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手仁心 于 2015-7-7 16:40 编辑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年的研究表明,本病存在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是一种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临床应用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笔者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 2 ( IL - 2) 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就诊患者,依典型临床表现或组织病理确诊为寻常性银屑病。年龄 18 ~60( 38. 24 ±18. 31) 岁; 病程( 10. 73 ± 6. 86) a( 2 个月 ~ 2 a) ; 进行期 18 例,静止期 32 例。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②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者; ③就诊前 1 个月曾内服、外用或用其他方法治疗; ④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脑、肾、胃等重要脏器损害者,有可能妊娠或妊娠、哺乳期妇女; ⑤年龄 <1 8 岁,或> 60 岁。⑥无法随访者。
治疗方法:埋线方法①取穴: 患者取俯卧位,选择脊椎旁开 3指,自第 7 颈椎至第 2 骶椎分为 5 等份,两侧共 10 个埋线点,相当于大杼、心俞、胆俞、肾俞、膀胱俞等穴位,以 2% 甲紫液标记。② 操作: 埋线点常规皮肤消毒后,戴一次性无菌手套。用无菌12 号上颌窦穿刺针,将针芯尖端磨平,把医用羊肠线( 0 号) 剪成1. 5 ~2. 0 cm 塞入套管针的前端,以不露出为度;左手拇、示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将针朝穴位处呈 30°角斜刺入皮肤达肌层( 约 2 cm) ,边退针边推进针芯,用针芯将羊肠线推至穴内。拔针后不能有线头外漏,消毒针眼处敷以创可贴。另取足三里穴、曲池穴,常规消毒后作直刺埋线。每隔 20 d 埋线 1 次,3 次为 1 个疗程。注意事项: ①严格无菌操作,勿将线头露在皮外以防止感染; ②严格掌握埋线深度,切不可伤及内脏、大血管、神经干或造成气胸; ③5 d 内禁止洗澡,忌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1 周; ④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以免线头露出皮面。
血清 IL - 2 水平测定每例患者治疗前后各抽取空腹静脉血 3 ~5 mL,取其血清置 -80 ℃冰箱中保存待测。试剂盒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皮损面积、严重程度分别对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 PASI 评分,以评价疗效。疗效指数 = ( 治疗前总积分 - 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 ×100%。治愈: 疗效指数>90%; 显效: 疗效指数 60% ~ 89%; 有效: 疗效指数25% ~ 59% ; 无效: 疗效指数 < 25% 。有效率 = ( 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60 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结束后治愈 17 例( 28%) ,显效 31 例 ( 52%) ,有效 5 例( 8%) ,总有效率 80%。所有患者接受穴位埋线治疗之前 PASI 评分为( 18. 24 ~6.34) 分,治疗结束时 PASI 评分为( 4.23 ± 1.61)分,治疗前后 PASI 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埋线后感觉疲乏、周身不适、局部疼痛,属正常现象,无需治疗,3 d ~1 周后自行缓解。
正常人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IL -2 水平比较正常人 IL -2 水平为( 8.3 ±1.4) μg/L,银屑病患者治疗前( 4.3 ±0.78) μg / L,治疗后( 6.5 ± 0.82) μg / L。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IL - 2 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银屑病是一种以炎性细胞浸润、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为病理特征的皮肤科常见病。迄今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免疫异常是银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IL -2 是由辅助性 T 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免疫调节因子,具有促进 T细胞增殖、诱生 LAK 细胞、促进 B 细胞产生抗体,促进 T 细胞杀伤作用及增强 NK 细胞活性等作用。国内文献报道,血清 IL -2 水平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患者中明显低下。本文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在治疗前血清 IL -2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 P <0. 01) 。造成患者 IL -2 水平低下可能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抑之故,另一方面可能是患者产生 IL -2 能力和对 IL -2 水平反应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