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医院颈肩腰腿痛专科住院部的患者。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70岁,平均年龄(50.1±10.7)岁;病程最短者15 d,最长者9年,病程<6月者12例,6月至1年者5例,>1年者13例。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治疗方法:取穴 贯彻“以痛为腧”的施治原则,取手三阳经筋线上的“筋结点”(即病灶)及颈夹脊穴。重点是横突3,4,5点,肩胛提肌附着点及颈前角肌、冈上肌、斜方肌等压痛点及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配合辨证取穴:风寒湿型加大椎(拔火罐)、风门、风府;气滞血瘀型加血海、膈俞和局部痛点刺络出血。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查明病灶部位后,常规消毒,取0.35 mm×40 mm或O.35 mm×50 mm毫针,医者左手持针。右手同定病灶,即应用“指合力”固定病灶,要求针刺达到病灶,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隔5 min行针1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 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 (1)所有患者均告知维持正常的枕姿、坐姿,养成良好的用颈习惯。维持颈部生理曲度及活动度。(2)坐位或低头位工作不要超过l h,应做轻柔颈部功能活动,持续5 min,3次/d,以维持颈肌各组间的平衡,避免劳损与废用。 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参照《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部及上肢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症状缓解≥90%;显效:原有各型症状明显好转,颈肩背疼痛减轻,颈郝及上肢功能明显改善,症状缓解≥75%、<90%;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症状缓解≥30%、<75%;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症状缓解不足30%。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56.7%,愈显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6.7%。 神经根型颈椎病旧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邻3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所致。近年临床研究发现,由增生物直接刺激压迫引起症状者仅占极少数,绝大多数是由增生物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进而间接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血管而引发症状。故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在于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 本研究治疗组取穴以手三阳经筋“筋结点”为主,重点选取横突上3,4,5点,肩胛提肌附着点及颈前角肌、冈上肌、斜方肌等压痛点,以行气活血,通经祛邪,配以颈夹脊和所过经脉远端穴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寒湿痹型加拔火罐,其作用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效;气滞血瘀型在局部痛点刺络出血,以泻除瘀滞、热邪。加速气血运行等,可收“血实则决之”、“宛陈则除之”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