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5-10-20 16:39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disc herniation,LDH)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发节段为腰4、5及骶1,其突出物可压迫相应神经根,产生腰痛及臀部和下肢窜痛。臀部的神经肌肉多数为上述神经发出并支配,故腰椎间盘突出(L4-5、L5-S1)压迫神经根多伴臀部疼痛,并在局部痛点可及条索样反应物(筋结)。笔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运用铍针痛点局部点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臀部疼痛疗效突出,对于局部条索样反应物(筋结)体征的改善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病例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入选患者均以臀部疼痛为主症。年龄26~72岁,平均51.28±10.98岁;女27例,男16例;病程为0.5~23d,平均10.10±3.66d;发病诱因因劳累20例,寒凉5例,劳累后受凉1例,扭伤12例,发病原因不明5例;病变节段1~3个,平均1.49±0.59个;治疗前VAS评分平均8.57±1.01分;B超炎性反应带宽带4.81±3.13cm。 诊断方法: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 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 准中LDH的 诊断 标准。以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病变;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局部软组织有炎症反应者;存在出血倾向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糖尿病伴有软组织感染倾向者;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或患者不接受此治疗方案者。 治疗方法:观察期总共进行2次铍针治疗,疼痛在第一次治疗后消失者,统计为治愈病例。治疗操作:本病出现的臀部疼痛大致可分为骶尾旁区、髂翼区、梨状肌投影区、髂腰角区。治疗前首先触诊上述区域的“筋”“结”。确定病位后常规安尔碘消毒,左手探寻痛点与筋结,右手进行铍针治疗,垂直点刺法,铍针疾刺疾出,不捻转,进针深度以通过深筋膜为度。骶尾部铍针松解可直达骨膜。筋结明显,可在此处行多方向散刺减压。在进针后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行线式或多点式松解4~12针。以痛点结节或条索样包块明显减轻或消失为度,随时检查压痛点及条索样反应物,随时松解。每一点完成松解后出针,如有出血者按压局部2~3min,以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24h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观察指标:主要以疼痛的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臀部炎性反应带(条索反应物)宽度的B超检查结果。VAS积分:用一根10cm长,带有刻度的钢尺进行测量。0cm处代表无疼痛,10cm处代表最疼痛。患者在有刻度的钢尺上标记相对应的疼痛点,医生记录数据后填入病例观察表。 B超检查臀部炎性反应带的宽度:ESAOTE My-labzo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用10-12Hz的探头进行扫查。为了保证治疗前后B超检查部位的一致性,从而确保B超检查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检查部位进行定位。以骶尾部病变为例:B超检查前,进行查体定位,确定条索样反应物或筋结的部位并标记;记录条索样反应物或筋结距后正中线的垂直距离以及和两骶髂关节连线的垂直距离,作为定位标志;以治疗后的针眼作为标记;以B超显示的病变结构为依据定位病变处。通过上述方法,可解决B超检查部位前后一致的问题。治疗结束后,以上述定位方法为依据再次进行B超检查,并将治疗前后的数据记录在病例观察表中。两种观察指标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d分别进行。 疗效判定:治愈:正常0分(VAS评分0),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有明显下降,受损神经支配区无自觉疼痛及压痛,局部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功能完全正常。显效:轻度1分(VAS评分1~4),软组织张力缓解明显,受损神经支配区无疼痛但有轻压痛,局部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功能正常。有效:中度2分(VAS评分4~7)以上,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减轻,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下降,部分结节或条索状包块存在,功能有所受限。无效:疼痛无变化或重度3分(VAS评分7~10),症状、体征及软组织张力较治疗无改善。 经治疗,43例患者中,治愈33例,显效9例,有效1例,愈显率为97.7%,总有效率为100%。 本病中医属于“腰痹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虚、邪、瘀所致肝肾亏虚、寒湿阻络、气滞血瘀等。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致筋骨失养,发为腰腿痛。风寒湿三气杂至侵入肌肤经络,或客于关节,致经气阻滞,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提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金匮翼》云:“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率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又因足太阳膀胱经“从腰部、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故腰痛可引发臀部疼痛。《灵枢·经筋》描述的十二经筋其起点均在四肢指、趾端,终于头身,在向心性循行汇聚途中分别或重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及肌肉丰厚之处,这与《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指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是一致的。《灵枢·经筋》所记载的十二经筋病候,表现为各条经筋集中一点,“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说明“疼痛”“筋挛”“结聚”为经筋的病理常态。整块肌肉的主要作用点在筋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处,也即腱之末端上,是肌肉之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在经筋系统中称为“结”“聚”,它是损害性活动的主要受力部位,也是经筋痹痛的常见病损所在。故从发病部位看,所结之处多为肌腱、韧带于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臀部疼痛最常见于臀肌止点处,而歪腰斜髋等强迫体位,更使应力集中于臀肌起点或走形处,造成局部经筋软组织张力增高,形成“筋结”。我们观察到的筋结或条索样反应物以及B超显示的炎性反应带、筋结样炎性渗出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筋结”。
|