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5-7-15 15:51 编辑
近年来,随着腰椎后路手术应用的增多,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长期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有时甚至会抵消手术应有的临床疗效。笔者采用经筋刀治疗腰椎术后腰腿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年龄25一78岁,平均53岁。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者2例:其中双节段单侧开窗者1例、双节段双侧开窗者1例;腰椎骨折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3例;腰椎管狭窄症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22例;腰椎滑脱行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7例。术后腰痛持续时间1一25个月。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用指压法找到腰臀处痛点,用亚甲蓝做标记,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后,痛点处用1%的利多卡因2m1局部浸润麻醉。术者戴无菌手套以左手拇、示指绷紧进针点皮肤,右手持取微创经筋刀中的1号针刀在标记处垂直皮肤进针至皮下,切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拔出针刀,从切口处插人2号经筋刀(钝头),到达筋膜层,有突破感后顺着经筋的循行方向进行疏通,拔出经筋刀再次插人1一2次,直至感觉到经筋刀下的筋膜层至肌层完全松解。术毕,伤口用输液贴覆盖24小时。治疗1-3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34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随访评价,采用0 s-westry下腰痛量表(ODI)评价生活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疼痛的变化情况。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x100%,100%为痊愈,≥67%为显效,34%一66%为有效,≤33%为无效。 治疗1一3次后,痊愈4例(11. 76%),显效11例(32. 35 % },有效14例(41.18%),无效5例(14. 71 % )。5例无效病例中,有1例75岁患者外院行腰1至骶1全融合术后3年,严重的骨质疏松,共治疗3次,腰背臀有多处痛点,查体椎旁肌明显萎缩;腰椎二次手术1例;术后发生关节增生内聚明显1例;术后发生椎间不稳及椎体滑脱的1例;瘢痕骨化1例。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 传统腰椎后路手术采用后正中切口,尤其是在多节段、行脊柱内固定时,术中为了充分显露椎弓根钉置钉点要求暴露充分,剥离双侧椎旁软组织范围大,在暴露关节突及横突结构时可造成腰神经后支的损伤,使椎旁肌发生去神经化改变。虽然腰背肌为脊神经节段支配,呈多源支配,相互之间有交通支,但术后神经代偿重建前,仍易造成腰背肌暂时性萎缩。腰椎手术后,腰部肌肉的水肿可一直持续到手术10个月以后。运用MRI在肌肉去神经化后48小时观察到Tz释放时间的延长。这种高信号改变跟去神经化后,肌纤维再生延缓、肌细胞间隙增宽相关。后外侧融合术式术后多裂肌厚度平均减小了12. 9%,手术对椎旁肌肉造成的创伤可能是肌肉萎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手术时间长、牵拉强度大,容易造成椎旁肌缺血时间过长、代谢紊乱,从而造成肌肉萎缩坏死。此外,从椎板剥离的骸棘肌术后通过瘤痕与椎板愈合,破坏了其正常的生理特性。手术切口及术后腰部肌肉瘤痕化、纤维化,在局部形成硬结、条索状,失去原有的弹性,可导致肌肉运动协调性、舒张性下降。术后腰背肌持续呈紧张状态,使小血管痉挛,局部供氧不足,代谢产物积聚而产生致炎物质,出现腰痛。而腰痛造成椎旁肌的保护性痉挛,活动减少,再次加重椎旁肌的易疲劳性,增加腰椎进一步损伤的机会,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肌肉神经支配的破坏和肌肉功能的受损是术后腰背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腰椎术后的腰臀痛属中医“腰痛”范畴,病位在脊柱,循行分布与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关系密切,当属“经筋’,病症。经筋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特点是邪结于筋,筋伤络阻,气血壅滞,不得输布,不通则痛,疼痛是经筋病的主要症状。《灵枢集注》曰:“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也”。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之处为输,不必拘于经穴所限。腰椎手术造成的腰部筋脉损伤,属于筋伤络阻,予以经筋刀以痛处为输,疏通瘀滞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先用小针进行深浅筋膜减压,再用经筋刀进行深筋膜减张以舒筋通络,即软组织松解术,解除对末梢神经的卡压,阻断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以消除病源而获效。经筋刀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大针,“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先用针刀锐性切开皮肤筋膜层减张,再用经筋刀行钝性的减压、疏通,可以保证在闭合操作下的安全,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而且多次的进出可以彻底减压,用经筋刀疏通经筋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