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8|回复: 1

脾胃与季节的关系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发表于 2015-9-24 16: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5-9-24 17:00 编辑

       经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也”。又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之气”。脾胃属土,可以滋养五脏;胃容纳水谷,可以资助四肢百骸。脾胃居于中宫,旺于四季,其在人体应于四肢。脾为土,肺为金,土能生金;故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可以影响到肺的功能,反之,肺的功能正常与否也可以影响到脾胃。故经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互为表里,阳明胃经中的血气最为旺盛,所以在十二经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龚廷贤曰:胃形如囊,名水谷之海。脾形若掌,乘呼吸而升降,司运化之权,其致呼吸者,元气也。脾居其间,附胃磨动,所以谷气消而转输也。胃属于戊,脾乃己也。至哉坤元,万物滋生。
      人体一身之元气,乃是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于胃脉,所以人体必须以胃气为夲。凡是善于调理脾胃者,都会珍惜胃气。胃气充足康健则升降不失其法度,胃气虚衰萎弱则会使升降稽留滞涩。运化食物靠的是元气,生化血气靠的是饮食。其运化和生化过程无时不在,无时不然,所以没有专名,也没有定位。故经曰:“胃气脉不可得见,衰乃见耳”。
      寸、关、尺六脉之偏盛而出,或独弦,或独浮,或独洪,或独沉,这是脉无胃气之神的缘故。至于屋漏、雀啄等脉的出现,是由于元气先竭而胃气不能相接济。气将绝,则升降之道废,运化之机驰也。
      大凡膈中不快、饮食不美者,是气虚的原因。或者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伤,形成一时的胀闷,过后则会恢复。若是受伤后,很久不能恢复,难道不是因为元气亏损而胃气虚弱造成的吗?
      治疗内伤的要点大致有三条:
      一是饮食劳倦造成的伤脾,这是人经常患的疾病,是由于气血不足,胃脘之阳气不举所造成的,宜用补中益气汤主之。
      二是嗜欲太过造成的伤脾,此是富贵之人常患之疾,因为过度的饮食厚味而生痰,使痰邪郁滞在膈中;放纵其情欲则会耗精而气散。经曰:“肾者胃之关”。肾脉是从脚底涌泉穴起上行,沿股内廉,夹任脉,抵咽嗌。精血枯竭则无润下之力,所以吞酸并且艰难,胸膈渐渐觉得不舒爽,宜用加味六君子汤加红花三分、盐炒知母一钱主之。
       三是饮食过饱,肠胃受伤,形体劳苦之人易患此疾。宜用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权之。内伤所形成的疾病不过如此,然而治病要求本,都要以养心健脾舒肝为重点。
      人如果心气平和则脾土荣昌。心火,脾土之母也;肝木,脾土之贼也。木曰曲直而作酸,所以肝舒则胃气顺畅。肺是传送之官,肺主气、属金,肺金有力则能平肝木,使肝木不能作膈闷矣。
      治疗脾胃病,人多执着于旧方,喜用香燥耗气之药,导致失误很多。我有家传三因和中健脾丸,为治疗脾胃病之通用方,其功效不可尽述。原来世俗当中只知有枳术丸,为治疗脾胃病的要药,真是肤浅的认识。有人认为健脾养胃之药可以久服,简直荒谬之极,这样不但无效,还会抑制甚至剥削真气。
      凡是知道《素》、《难》大旨的人,在判断疾病安危的时候,首先观察胃气,因为三焦的司纳、司化、司出,完全本于胃气。所以,凡治内伤之患,不知珍惜胃气者,肯定要有实实虚虚之患,学者必须要深思。
      关于脾胃的论述,以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最为卓著。李东垣,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世居河北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的东垣地区。师从于易州之张元素,是中医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擅长从脾胃论病,主张保护元气,开创了内伤脾胃的学说及治疗先补脾胃土的先河,与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
       李东垣先生生活于南宋偏安,金元混战,民族矛盾非常激化的年代,当时中原扰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人们生活极不稳定,东垣先生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发病死亡的原因:
      一是:战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饥饿、寒暑、劳累、忧恐、流离失所等原因所造成的疾病。
      二是:医生抱残守缺,执古不化,不能正确地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生搬伤寒外感诸方以治内伤各症,重损胃气,造成治疗上的失误,加之东垣先生本人就有脾胃虚衰,精神不振等症的亲身体验,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撰写出了《脾胃论》,进一步阐述了“人以脾胃中的元气为本”的观点,同时创立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有效处方,对金元以后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在《脾胃论》中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他以一年四季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秋冬之气沉降而收藏,惟长夏土气居中央,为浮沉变化的枢纽,由此认为人体精气的升降运动,亦依赖于脾胃居于其中以为枢纽。若脾胃一伤,则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疾病随之而生。所谓“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伤皆起;或升而不降,亦病也。”所以东垣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应起居有时、寒暑有度、饮食有节、颐养神智,不暴喜暴怒,如此方能“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其在升降问题上,尤强调生长升发的一面,认为升发阳气,阴火才能收敛潜降。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这是因为脾胃内伤而虚弱,不能化生气血,气血不足以维持身心活动及防御外邪的侵害,就会引起疾病,他提出导致脾胃内伤的病因有:
      1、饮食不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而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饮食不节则先伤胃气,胃伤而脾后病。
      2、劳倦过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其认为“劳倦伤脾”劳役过度,累及肌肉、四肢则伤及脾,脾伤则津液运化失调,今脾虚不能为胃运行津液,故脾病则胃亦同时受病。
      3、情志内伤:《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此因喜怒忧恐耗伤元气,资助心火。火气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其认为情志不遂,没能引起心火偏盛,心火盛则必乘土位而损元气。
      4、外感时邪:《脾胃论·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中说:“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某一气胜,亦能伤脾损胃。”在伤寒或温病的传变过程中,首先伤及的就是脾胃。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6: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5-9-24 17:00 编辑

       东垣先生在论述“脾胃内伤”的病机时,对于《素问·五常政大论》中“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的理论进行更深一步的阐发,认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是脾胃内伤的主要病机。他认为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此脾胃健运,脾升胃降,升清降浊,气机才能调和,人体正常的升降运动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人体的正常功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司,内则五脏六腑,外则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证。

       东垣先生以阴阳辨证为鉴别内伤与外感的总纲,从辨脉、辨寒热、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筋骨四肢、辨渴与不渴等十二辨,列举了鉴别诊断的要点。尤其对内伤中气虚、发热,更独创性地论述了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临床征候和治法方药,还创制了“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及制方用药法度,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春分至秋分,温热统领,所以多热病。秋分至春分,寒凉统领,所以多寒病。湿土居于中央,所以一年之中皆有湿病。春天多风,所以多肝病。秋天多燥,所以多肺病。天文不同也。张仲景,北方人,所以论《伤寒》;吴有性、叶天士、吴鞠通,南方人,所以论《温病》,地域不同也。李东垣生活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们饥寒交迫,所以论《脾胃》,人事不同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9:00 , Processed in 0.38839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