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灸行天下 于 2015-7-9 16:49 编辑
患者均为医院中医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年龄14~57岁,平均(30±6.2)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 12年,平均 4.3年。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必须全部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②年龄在 12~65岁之间。(3)排除标准:①患者均经大便常规及结肠镜检查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Cronh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恶性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泄泻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神经症、精神病以及过敏体质、严重皮肤病和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治疗方法:采用浮针治疗:寻找MTrP,MTrP称为肌筋膜触发点,是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的根本原因,也是浮针治疗的目的,也只有消除了 MTrP,才能解决临床症状,因此治疗前的检查诊断至关重要,一定要耐心仔细地触摸MTrP,MTrP不只是局部有条索或结节,也有可能仅是局部紧张或感觉异常,因此在临床中,要仔细揣摸。检查时首先让患者仰卧位,屈曲双腿,放松腹部肌肉,用指腹仔细触摸并体会指感,可在腹部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循行处找到局部肌肉紧硬、条索、结节状等MTrP;嘱患者伸直下肢,在患者大腿处仔细触摸 MTrP,可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循行处触及紧硬、条索、结节状等MTrP。确定 MTrP后(浮针针具由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腹部在MTrP上部 3~5cm处使用碘伏行局部皮肤消毒,浮针卡入进针器后,轻压皮肤,大概20°斜刺,针尖指向 MTrP,使用进针器快速进针,针停留在皮下浅筋膜层,针体完全进入皮下后,以拇指为支点扫散(在一个平面上以拇指为支点作左右扇形运动),动作要稳、匀、柔。腹部配合上抬下肢、鼓腹等再灌注动作,下肢配合屈伸抗阻等再灌注活动,以局部结节、条索、紧张感改善或消失为止。后退出针芯,把软套管留于皮下,胶布固定5h后拔出。3次 1个疗程,然后隔天治疗。疗程四周。对照组:给予口服匹维溴胺片,3次/d,1片/次,口服,疗程4周。
在治疗过程中,其中5例出现皮下瘀斑、皮下出血等不适,予局部压迫及热敷后,症状消失。
D-IBS的西医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主要是解痉剂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临床疗效均不够理想,且本病多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FSNneedle)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操作时常配合再灌注活动(ReperfusionApproach),在有负荷或者无负荷的情况下,相关肌肉主动或者被动的收缩/舒张活动,具有立竿见影、非常安全、几乎无疼痛、不会伤及血管、神经、内脏、不求酸麻胀痛针感、治疗次数少等优点。患者容易接受。浮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早期痛症治疗为主,到现在逐渐扩展到内科疾病领域,亦能获得满意疗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其机制,中医多从“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俞”等理论解释,属于中医《内经》中皮刺、浮刺等刺法范畴,是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解剖学、生理、病理角度来讲,浮针虽然仅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但仍可以改善内脏的功能,其机理第一军医大学原林等提出可能通过人体内存在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又可称为筋膜系统或经络系统),其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即“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而人体器官均被结缔组织所包绕,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内部形成器官的间隔,因此同样也内而脏腑、外而皮肤,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浮针通过刺入皮下结缔组织进行扫散刺激筋膜系统,从而产生生物学信息(生物电),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造成微循环、基膜通透性、受体构型、通道开闭、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激活并增强筋膜系统的自体监测与调节,达到快速缓解病痛。我们从临床看,在间隔有肘尖、髌骨等部位进针,由于这些部位皮下组织少,出现明显疗效降低的情况也能反过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