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雅风 于 2015-8-21 16:12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典型症状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或(和)麻木。常规针刺主要取夹脊、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为了研究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化方案,笔者以急性期采用埋针、放血、温和灸,后期电针腰突穴的方法分阶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经CT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最小 32 岁,最大 61 岁,平均 45 岁;病程最短 3 d,最长 8 年,平均 1.2 年;腰椎CT示单纯L4/L5腰椎间盘突出 58 例,单纯L5/S1腰椎间盘突出 47 例,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 15 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史;②长发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加重;④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示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排除标准:①腰椎 CT 示髓核脱入椎管或有患肢足下垂需手术治疗者;②合并有Ⅱ级以上腰椎滑脱者;③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及Ⅱ级(含)以上高血压病者。
治疗方法:急性期
急性发作,疼痛严重者,根据疼痛放射部位沿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之不同,分别选用腕踝针之下4、下5、下6。用长 25 mm毫针向上沿皮下平刺 1.3 寸,要求无任何针感,并调整至不影响关节活动时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 48 h。隔日治疗 1 次,3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1 d。首次治疗需观察患侧腘窝有无“青筋”显露,有则予以三棱针泻血。嘱患者家属每日予以艾条温和灸椎间盘突出节段的患侧夹脊 30 min。
缓解期 经治疗,疼痛缓解,但下肢仍顽麻乏力者,取腰突穴,用长 75 mm毫针直刺 2.5~2.8 寸,以针感向患肢放射为度,并在脊柱对侧距后正中线 1.5 寸,且与腰突穴同一水平位置处,用 25 mm毫针向腰突穴方向沿皮下平刺 1.5 寸。采用LH202H电针仪,腰突穴接负极,用连续波,频率为 10 Hz,强度以引起肌肉颤动而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隔 10 min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以消除耐受,留针 30 min。每日治疗 1 次,6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1 d。
所有患者均治疗 4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痊愈 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 70°以上,能恢复正常工作。好转 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善。
经治疗,120例患者中,痊愈76例,好转4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7.5%。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时主要症状是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或(和)麻木,西医病理学认为是神经根发生炎性水肿所致,中医学认为是气血运行障碍所致,针灸的镇痛和缓解麻木主要是通过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治神而实现的。腕踝针与常规针刺比较,因其进针点在经脉上,针体在经脉的循行线路上,留针部位表浅,留针时间长,所以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神方面作用更强,其镇痛和缓解麻木也更趋显著。委中为血郄穴,予以刺络放血,有较强的活血通络作用。夹脊穴温和灸可温通病所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以上治疗的实质是抑制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信息,改善循环,促进神经根炎性水肿的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