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7-15 15:45 编辑
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历代针灸名家临床经验之精华,经过其4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反复、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的研究而总结创造出来的一个针灸新学派,是岭南针灸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用有效,取穴精简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中风病是靳瑞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长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较为深入。本文回顾1993年以来靳瑞教授及研究团队和其他研究者关于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单纯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
靳三针单纯治疗中风后偏瘫报道较多,大多研究以颞三针配体针为主要治疗方法,观察对象多将脑梗塞和脑出血合并在一起统称为中风后遗症,病程在数小时至7年之间,少数研究观察了靳三针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脑血流情况的影响。
早在1993年靳瑞等取颞三针为主治疗病程1~7年中风后遗症108例,配以四神聪、风府透哑门、四关穴(太冲双合谷双);如有语言不利加“舌三针”;肩不能举加肩三针;上肢瘫加曲池、外关;下肢瘫加足三里、悬钟;血脂高加内关、三阴交、足三里。与体针法对照,颞三针组总有效率为96.3%,体针组的总有效率93%,靳三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李艳慧等选择病程3个月至2年的中风患者,采用针刺颞三针,配以四神聪、风府透哑门、四关穴,分别与针刺头针运动区和体针对比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发现颞三针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并对脑血流图进行观测,认为三种针法在改善脑血流图方面依次为:颞三针、头针、体针。迪亚拉选择发病在7 h至14 d的中风患者34例,取颞三针,配以风府透哑门,四关穴,结果一疗程后有效率达97%,并发现经治疗10次后,患者肌力明显增高。吴恺平等选择病程半个月至4年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偏瘫对侧颞三针,配以四神聪、四关穴(双)、风府透哑门,并与体针组对照。结果显示颞三针组总有效率为92.31%,疗效优于体针组。李艳慧等选择病程为3个月至12年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靳三针组58例,体针组50例,靳三针组取颞侧三针,配四神聪、风府透哑门、四关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与体针组比较,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颞侧三针组和体针组均可改善患者血流变状态,其中以颞侧三针组为优。吴闻天选择病程为15天至10个月中风后遗症患者68例,采用颞三针配四神聪加体针取患侧,上肢瘫痪以肩、曲池、手三里、合谷为主;下肢瘫痪以环跳、足三里、丰隆、解溪、太冲为主治疗,总有效率95.59%。陈治忠等选择病程在1年之内的中风患者,采用针刺头穴为主(取颞穴、百会、风府、神庭、头维)治疗中风偏瘫病人,与针刺头针相应区域(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对照,结果显示头穴组优于对照组。田雁等选择病程6个月至1年的患者,取偏瘫对侧颞三针和偏瘫侧体针:上肢不遂取颈刺激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下肢不遂取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口角歪斜取下关人中透禾;语言不利取舌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总有效率100%。李菊艳等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中风患者,采用颞三针与头针(取偏瘫对侧头皮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足运感区、语言一区、语言二区)交替治疗病程在7天至4个月内的中风患者40例,并与单纯头针组、颞三针组对照,结果显示颞三针与头针交替使用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头针组与颞三针组。认为头针与颞三针交替使用,在短期内可使患者尽快行走锻炼,早日生活自理。谢心等选择病程在10 h至3 d的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65例,取颞三针、上下痿三针、四关穴等,配合辨证配穴,结果总有效率达84.62%,并认为“三针疗法”结合“四关穴”对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尤其对急性发作病人尽早进行针灸治疗。曾祥龙采用头针、体针和颞三针交替使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肌力,并与一般体针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采用头针体针和颞三针交替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体针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