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2|回复: 1

脐与人体五脏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03

回帖

58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87
发表于 2015-8-1 17: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5-8-1 17:14 编辑

       脐通五脏,为真神往来之门户

       脐位于腹正中央,为冲脉之所系,元气归藏之根,故有五脏六腑之本的说法。脐,齐也,正如《东医宝鉴》所言:“脐者,齐也,身之本,正谓脐中也”故脐实可谓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枢纽。 脐又属任脉之神阙穴,神阙,神气之穴,真神往来之门户,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说:“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曰神阙”又曰:“是神气之穴,保生之根”所谓神阙为神气守舍之处,故《诊病奇侅》曰:“夫脐之凹也,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环中幽静、轮廓平整,徐徐按之有力,其气应手,内有神气之守也;若软柔如纊,按之其气不应者,其守失常也;突出而凸,气势在外,其守不固,至于弱如泥者,其命必不运,何得永保天年乎。” 脐为元气之所系,而关于肾

       脐的生理意义还在于脐为生气之源,因脐关乎于肾,连及于命门,所谓前有神阙,后有肾、命,共为生气之所系。故《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亦即元气。《诊病奇侅》说:“脐者,元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本”及“脐下丹田,真气之所聚”真气乃先天真一炁气,丹田又称下气海,位于脐下,人生元气源于命门,肾,藏于脐、丹田下气海之中,系之于脐,故张景岳说:“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入之处”及“先天真一炁藏于此”“一点真灵之气聚于脐下”以上皆说明了脐与源之于肾、命门,藏之于丹田下气海中的元气的密切关系。 脐贯任、督,通达十二经脉

       脐,任脉贯行于中,督脉气应于后,任、督又各为阴经之海及阳经之海,总统诸经、故神阙(脐)能通应阴阳、内连人体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乃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岐,三脉经气相通,皆达于脐,可见脐与冲、任、督的关系甚为密切。

       脐又与人体十二经络攸关,脐,地处人体中枢,为经络通行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如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下挟脐”。 其他,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阴蹻、阴维脉等经络的循行亦皆近脐。此外,奇经八脉纵横串于十二经之间,具有横溢蓄经的作用,可见脐内联于全身经脉,通过各种经气的循行,交通于五脏六腑,旁达四旁,前主中州,后应肾、命门,实为人体气血相贯的一大枢纽。

       以上说明脐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故脐是窥视人体内脏状况的重要部位。。 脐诊法脐诊法就是按切脐部的动脉,探查其动态变化,以了解“肾间动气”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重症外感热病(夹阴伤寒)及复杂的内伤病辨证等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当脐筑动,简称脐跃,亦称脐旁动气。

  脐诊诊法令患者仰卧,手足平伸,敞露脘腹。医者以手掌心平按患者当脐,作轻、重、浅、深的切按,注意辨析脐跃动态的大小、缓急、深藏、浮现等。按切时应上下左右移动,上及于脘,下及脐下三寸。  脐诊原理祖国医学认为,当脐属肾,脐下三寸为丹田,是元气归藏之根。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根于肾,隶于阳明。沈金鳌谓:“肾间动气,即下丹田,为脏腑经络之根本,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头,名曰大海,贮其精血”。据此可知,脐诊法既可诊察冲脉动态,又可探知肾及其他脏腑经络之变化。故下元虚损,冲阳浮逆,或阴寒上僭等病变,脐跃即可产生变象。《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又云:“寒气客而脉不通,脉不通而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吴坤安云:“动气筑筑就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而连及虚里心胁而浑然振动,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均资证明。 脐居人体正中,内通五脏外达四旁,腹内脏器疾患皆可外露于脐,故脐又称为腹眼。此外,口、脐、肛为人体上中下三要窍,乃候脾胃之要地……所以奇珍在诊断里面也属于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相脐轮

       正常脐轮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口丰满,色泽红润,边缘滑利而富于弹性,象征脏腑精气充足,生机旺盛。如脐轮薄,脐口不圆,色泽不正,按之枯涩为脏腑精气不充,禀赋素薄。

       此外,应注意脐的轮廓是否清楚,大小是否得当,和腹的大小是否相应,深浅是否相宜。一般而言,脐直径2.0厘米称为大圆脐,1~2厘米为中等脐,小于1厘米称小脐。 相脐壁

       脐壁亦称脐廓,正常,脐壁厚实,色泽明润,脐宇宽宏,如脐壁薄,色泽枯晦,脐廓窄缩则属异常。一般而言,脐廓深度大于1.5厘米为深脐,小于1厘米为浅脐,过深或太浅之脐廓均为异常,故《诊病奇侅》曰:“脐大容李者为寿相,浅大者亦为寿相”。然脐宇虽小,只要坚固牢实者亦非夭貌。总之,脐之大小得宜,脐部坚牢厚实者提示肾气实,反之,脐廓软薄萎缩,脐宇小浅者肾气虚,故据脐廓的刚盈柔松可判断疾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 相脐底

       正常,脐底光滑红润,脐之根蒂居中,牢实挺拔,推之不移,象征元气充盛。反之,若根蒂应手虚软,色泽枯夭,或苍白露青筋,甚至呈晦滞色者,皆属异常脐底,若见脐与肉相离者则为元气败脱之兆。 脐相寿夭的意义

       脐为元气之候,故对预测寿夭有一定的意义,若脐深、脐环圆整、轮廓宽宇、肌肉厚实、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之相,主寿。反之,如脐浅、脐环不圆,轮薄廓狭,脐肉薄虚色泽不华,按之虚软如泥者为无根蒂之脐,为神气不充、元气虚弱之夭相,故《诊病奇侅》曰:“人之寿夭,相脐可知也”甚是。 最近文献报道称日本一位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从肚脐的形状,可判断人的健康状况。如圆形,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表示正常男子;满月形,多为正常女子;向上形即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多有胃、胆囊、胰腺疾患;向下型与上述相反,表明患有胃下垂,胆囊等疾患;偏右型易患肝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偏左型多见肠胃不佳;浅小型多见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感全身无力等现象。 悸动气包括脐周悸与脐周动气,脐周悸包括脐上悸、脐中悸及脐下悸,其特点为自觉悸动,多提示脏虚、水饮及挟瘀。脐周动气包括脐上动气,脐中动气及脐下动气,特点为他觉触动,为脏虚、冲气上逆、水气的标志。

       脐周悸病轻,脐周动气则较重,脐周动气可由脐周悸发展而来。二者互为病理转化关系。



105

主题

103

回帖

58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87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说,脐中动气是不能触动的,如能触到其跳动亦是较柔和的,一息大约5~6次,如7~8次以上则属凶相。 脐上悸、动先兆意义 

      脐上悸为病人自觉脐上筑动,多属心肝不宁,常出现于神经比较敏感的女性,病情较轻,每于情绪激动时出现,常与失眠,梦多等症兼见,此类人多性情急躁、敏感多疑,素禀体质纤弱。

      脐上动气为医生可以触知的动气,提示肾虚不潜,冲气凌心,常出现于肾阳虚患者,若脐上动悸连及心下,甚至波及虚里则为心肾两虚宗气无根的重证信号。证见面白头晕,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脉沉、舌质青、苔白等,故前人叹曰:脐之动,实为君火之应,意竟在此。动气在脐上,若见颧赤烦躁,又为下焦阴寒浮阳上越的真寒格阳症标志。 脐中悸、动先兆意义 

      脐中悸即当脐悸,为中虚之征兆,盖脐主中州,脐有动悸则示脾气不足,胃无虚冷等病变,证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苔白润胖嫩,脉细弱无力,脐中悸常有中气下陷致内脏下垂等证,临床上胃下垂患者确常有脐中悸症状。

      脐中动气为脐中悸的较重情况,为脾肾两虚、肾病及脾病理。由于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因此,脐中动气除提示脏寒之外,还有中虚土不制水,冲气凌心之势,较脐中悸更为严重。证见脐中筑动、面白畏寒、腰冷肢凉、腹鸣便溏、食少心悸、舌苔的舌质青体胖嫩、脉沉细等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6 13:45 , Processed in 0.31168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