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养生堂 于 2015-8-10 15:43 编辑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中医名大偻,是病变侵犯中轴关节、肌腱韧带附着点的慢性病变,可致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肌腱端等部位的疼痛、僵硬、活动失灵等症状。这些部位的病变及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经脉阻滞不通、筋脉失养挛缩是一致的。 故依此笔者认为:大偻的病机是奇邪、虚邪侵入后所致的筋不柔、络不通。应用中医药治疗时要着重通经络、养筋骨,以预防病变的典型发展而导致病人过早出现残疾。 典籍文献中的经筋诊疗论述及分析 《灵枢·本脏》云:“经脉者,可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诸病源候论· 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 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灵枢· 五变》说:“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奇邪淫溢,不可胜数。”《素问· 气穴论》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又说:“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从《内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奇邪侵入络脉以后致络病,耗散卫气、迟滞营血、伤络脉而致络不通,其传变不遵循营卫运行规律而另有他途。陈世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背脊骨痛者,乃肾水衰竭,不能上泽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而作痛。” 《内经》的奇邪、虚邪的论述与现代医学认为AS是先天遗传易感基因及环境、感染、自身免疫、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有极其相似之处。周仲瑛教授论述痹证时说:“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 AS属痹证范畴,但与一般的痹证又有很大的差异,其有自身的病理基础和病机特点。如何抓住其病机特点,找出规律性,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是中医诊疗思路的重点。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脊柱小关节,侵犯肌腱、韧带、关节囊,从经络归属上属肾、肝、督脉,是肝、肾、督、经脉、筋脉感受邪气所致。对本病的治疗,在早中期宜以滋补肝肾精血为主,治疗思路的核心是处理好脊柱小关节及周围关节部位的“病筋”。 以祛除奇邪、虚邪,使经筋柔和舒缓。朱良春教授治疗 AS采用痹通汤与虫类鲜药浓缩丸治疗,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滋补肝肾、养阴荣筋、柔筋止痛的经筋思路 《素问·缪刺论》说:“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正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虚邪入络脉致络病,机体正气不足,“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由于体虚,邪气留恋,着而不去,虚邪的传变,可入经入脏。《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之中人也……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肝的生理功能是藏血生血。肝主筋,经脉需肝脏阴血的润养,才不失柔软灵活。焦树德认为“人体肾、督正气不足……并且不能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肝体阴而用阳,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气血之功能,肝脏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非柔润则不和。肝阴血足,经脉得以濡养,不会出现经脉挛缩,肢体酸楚,屈伸不利等表现。AS的早期临床表现是:脊柱僵硬、疼痛、晨僵、活动不利,休息不能缓解而活动后可以缓解。所以在治疗时宜补肝肾以养阴荣筋,使肝肾的阴血足而濡养经筋,恢复脊柱及肢体的生理功能。 临床中多数AS病人表现面色旼白,为血虚貌,需补肝养血。部分病人合并眼部病变,如虹膜睫状体炎致视力下降,亦需补血养阴明目。 “肝为罢极之本”,AS病人不耐劳作,易出现疲乏无力,为肝肾虚的表现,亦宜补肝肾阴液,均宜实肝肾之体而荣经筋。 筋“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疼痛是痹证的一个突出症状,其病机是经脉痹阻或筋脉失养。AS是终生性疾病,从发病到诊断确立,病变已久,故肝肾已伤,加之素体本虚,不能濡养筋骨肌肉,出现骨节脊背疼痛较甚。病久则营卫气虚,气血运行无力,脉络空虚,气不行血则痛。 病久则血行不畅,瘀阻经脉,经脉痹阻而致痛。病久则津液停滞,留滞腰背,致痰凝停滞而痛。 本病是奇邪、虚邪侵入所致,营卫气血失调,是痹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人体肝肾阴液不虚、营血充足而不出现痹证。卫气盛则卫外功能强,亦不出现痹证。 所以在AS治疗时,“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 《类证治裁·卷之三》的原则,应“酸甘化阴”法,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甘草、地黄、山药之甘,以柔筋脉之挛急,达补肝柔筋之效。 现代科学从白芍中提炼出的白芍总苷----帕夫林,为调节机体免疫治疗风湿类疾病的一味重要药物。 现代医学应用免疫抑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及白细胞介素抑制剂(双醋瑞因子)治疗AS,可见滋补肝肾是治疗AS的一个重要方法,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机体的抗病能力。在滋补阴血的同时,兼以温补肾元,以强卫气,使气血调和。 利湿化痰、疏风活络的经筋思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AS的外在因素是“久居潮湿之地,或雨水湿淋,睡卧当风……”现代医学认为潮湿及寒冷是AS重要的发病因素。外邪浸注于经络、筋骨、关节,致气血痹阻。奇邪、虚邪痹阻经脉,经脉阻滞,经筋失养,久病不愈,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滞为瘀,津停为痰,留滞腰脊。 寒湿是AS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湿性凝滞,可见腰骶脊背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症。外因之湿与内因之痰相合,互结胶着不移,故见病程缠绵难愈。AS病人平素体虚,遗传着父母的先天邪毒,易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关节,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可发生疼痛、酸楚,肢体活动不灵等。在治疗用药时应化痰通络散结,祛除皮里膜外之痰湿,痰湿除则络通痛止,经筋舒展,活动灵便,选用一药多效的药物,方为合度。 或佐以益脾养肾之品,即温养气血之本源,使营卫强健,痰湿无以复生。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经筋思路 《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久病多瘀”,瘀既可作为AS疾病因素之一,又可作为主要病机贯穿整个疾病过程。AS缠绵难愈,病久则血行不畅,瘀阻经脉,在病机上与痰浊相互作用,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互结,胶着为痹,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形成了复杂的病理变化。瘀血的特性是疼痛且多为刺痛,固定不移,多有昼轻夜重的特征,这与AS的临床表现相一致。 治疗当化痰行瘀,通畅经脉。AS病位在脊柱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督脉病变与肾阳虚有关。肝肾同源,久病及肾,痹证日久,影响到肾脏功能。 从经络的循行上看肾脉与督脉关系密切,肾督阳虚,脊背腰胯部失去阳气的温养、布化,气血不荣,渐致筋脉挛急、僵硬疼痛等症。治宜养血活血,温肾通督,使气血充盛,瘀血袪除,督脉通畅,逐渐恢复脊柱的灵活性。 对于AS的病人,应该极其重视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如延误了早期的治疗时期,既已形成脊柱强硬,就很难恢复脊柱的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