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最大63岁,最小19岁,平均39.8岁;病程最长达6年,最短1周,平均6年。其中中度33例,重度10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症以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痛为锐痛,呈刀割样,亦可为钝痛,可为静止痛,夜间较重,也可因运动而诱发或加重。疼痛涉及肩胛部、肩关节、肩背部。冈上肌、冈下肌无力,致肩外展,后旋受限,但三角肌力正常。检查时,按压肩胛冈中点上方、肩胛上切迹处,可有明确的局限性压痛和放射到整个肩胛部的疼痛,可触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肩关节最初外展无力,如冈上肌瘫痪,手触冈上窝并主动外展上肢,感觉不到该肌收缩,冈上肌受累时,则后旋无力,且在冈下窝触不到该肌收缩,冈上、下窝变平。化验及X线检查对本症诊断无帮助。肌电图检查,可见冈上肌、冈下肌出现纤颤波及正锐波。
治疗方法:铍针的规格,直径0.5~0.75 mm,全长5~8cm,针头长1 cm,针体长4~7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 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操作时首先在肩胛上皮神经的支配区寻找压痛点,如肩胛冈中点上方,肩胛上切迹处等,并用龙胆紫标记。局部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压痛点的旁边,右手用腕力将铍针直接垂直刺入压痛点,使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到达冈上肌,或针尖通过深筋膜到达肩锁韧带,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即松解卡压之处的软组织,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进针深度约为1~2 cm,进针深度要视病人的胖瘦及病变部位,因人因病而异,灵活应用。一般治疗1~3次。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断治疗标准,制定如下治疗评估标准:对颈肩部疼痛、压痛按不同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级,并分别给予0、1、2、3不同的分值。(VAS法)正常:无疼痛,0分。轻度:1~4,1分。中度:4~7,2分。重度:7~10,3分。临床控制:疼痛、压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压痛明显缓解,积分下降≥2/3且>1分,有效:疼痛、压痛减轻,积分下降≥1/3且<2/3。无效:疼痛、压痛无明显改变,积分下降未达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