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嫣然 于 2015-8-24 16:17 编辑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紊乱性症候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在全球的发病率为10%-20%,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1:2。IBS症状可持续、间歇、反复发作,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症状比较重,并且明显影响其生活质量。脑肠轴及其释放的脑肠肽发挥着中枢情感与胃肠功能信息双向传递的作用。已发现P物质(substance P,S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及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等脑肠肽,与腹泻、便秘、胃肠感觉异常等症状密切相关。脐疗法是脐中疗法的简称,是以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对脐部施以或熏或灸等物理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可广泛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等系统疾病的治疗。本研究在前期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试图从脑肠肽的角度探讨脐疗治疗脾虚型IBS可能的效应机理,为脐疗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患者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年龄19-28岁,平均(21.4±2.5)岁,病程3个月-8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美国胃肠病周期间正式公布的IBS Rome Ⅲ诊断标准:在最近的3月内每月至少有3d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下列症状中的2个或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排便频率的改变;③粪便性状的改变,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占大便量≥25%,硬便或块状便占大便量<25%。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最近3个月出现的症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第1版)中的泄泻脾气虚证诊断标准:①主症:大便时溏时泄,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②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细弱。 纳入标准:①符合IBS肠型腹泻诊断标准;②腹泻出现频率至少每周2d;③符合脾虚证诊断标准;④年龄在18-60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未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患者。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者;②大便带脓血和/或黏液,疑为肿瘤、痢疾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肾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妇女妊娠期;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无法继续治疗者;⑥已接受其他治疗,可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检测者。 治疗方法:隔药物灸脐治疗 方药组成:主要由白术、山药、茯苓、丁香、五倍子等组成,混合超微粉碎,密封备用。 操作方法:先以温开水调面粉成圆圈状(周长约12cm,粗约2cm),面圈的中间孔应与患者本人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cm),备用;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75%酒精在脐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绕脐1周,取少许麝香(如小米粒大)置于脐内,然后取上述药粉适量(约8-10g),填满脐孔,用艾炷(直径约2cm,高约2cm)置于药粉上,连续施灸10壮,约2h。灸后用医用胶布固封,2d后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脐部。每周治疗2次,4周为1疗程。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范畴,病变部位在大、小肠,并与脾、胃、肝、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情志、饮食、寒热、劳倦等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神阙穴在经络上与脾、大肠、小肠等脏腑皆密切相关,是脾胃在体表的反应点。从解剖结构看,脐是人体体表给药的最理想部位,所用药物不仅可以通过刺激脐部调理多个脏腑的功能,还可以将自身药性通过脐部渗透到体内,发挥疗效。 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被称为脑肠轴,内脏反作用于中枢的痛感情绪和行为,即胃肠症状对心理状态的反作用。脑肠轴中起信息双向传递作用的小分子多肽称为脑肠肽。本研究选取研究较多的SP、5-HT和VIP等3种脑肠肽作为观察指标。其中SP是一种速激肽,可增加胃肠蠕动,强烈促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加强结肠的集团推进运动,刺激小肠、结肠黏膜分泌水和电解质。5-HT受体主要分布于胃肠道和脑中,5-HT与受体结合能使IBS患者的肠道运动增加、内脏敏感性增高、液体生成增多而吸收减少,与IBS患者腹痛、腹泻和内脏感觉异常等症状密切相关。VIP与其本身的VIP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环化酶,通过cAMP发挥生物效应,还可通过μ-阿片样受体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