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栀子花开 于 2015-7-28 16:05 编辑
脐疗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具有操作简便、针对性强、安全快捷等特点,并且疗效肯定,材料易得,适应症广,易于临床掌握,由于给药途径特殊,无副作用,避免了口服及注射给药的缺点,病人无痛苦、易于接受,被称为绿色疗法。笔者统计近20年来的中医临床报道,脐疗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170多种疾病的治疗,涉及病例7万余例,总有效率可达95.25%。目前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脐疗研究的热潮。脐疗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就脐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出探讨。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各类医学尚未见到脐疗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与防治疾病疗效评价的专门研究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脐和脏腑经络联系密切的论述,另一部中医经典《难经》提出脐下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主通行三焦,经历于五脏六腑”,为脐疗防治全身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在迄今为止问世的20余部脐疗专著以及发表的1000余篇相关论文中,均对脐疗防治疾病进行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论基础研究”多是资料的收集与总结,一般是从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机理研究”较少,观点较新的如贺振泉等提出“脐疗的形态学实质-------经络筋膜说”,认为脐以筋膜为主体,通过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临床报道较多,内容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一百多种疾病的治疗,尤以儿科病症报道为多。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目前脐疗研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脐疗的理论基础研究多为泛泛而谈,缺少足够的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比如刺激脐部能否诱发循经感传?脐部是否在人体黄金分割点上?是否为人体最佳调节点?)、临床疗效评价与实验研究证据;有些观点是作者的主观臆想,缺乏科学性;脐疗的文献研究少之又少,没有任何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机理探讨鲜有涉及,研究过程也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脐疗临床研究虽报道较多,但大多是低水平重复,样本数少,指标单一,设计欠合理,方法缺乏科学的对照,疗效证据说服力不足;实验研究更是不足。国外至今没有脐疗的专门研究,但有类似脐疗外治特性的制剂—经皮吸收制剂。自1981年,美国Aha公司首次推出东食若碱贴片后,国外已有硝酸甘油贴片、尼古丁贴片等多种产品上市。利用艾灸的原理发明了中药经皮给药的新技术,使艾灸与经皮给药技术结合起来,为脐疗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脐疗国家标准尚未制定
据《科学时报》报道:不久前,有关针灸穴位定位的国际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专家在该标准的制定中发挥了绝对主导作用,为我国医学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针灸学会称,现行有关针灸的国家标准只有7项;2(刃6年又完成了11项针灸标准(涉及皮内针、皮肤针、头针、耳针、三棱针及透穴刺法、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乃至灸法、拔罐等针灸各领域)的制定、1项标准的修订。“脐疗”因作用部位为“神阙”穴,其技术规范应包含在针灸国标里面,但目前对于脐疗的操作问题尚未有规范而统一的模式。鉴于脐疗临床安全与疗效的双重呼唤,脐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国家标准亟待制定并尽快发布实施。令人兴奋和喜悦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再度启动10项针灸国标的制定工作,继续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步伐。脐疗技术操作规范的标准化既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