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9-25 15:57 编辑
薄氏腹针疗法,由薄智云先生倡导,是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近年来,薄氏腹针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如头身肢体疼痛、运动障碍、单纯性肥胖病等,疗效肯定。但是,薄氏腹针运用于精神心理方面疾病的治疗报道尚少。近期,笔者运用薄氏腹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PSD) ,并运用 HAMD 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测评,总结如下。 研究对象来自市中医院,65例病人中,58 例为首次发生中风,7 例为 2 次及以上中风;男性42例,女性23例; 年龄最小42岁,最大68岁; 中风病程最短 8 周,最长25周; 脑出血19例,脑缺血45例,混合型 1 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中风病诊断标准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 -2R) 抑郁症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 项版) 评分<8 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 > 18 分者; 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有出血倾向者; ③2 周内用其他药物治疗者; ④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者; ⑤有严重自杀观念和行为者; ⑥中风前有抑郁病史者、中风后伴意识障碍、智能障碍及失语的患者; ⑦年龄大于 70 岁,小于40岁者;⑧不能配合治疗、随访者。 治疗方法:患者均接受薄氏腹针针刺治疗,以薄氏腹针中“引气归元”、“天地针”及“八廓辨证”取穴为主,配合各风湿点。取穴: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 双)、外陵( 双)、上风湿点( 右/患侧)、上风湿外点( 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下风湿下点( 患侧)。选用华佗一次性1. 5 寸 32 号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腹部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感。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上风湿点( 右)均深刺; 滑肉门、外陵均中刺。 所有患者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后休息 1 天,共治疗4周为一疗程。 从PSD疗效比较来看,33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从中风病疗效比较来看,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4例,无变化6例,总有效率为81.82%。 中风后抑郁( PSD) 是指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 相对静息性卒中而言) 后引发的抑郁症,表现为忧伤或郁闷、情绪低落,是对丧失、失望或者失败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负面情绪反应,程度轻的主要表现为睡眠紊乱、早醒、食欲丧失、体质量减轻、对自身缺乏信心,程度重的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现象和躯体不适。中风后抑郁属于中医“郁症”的范畴,病机关键是情志不舒。与原发性抑郁不同,该病病位广泛,是在肝肾不足、风痰阻络的基础上,再兼有肝气不舒。因此,治疗时应整体辨证,兼顾中风病和继发的抑郁症,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重点在疏肝解郁、补益脾肾、行气活血。 PSD 的有效治疗,对于中风病的全面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有报道表明,常规体针针刺,对于中风后抑郁症有肯定的改善作用。但是,薄氏腹针治疗PSD 的疗效还少见报道。 本研究运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腹四关、调肝气方法治疗 PSD。引气归元穴位组合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能补气血、益肝肾; 腹四关穴位组合包括双侧滑肉门和外陵,能行气活血、疏利三焦; 调肝气特指右侧上风湿点,深刺该穴能疏肝理气、散结解郁; 配合患侧的上下各个风湿点,针对了患侧肢体的运用、感觉功能恢复。薄氏腹针的上述穴位组合,兼顾了中风病脾肾不足、经络不畅的本病特点和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继发病的特点,能够显著改善中风病人的抑郁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