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4|回复: 1

平衡针疗法治疗肩周炎

[复制链接]

101

主题

103

回帖

56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5
发表于 2015-7-4 16: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栀子花开 于 2015-7-4 16:39 编辑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五十肩等。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发病以体力劳动者多见。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 40 岁以上,其中 50 岁以上者占绝大多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因外受风寒、湿邪侵袭或因过度、猛烈损伤诱发本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疼痛是肩周炎最突出的症状,初始疼痛症状往往较轻,且呈阵发性,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引发。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肩关节内旋、后伸、上举、外展等运动时更为明显,甚至剧痛难忍。除了肩关节运动时疼痛症状加重外,在休息时疼痛症状也会加重,尤其是夜间睡眠时,严重者可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压肩侧卧,有时甚至还会感到任何姿势都不能舒适地搁置患肩。笔者采用平衡针灸配合传统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患者,年龄 39-65 岁,平均年龄 56 岁;病程最长者 2 年,最短者 2 周。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慢性劳损史,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在 50 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或继发于肱二头肌腱炎或上肢创伤;③肩胛疼痛呈活动痛,夜间加重,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 ;④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出现典型的“外展抗肩”现象;⑤病程较长者,可见有肩胛带肌萎缩,尤以三角肌萎缩明显 ;⑥ X 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前 1 周内未接受任何治疗者 ;③全程、规范在我院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经肩部 X 线或 CT 检查证实有明显骨质疏松、肩关节脱位、骨折、肿瘤、结核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以及其它系统疾病者,有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等神志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③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坚持或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
       治疗方法:
       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法,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后溪、阿是穴,配穴根据辨证选取:风寒湿邪侵袭者加刺大椎、外关;气滞血瘀型加刺血海、膈腧;气血虚弱型加刺足三里、气海。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
       在传统针刺治疗法治疗结束时加刺肩痛穴。肩痛穴又称“中平穴”,位于患肩对侧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 5 寸处,即足三里穴下 2 寸,偏于腓侧 1 寸,或髌骨中线与外踝连线之中上 1 /3 处。在常规治疗结束后选取患肩对侧肩痛穴,局部常规消毒,以 4 寸 30 号毫针快速垂直刺入,进针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 1-2min,以肩痛穴出现触电般针感向足背、足趾或踝关节传导并出现麻胀感为宜,或向上传导膝关节以上至大腿内侧,个别患者针感可传导到患侧肩部。同时嘱患者作肩关节外展、上举、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1 次 / 日,10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治愈 : 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 : 肩部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有效 : 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无效 : 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典型病例:陈××,女,58岁,农妇,2010年11月6日初诊。右侧肩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3个月余,患肢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举高,穿衣、脱衣、梳头均感困难。右肩部恶风寒,天阴下雨及夜间疼痛加重。查体:患者右肩部无变形,右侧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以结节间沟、喙突、冈上肌等处痛明显,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上举均受限。肩关节X线片:肩部无异常发现。诊断:右侧肩关节周围炎(粘连期) 。平衡针刺配合传统针灸治疗,每1次,共治疗28次,并指导自行肩部运动。右肩关节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电话随访2a未复发。


101

主题

103

回帖

56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5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6: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由于创伤、受凉或肩关节长期固定等因素,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滑囊及腱鞘等软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组织充血、水肿、增生肥厚。最后造成关节内外广泛粘连,使关节活动时疼痛和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受限。祖国传统医学将本病称之为“冻结肩”、“ 肩凝症” 、“漏肩风” 、“ 五十肩”等,属于“痹证”范畴。是因为肩部受到风寒之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久之肩部筋肉凝结不动。《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尤在径说:“臂痹者,臂痛连及筋骨上肢肩胛,举动难支,由血弱而风中主也。”故发病时肩部不仅疼痛,且伴有肩部活动受限,基本在受寒时、夜间出现加重。
       平衡针灸学由王文远教授创立。它是通过针刺分布于四肢周围神经上的特色靶点来调节、修复大脑基因程序,使失衡、紊乱、破坏的中枢管理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肩痛穴是王文远教授提出的平衡针灸学中的代表性穴位,又称“中平穴”,位于患肩对侧小腿胖侧,胖骨小头与外裸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外髁连线之中上1 /3处。其作用原理是通过针刺增加脑内亮一脑腓肽的释放,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缓解疼痛,促进组织的修复。它结合了现代生物全息原理,既属于巨刺法的范畴,又属于远端取穴的具体运用,充分体现了“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左者取之右”的循经远取和交叉取穴的原则,通过针刺使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我们在临床治疗时,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加刺肩痛穴,不仅方便易行,且能标本同治,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今后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2 02:45 , Processed in 0.49063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