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8-28 16:16 编辑
所有患者均以反复发作的头痛、眩晕为主要症状,多为头位、体位变化而引发,多伴有颈部不适。年龄2l一65岁,平均45岁;病程1个月一3年。入选的病人均进行了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治疗组48例异常,阳性率80%,
诊断标准:(按1995年1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执行)
西医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长期低头工作者,长时间看电视者,睡姿不正确者,多呈慢性发病;③有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征(以眩晕为主)彤或曾有猝倒病史者;④旋颈诱发实验阳性;⑤颈椎x线示: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关节失稳;⑥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中医诊断标准:主症:颈项胀痛沉重、眩晕、头痛、畏寒肢冷。次症:耳鸣,心悸,常伴肢体麻木疼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紧。
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症候诊断标准。③年龄范围在16岁以上,60岁以下。④门诊或住院患者。⑤已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病例标准:①不符合中西医辨证和诊断标准者。②不属针灸手法作用范围内病例。③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者。④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⑤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给予火针正骨治疗①正骨疗法:采用新医正骨疗法。患者坐于靠背椅上,医者站于患者身后,以右侧为例,术者用左手拇指至于偏歪寰椎的横突,起支点固定作用,右手至于患者脑后,右前臂夹持患者下额,嘱患者低头,右前臂向上牵引,然后向右后旋转,听到弹响后停止,之后反方向平衡,手法结束。如患者寰椎后弓上翘,反方向施术时,右手拇指至于寰椎后弓位置,左手同上右手,患者仰头,然后向左上后方向用力,同时右手拇指向下顶推,听到弹响声手法结束。隔2日1次,4次为l疗程,共治2个疗程。②火针:颈椎夹脊、双侧头维、率谷、太阳穴。使用华佗牌1.5寸、30号不锈钢毫针进行操作。酒精灯上烧红针尖部约0.5寸,以与皮肤星90度角垂直迅速剌人穴位。夹脊穴进针深度控制在0.5寸,不做提插捻转,留针30min。双侧头维、率谷、太阳穴用火针迅速点刺穴位,不留针。隔日1次,5次1疗程。
所有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按1995年1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执行。治愈: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好转: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征减轻。未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48例患者中,好转12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为1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范畴,本病发生多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入侵及长期劳损为外因。<素问调经论》日:“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日虚”,患者的血流变异常似与“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荣血泣”等有关。现代医学表明,椎动脉在走行过程中并非直行,一般认为椎动脉在上颈段有3—4处正常弯曲,分别位于颈2—3横突之间,寰椎侧方关节和寰椎侧块之后,而椎动脉的急慢性供血障碍最常见的部位也就在这几处。与脊椎其他阶段相比,寰枢关节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征,寰椎与枢椎共构成3个具有机械学特征的关节,即寰齿关节和寰枢关节,这一特征决定其运动幅度较大,运动最为独特,呈三维性,当在外力或其他诱因作用下,引起上颈段关节位置紊乱,就可压迫或刺激本已弯曲的椎动脉,出现供血障碍而诱发本病,而这种位置改变也往往呈三维性,即前后、左右和水平方向的改变。在颈椎x线片上可见,正位开口位表现为齿状突距两侧块的距离不等宽,两外侧关节不等高,侧位表现为寰齿间隙程正V和倒V字改变。
本研究采用的火针疗法具有火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治病机理在于温热,通过刺激穴位和部位,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行。古代医家认为,人身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凝聚不通,温则流而通之,火针疗法惟借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寒,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如烈日消冰,由寒随温解之义。选用足阳明胃经之头维,足少阳胆经之率谷和经外奇穴太阳,三穴对于头痛、眩晕等症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利用火针电刺,温经散寒,散风行气,通过观察,疗效显著。新医正骨疗法本着“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从三维角度上快速纠正关节位置紊乱,即水平施术纠正左右和水平方向的改变,前后施术纠正前后方向的改变,从而恢复关节的耦合运动,解除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