上述理论。在手挛三针中,以极泉、尺泽、内关为主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以抑制上肢内收肌的肌张力;足挛三针以鼠蹊、阴陵泉、三阴交为主穴,鼠蹊、阴陵泉穴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平衡内外侧肌群肌力,三阴交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可使过强的肌张力得到抑制,有助于解除肌挛缩和关节的畸形、僵直状态。



本研究发现,靳三针、康复训练联合使用,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康复训练通常由专业康复人员完成,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在广大基层地区缺乏康复人员、设施的情况下,普及难度较大。而靳三针不仅能够降低肌张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肢功能,取穴、操作简便,可成为基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简便、可靠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8:08 , Processed in 0.15844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