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栀子花开 于 2015-7-4 16:39 编辑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五十肩等。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发病以体力劳动者多见。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 40 岁以上,其中 50 岁以上者占绝大多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因外受风寒、湿邪侵袭或因过度、猛烈损伤诱发本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疼痛是肩周炎最突出的症状,初始疼痛症状往往较轻,且呈阵发性,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引发。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肩关节内旋、后伸、上举、外展等运动时更为明显,甚至剧痛难忍。除了肩关节运动时疼痛症状加重外,在休息时疼痛症状也会加重,尤其是夜间睡眠时,严重者可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压肩侧卧,有时甚至还会感到任何姿势都不能舒适地搁置患肩。笔者采用平衡针灸配合传统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患者,年龄 39-65 岁,平均年龄 56 岁;病程最长者 2 年,最短者 2 周。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慢性劳损史,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在 50 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或继发于肱二头肌腱炎或上肢创伤;③肩胛疼痛呈活动痛,夜间加重,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 ;④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出现典型的“外展抗肩”现象;⑤病程较长者,可见有肩胛带肌萎缩,尤以三角肌萎缩明显 ;⑥ X 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前 1 周内未接受任何治疗者 ;③全程、规范在我院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经肩部 X 线或 CT 检查证实有明显骨质疏松、肩关节脱位、骨折、肿瘤、结核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以及其它系统疾病者,有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等神志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③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坚持或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 治疗方法: 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法,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后溪、阿是穴,配穴根据辨证选取:风寒湿邪侵袭者加刺大椎、外关;气滞血瘀型加刺血海、膈腧;气血虚弱型加刺足三里、气海。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 在传统针刺治疗法治疗结束时加刺肩痛穴。肩痛穴又称“中平穴”,位于患肩对侧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 5 寸处,即足三里穴下 2 寸,偏于腓侧 1 寸,或髌骨中线与外踝连线之中上 1 /3 处。在常规治疗结束后选取患肩对侧肩痛穴,局部常规消毒,以 4 寸 30 号毫针快速垂直刺入,进针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 1-2min,以肩痛穴出现触电般针感向足背、足趾或踝关节传导并出现麻胀感为宜,或向上传导膝关节以上至大腿内侧,个别患者针感可传导到患侧肩部。同时嘱患者作肩关节外展、上举、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1 次 / 日,10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治愈 : 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 : 肩部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有效 : 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无效 : 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典型病例:陈××,女,58岁,农妇,2010年11月6日初诊。右侧肩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3个月余,患肢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举高,穿衣、脱衣、梳头均感困难。右肩部恶风寒,天阴下雨及夜间疼痛加重。查体:患者右肩部无变形,右侧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以结节间沟、喙突、冈上肌等处痛明显,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上举均受限。肩关节X线片:肩部无异常发现。诊断:右侧肩关节周围炎(粘连期) 。平衡针刺配合传统针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8次,并指导自行肩部运动。右肩关节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电话随访2a未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