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嫣然 于 2015-8-8 16:28 编辑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致残率极高,资料显示其致残率为70%一80%,但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功能障碍主要是肢体的偏瘫,严重影响中风后功能的恢复,和远期的生活质量。运用眼针加运动疗法、配合中药辨证施治40例中风后偏瘫,通过临床症状的恢复及肌力检测的提高,证明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患者均为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均经头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西医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入选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80例中,年龄最大72岁,最小46岁,平均年龄59岁;中医辨证分型风痰人络24例,风阳上扰36例,风痰瘀阻12例,气虚络瘀8例。
治疗方法:均经临床常规予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活化脑细胞治疗2周后,病情平稳即开始行眼针加运动疗法治疗,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
眼针疗法眼针取穴以《中华眼针》为标准,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选取华佗牌30号0.5寸不锈钢针,在距眼眶内缘2mm处眼睑相应穴位上横刺,进针深度不宜过深,不宜超过各区界限。不施手法,留针30—40min,留针期间配合运动疗法,即令患者主动活动患肢,包括上抬、平移和屈伸等;除上述问、直接运动外,医生还要多次活动患肢行被动运动。结束后缓慢出针,并用干棉球压之以防出血、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2天,在进行第2个疗程。
中医辨证与中药配伍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按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风、中经络及恢复期的证之分类方法,进行辨证分型及处方用药。风痰入络型治祛风化痰通络,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药用当归20g,白芍20g,天麻20g,半夏10g,鸡血藤15g,胆南星15g,白附子lOg,全蝎lOg,稀莶草15g。风痰上扰型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20g,钩藤25g,珍珠母30g,石决明25g,桑叶15g,菊花15g,黄芩15g,山栀子15g,牛膝25g。风痰瘀阻型治宜祛风化痰、祛瘀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药用天麻20g,胆南星I5g,天竺黄15g,半夏lOg,陈皮15g,地龙15g,僵蚕15g,全蝎15g,远志15g,石菖蒲15g,稀莶草15g,桑枝15g,鸡血藤20g,丹参15g,红花15g。气虚络瘀型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30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当归20g,川芎15g,地龙15g,牛膝20g。若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30g,竹茹15g,川贝母lOg,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有力者加钩藤20g,石决明20g,夏枯草I5g,以平肝息风。咽干口燥者加天花粉20g,天冬20g,养阴润燥。每剂煎3次,每日早、晚各口服100mL。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